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艾十九
看不完的风景,写不完的故事,走走停停,边写边爱。 微信:ai_shijiu 微信公众号:艾十九
今天看啥  ›  专栏  ›  艾十九

书评 | 提纲,小说作者的旅行计划

艾十九  · 简书  ·  · 2018-07-01 22:37
文/艾十九

比起说走就走的旅行,我更喜欢按照计划的旅行。刚毕业那会,和朋友去过一些地方,动身之前,总是喜欢在网上找各种攻略。制定旅行的路线,定好住的地方,规划好每天 游玩的景点。甚至会提前查好公交线路,在本子上记好站点名称。即便我从来都分不清楚东南西北,也不曾在,陌生的城市中迷过路。游玩之前的计划越详尽,玩得就越尽兴,因为一切都尽在掌握。

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让我超有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我也想放在我的写作中,因为最近想试着去写小说,却不知道如何下笔。我在查找资料的时候,遇到了这本书《小说的骨架》。作者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凯蒂·维兰德,她把小说创作比喻成一片大海,她说作家就像船舶一样随着波浪起伏。小说创作的技巧,就像是一个专业的船长,有了技巧,作家才能破解航海图的秘密。船长手里的航海图,就是小说的提纲。

如果说,小说创作的过程也是一次旅行的话,那么这张航海图,也就是小说的提纲,就相当于我的旅行计划。写小说我没有经验,但是制定旅行计划,我还是有经验的呀。结合我自己的经验,我翻开了这本号称“好提纲成就好故事”的书——《小说的骨架》。凯蒂·维兰德曾获独立出版社图书奖和国家独立优秀奖,美国亚马逊畅销书《小说的轮廓》和《小说的结构》作者。

凯蒂·维兰德在写《小说的骨架》的过程中,不但采访了十位小说作家,还从小说创作的各个方面,来说明提纲的重要性,绝对丰富了我对提纲的认知。《小说的骨架》一书中,在开篇用了两个章节来说明,我们对提纲的一些错误认知。

对提纲的误解,就像有些人对我的旅行计划有误解一样。说走就走人士或许认为,旅行有了计划,有了日程安排,就太过死板,和跟团旅游“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有什么区别?不如说走就走,走到哪算哪。如果这个问题,放在小说的创作中,就是写完了提纲,会被条条框框的给束缚住,大大降低了小说作者的创作力。计划事先都制定好了,哪还有什么探索的乐趣啊?

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的。如果一分为二的去看的话。不做旅行计划,万一到了目的地,没有住的地方呢?不写提纲,有的时候会写跑偏啊。不做旅行计划,还会在找地铁公交站上浪费时间。不写提纲,同样也会在创作的过程中浪费时间。如果有交稿日期,恐怕越到后面压力会越大吧。

对比旅行计划的误解和好处,我们一起看看小说提纲的误解和好处:


如果想要旅行进行的顺利,真的需要花一些心思。比如上午爬山了,下午就应该安排相对轻松的活动。慕名而去的景点也要事先规划好,是不是有门票,怎么能买得到?做什么交通工具去会比较方便?当地的特色有哪些?特色的小吃或者是大餐在哪里吃比较正宗?还不会被宰?多出来随意活动的时间,安排在什么时候?

放在小说的创作上,就会让我们的作品比较有连贯性,线索也可以事先铺设,小说的整体节奏也会有一个很好的把控,不会发生一会紧凑,一会又大量水文的现象。当然了,大纲这个“旅行计划”在手,就不会卡文和弃坑了。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已经改变了你对小说提纲的认识了呢?如果你也准备些小说,并且开始写小说的提纲了,那么,我觉得下面的两个问题,也是应该注意的。小说的冲突和人物的速写。

凯蒂·维兰德说,你越早确认小说的动机、愿望、目标、冲突与主题,越早将它们融入到作品之中,你之后的创作就越顺利。小说的核心是主人公的某种愿望,倘若没有愿望,主人公怎么熬过一页又一页的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小说。

所以在提纲的写作中,我们要先确认人物的动机、愿望以及目标。拿我最喜欢的《寻秦记》举例子,主人公项少龙穿越到秦始皇登基的日子,比历史上早了那么一段时间。他又不能改变历史,话说改变历史他就回不来了。于是他的动机和愿望以及目标都是,穿越回现代。

我们还要思考如何让我们笔下的人物受挫,如何阻止他实现目标和愿望,以及制造冲突。项少龙的第一个挫折就是,穿越回去的时间早了,接着嬴政还死了。一个接着一个的目标,然后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冲突。

怎么样才能让作品的冲突更激烈,更吸引读者呢?《小说的骨架》的作者凯蒂·维兰德给出了一下几点建议:

1、防止拖沓的情节。如果你发现你的人物生活得快乐美好、安静祥和,那说明他经历的挫折太少了。如果不是刻意的去描写暴风雨前的宁静,那么就避免安排安静快乐的场景,这样会让小说变得无趣。

2、对人物而言,他所能遭遇的最糟糕的事情是什么?设法写出十种可能。比如项少龙最开始就经历了,穿越时间节点过早,和现代失联,地点也不对,他根本就不在秦国。

3、一张一弛。不能光制造冲突,再景象刺激的场景中,也要穿插相对平和的情节。

4、对人物遭遇的挫折进行评估。挫折时让人物与读者保持警觉的关键。如果我们满足读者的愿望,就要必须否定人物的愿望。

小说的冲突,就像是我们旅行时走过的山山水水,可是,旅行怎么能只看山水?每去到一个新的城市,我们还 应该看看当地的人文景观啊。这个“人文景观”如果放在小说创作中的话,那应该可以比拟小说中的人物吧。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地域特色,我们笔下的人物也同样,应该有着自己的特点。

如何让笔下的人物活起来?凯蒂·维兰德认为,要先写出人物的总体概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物小传。并且找出激发事件。那么什么是激发事件呢?简单来说就是,这个事件颠覆了主人公的世界。如果主人公能在你设计的情节中顺利的脱身,继续过他从前安稳的生活,那么这个事件就不是激发事件。好的激发事件,会直接影响小说之后的情节。为制造冲突做好准备。同时,激发事件能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跟着主人公,到主人公采取行动。

除了主人公之外,我们还应该去探索其他的重要人物。探索人物的教育、职业、情感状态等等。《小说的骨架》中,作者运用了采访的方式,来让小说的人物更加的圆满。

人物的采访包括:基本信息、人生观、外貌、性格、兴趣爱好。不要简单的以为仅仅只有这五点而已,这五点下面作者凯蒂·维兰德还罗列了许多小点,比如基本信息就包括:生日、出生地、父母、兄弟姐妹、成长环境、民族、住过的地方、教育背景、特长、职业、工资。旅行、朋友、敌人以及恋人、婚姻和子女等等。

人物背后每一个存在客观事实,都是他当下会这么做的原因。生在兄弟姐妹众多家庭的老大,和独生子女在某些事情的处理上,肯定不一样。他同样处在一个家庭环境中的孩子,老大老二和老小脾气秉性也不尽相同。所以,一份详尽的人物采访,能让人物更加的立体化,在写人物大事记和小传的时候,有理可依。这个时候的采访,作者一定要跳出小说创作者的身份,走出自我,真的走入到人物的内心,不是你设计的小说情节,是你笔下的人物推动小说的情节,你笔下的人物是有思想的、有灵魂的、有血有肉的。你笔下的人物,自然就会跃然纸上,成为一个活生生的人。

在塑造人物的时候,我们还可以参照九型人格来进行创作。这样可以确保人物个性的均衡,它将人格分为九种类型:

当然,如果只依赖这个九型人格,并不能让你的人物活起来,但是九型人格足以让你确定人物的个性以及致命的弱点了。

所以,写一个小说的提纲,并不难。甚至就像写一份旅行计划一样简单。

回到写小说提纲上来,无非就是,你要讲一个什么故事?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主人公是谁?他或者是她有怎样的经历?都发生了什么?在一个什么样的时间节点,有了一个什么样的冲突?他或者是她是怎么样突破层层突围的?最后怎么样了?

小说提纲写作的误解已经解决了,冲突和人物也已经准备好了,那么还等什么?开始写吧。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