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今朝花树下
一个爱读书、爱做梦、爱写作的大龄文艺女青年。
今天看啥  ›  专栏  ›  今朝花树下

10月20日:汤因比《历史研究》解读读书笔记

今朝花树下  · 简书  ·  · 2018-10-20 22:09

前言:课程的意义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被誉为“历史界的爱因斯坦”。他的著作《历史研究》共12卷,500多万字,历经27年才出版完毕。

从前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牛人,好像好多历史学家受到他的影响,比如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以及加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

但是,汤因比的著作太长了,实在读不下去。终于有了解读音频,让我们大概地了解他的理论和著作框架。解读分为几个部分:这本书的重要意义;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著书过程;文明的起源、成长、衰落、解体;他对中国文明的分析。

以后,再有人提出或者引用汤因比的理论或者著作中的话,也不会再茫然了。解说的声音浑厚,非常适合解读历史类书籍。要是能在配点背景音乐就更好了。

《历史研究》的观点

汤因比的几个观点很有意思,比如“历史既不是亘古不变,也不是重复循环”,“文明的产生是阴阳变化的结果,是人类应对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的挑战”,“文明的衰退是创造性的少数人失去了应战能力”等等。

汤因比的大历史观核心观点

汤因比认为,历史是一个文明兴起又没落的过程。一个文明社会经历繁荣——没落——混乱——少数统治者建立统一帝国——内部无产者开始建立统一宗教——外部无产者诞生蛮族军事集团——文明灭亡——新的文明社会起而代之。新旧文明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生更替。“历史既不是亘古不变,也不是重复循环”,这就是他告诉我们的历史发展的核心原理。

文明的发展过程

文明发展的过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起源、生长、衰落、解体。

起源:文明的产生是挑战与应战

汤因比将文明的起源比喻成沉睡在岩石上的人类,被坚硬崎岖的岩石硌醒,向上走,想要找到一个舒适的地方。他认为文明是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向人类发起挑战,少数清醒的人类应战并赢了的过程。

已知的31种文明中有六种文明是人类与原始的自然环境挑战与应战所产生的,那就是古埃及文明、玛雅文明、苏美尔文明、安第斯文明、米诺斯文明以及古代中国文明。这六种文明是其它文明的母文明。

促使文明产生的挑战应当是强度适中的,挑战强度过高,会让人类的应战失败,挑战的强度过低人类没有应战的兴趣。这个环境产生文明的理论和王东岳老师的过好的自然环境和过差的自然环境都不会产生文明的理论有相像之处。

生长:神启示少数人,多数人模仿服从

(这段的解说我不是听得很明白)汤因比说,少数人的退隐和复出,是在精神上受到神的启示,再把神的意志传达给人。比如摩西,释迦摩尼自己穆罕默德。而大多数人服从有创造性的少数人并模仿他们,让文明得以生长。

衰落:导致文明死亡的原因是自杀

文明的衰落不是由于外部的原因,而是内在的、精神上的因素。少数人丧失创造能力,蜕变成统治者,多数人不再模仿与服从。少数人只能通过武力控制。少数统治者筹划建立统一国家,内部无产者开始建立统一教会,成为新文明的基础。而外部无产者诞生蛮族军事集团灭亡了统一国家,旧文明就此消逝。就像是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史一样。

解体:创造性的少数人失去应战能力

比如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明的混乱起点是晋楚的城濮之战,中原地区进入混战状态。然后秦王朝建立大一统帝国,经历一段间歇期。在汉朝,佛教这个大一统宗教在中国无产者间传播。又经历了唐宋到达这个文明的鼎盛时期,最后蛮族入侵,帝国瓦解,新文明接踵而至。

唯一延续至今的中国文明

与古代中国文明解体时入侵的蛮族军事集团不同,近代中国社会遇到的是一个文明社会军事集团。处于文明发展停滞不前、正在解体过程中的中国文明,与还处于蓬勃发展,正在生长期的西方文明碰撞,结果当然不是后者的对手。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等就是中国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应战,可惜都失败了。

但是中国文明的独特性就在于,“在大一统国家一旦建立之后,就会始终有着为了保持或恢复统一而奋斗的力量”(和王东岳的进化一旦确定方向就不会停止的理论类似)。所以汤因比对中国文明寄予了厚望。认为世界将在和平中统一,而统一的文化主轴在中国。只要中国文学在使用,中国艺术在创作,中国文明就仍旧存在。

我的思考

1、光是听别人对这本书的解读,不能完全理解汤因比的真正理论观点。听介绍目前这套书在中国有两个译本,必须要认真地仔细地阅读。应该加入阅读列表。

2、文明的发展过程对应中国历史部分的解说不是很理解。中国文明历经了几个文明?分别对应的发展阶段是什么?我们现在处在什么文明的那个阶段?很多问题没有弄明白。

3、汤因比的大历史哲学观与王东岳的递弱代偿理论有什么联系?两本书都没有读过的人不能信口开河。我现在只是在边缘徘徊。

4、保持空杯心态,听取不同的声音。学习哲人们不同的思考模式,更有助于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