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大补丸

国学笔记

大补丸  · 简书  ·  · 2019-11-22 12:49

新学的国学知识点。记录如下:

国学分类

北京大学把国学分为十大门类:

  • 史:历史
  • 儒:儒学
  • 法:法家学说
  • 易:易经
  • 礼:礼经
  • 食:饮食文化
  • 佛:佛学
  • 道:道家学说

近代大学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致,很多还仿照美国大学,一切以实用出发,业界需要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专业。
对于理工科这样以现代自然科学为基础的专业,这样做还算是不错,推动产学研结合,让科研有效益,反过来再促进科研。

但是对于文史类学科,尤其是国学来说,精细的划分恐怕并非良策。尽管古人在清谈中也会分类来描述这些知识,但在学习过程中大都是一体视之。中华文化本来就是融会贯通浑然一体的。古时候的文人除了会吟诗作对,也大都会点易理,能卜吉凶;会点医理,能医小病。

以工代赈

范仲淹在杭州创造一个经济学上的理论(比经济学这个理论造了900多年),叫做以工代赈。就是让富人出钱修路、修湖、建庙,工人做工拿钱。抬高米价,吸引米商把米送到杭州,粮食多了价格就又下去了。
这就是著名的“荒政三策”。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是西方人的思路。从整体的、联系的角度看问题是东方人的智慧。

写作标准 六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说“文能宗经体有六义”。这里的经是指六经。“六义”,指写作标准有六个:

  • 深情而不诡
  • 风清而不杂
  • 事信而不诞
  • 义直而不回
  • 体约而不芜
  • 文丽而不淫

基本上就是现在各种写作课所讲的了。

做人

范仲淹讲了四个字:”内圣外王“。内圣致力于内心的修养;外王,是指在社会活动中,像君王一样有担当精神。

当然还有著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先天下之忧”这样的层次我只能在手机前感慨感慨了。
但“内圣外王”确是我一直以来的遵循和追求的原则。

对宋朝的客观评价

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北宋的文明主要有四个方面:

  • 政治宽松
    赵匡胤认为应该君臣共治。不杀文臣。
  • 文化活跃
    范仲淹在当宰相的时候,主持庆历新政,在全国办了两千哆嗦学校,州县办学就是范仲淹办起来的。
  • 经济繁荣
    北宋中期的城市化水平,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江南有21%的人居住在城市。当时全世界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只有六个,除了古罗马的君士坦丁堡以外,其他五个城市全部在北宋--汴京(开封)、临安(杭州)、长安(西安)、洛阳、南京
  • 科技发达
    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都在北宋发明。
    北宋中期出现农业到早期工业的生产转型。

从易经中我们知道,盈满则亏,当一个社会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就开始出现问题。当时北宋出现了四大问题:

  • 冗官
    北宋在朝官员一万七千三百多人,在朝不在职的三十六万多。这些在朝不在职的,就是皇帝高兴地的时候随便赏的。
  • 冗宗
    僧尼道士人数很多,一方面搞了很多迷信活动,另一方面这些出家人不需要缴纳税费,严重影响国家税收。
    -冗兵
    北宋军队125万,看起来不多,但是是终身制的,十几岁当兵,一直当到六七十岁,生老病死、家属全要军费负责,据说北宋五分之四的时候都用到军队里头了。
  • 冗费
    北宋收入很高,最高达到1.5亿缗(读:mín,又作“緍”,一千钱称缗,一千钱也可称贯),一缗相当于现在146元人民币。这个收入大概相当于明朝的20倍,清朝的4倍。大部分都是苛捐杂税来的。范仲淹当宰相,他的收入是8000到1万缗,大概是146万一年。后期还要给辽国、西夏钱。入不敷出,国家很穷。

本文是听范国强老师在文澜讲坛的讲座《品<岳阳楼记>》后的笔记。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