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Celia音希小筑

练习,练习,再练习

Celia音希小筑  · 简书  ·  · 2019-06-17 08:34

2019年6月16日星期日

瑜伽体式练习打卡第80天


因为昨天给自己做了“思想教育工作”,明确记起自己不要变成150斤的矮胖子,而且更大的野心是九十岁自己还能是个活力十足、柔韧百分百、最好还人见人爱的瑜伽老师,今天上垫完全没了前些日子的不情不愿,很是自觉。

到了公鸡式的时候,还忽然意识到今天才是真正既带了觉知又带了脑子在做体式练习的(因为上一周我自以为做全乎了的全一级系列,一直都没记起还有个公鸡式在龟式之后在束角之前要做的,今天终于脑子清醒地记全乎了整个序列,虽然因为体力有限,省略了最后上轮到莲花上提的结束系列)。

不过,在近期磕磕绊绊的体式练习中还是有所收获的:

越来越意识到花几周、几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去最终达成一个所谓标准的瑜伽体式的练习过程,更是一个发展身心整体连接的进化过程

以轮式为例,最早发现自己轮式起不来是胸椎、肩膀没打开,有事没事就琢磨琢磨如何进行物理性的开肩开胸运动。

去年冬天终于可以起个“板凳轮”的时候,突然就意识到胸肩打不开、难以撑起一个完整的轮式,和自己的思想僵化、心胸不开阔、心轮打不开有密切关系。因此开始把练习重心“从物理运动向心理活动转移”,双管齐下,进步虽然不算大,但还是令人有了一把小确幸。

最近,在我还是很搞笑的板凳轮里,对身体又有了更新、更细致的认知:

曾在一篇有关轮式的文章里读到“手臂向后屈曲再伸直”的能力,最早我就是完全不知作者所云。结果,有一天在晨练的轮式里我忽然就理解了这个运动术语,然后想当然地以为这种能力的欠缺还是和胸肩的开合度有关。直到在一次有瑜伽球辅助的仰卧后弯里我才意识到“开肩开胸的重心又需要转移了”。

那天,仰躺在瑜伽球上,我跟自己的“手臂、手腕前侧贯穿整个手掌到指尖一路的肌肉筋膜”说了声“初次见面,请多多关照”,因为我发现这一路肌肉筋膜的灵活度,是自己目前要多多觉知,关照和练习的重点。当前我欠缺的就是“手腕向后屈曲,手掌压实垫面”的能力。

而在这两天的运动中,自己对手腕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觉知。还在下犬里发现,其实我的脚腕的屈曲能力也在经历同样的故事,不过是反方向而已。

同时,在我的认知里还产生了一个自己基本可以证实的猜想: 脚腕和手腕的灵活度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确切地意识到随着在下犬里脚后跟越来越靠近垫面,在轮式里手臂、手腕前侧的灵活度也会与日俱增,还有Bujapdasana到Kukutasana的一序列体式都是在帮我准备轮式里的手腕,而每个体式之间Vinyasa 的过度下犬一遍遍锻炼着脚腕乃至这个下半身到胯的灵活度和柔韧性,所谓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大概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越来越发现阿斯汤加体式序列传承着对身心既古老又科学的认知智慧。但是,要得益于这古老的智慧传承,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认真有效、忠实刻苦的长期不辍练习,才可以帮助我们最终发展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瑜伽修炼体系和方式,并受益其中。

对体式序列的递进开始逐渐从头脑的理解进化到身心的证悟,对老师说“目前你只能练习拜日两个月或卡在某个体式上反复练习不得前进”的指令越来越心悦诚服,因为身体终于知道与其冒然前进不如以退为进才是更明智、更恰当的选择。每一个体式都是下一个体式的基石。

以我目前的认知水平而言,我的瑜伽修炼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条看得见起点却不知是否有终点的旅途,在这条旅途中 ----跑多快、走多远、去到哪里---- 于我而言,似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脚下正在迈出的这一步和脚踩着的实地

最近不太精进,把Guruji的教导也抛到脑后了,是时候重温教导,重新开始了。

Practice, practice, practice, everything is coming to me.

Honestly speaking, I'm not sure what is everything, but I assure myself that what I am currently willing to do is to PRACTICE, PRACTICE and PRACTICE.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