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新经典
传播有益、有趣、值得反复阅读的内容。_____________新经典豆瓣小站:https://site.douban.com/readinglife/官方微信:新经典Thingkingdom官方微博:新经典
今天看啥  ›  专栏  ›  新经典

韦斯·安德森|鬼才导演与书的奇妙情缘

新经典  · 豆瓣  ·  · 2017-10-15 07:30

有这样一位导演,被称之为鬼才, 他全面介入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比如编剧,摄影,美术设计,配乐选曲等,他对色彩和构图有强烈的偏执,让人过目不忘。不管你喜欢与否,都不会忘记他风格上的鲜明特色,可是,大多数人一定不会注意到他对图书的偏爱,无论是直接地展示,还是灵感的来源,都被他悄然地隐藏在电影作品中,他就是韦斯·安德森。

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图书展示

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灵感源泉

塞林格

提起塞林格,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美国的中学生,就像16岁时的大多数中学生一样,面对父母的耳提面命总是很烦,课堂如同监狱,考试就像受刑,充满了叛逆与躁动。

霍尔顿不爱学习,喜欢谈性,喜欢在女人堆中留恋辗转,一次又一次地学校被开除。直到第四次被开除后,因为不敢回家而跑到纽约晃荡了一天两夜。

但成年人的世界,中学生自然是玩不起的。霍尔顿在成年人的虚伪以及企图寻找心灵归宿之中感觉到了巨大的落差,最终精神崩溃。

为什么说塞林格是韦斯·安德森的灵感源泉呢?

因为在韦斯·安德森早期的电影里,我们总是可以从主人公的人物设定里或多或少地找到霍尔顿的影子。

《瓶装火箭》和《青春年少》里面,男主人公迪格南和马克斯与《麦田》里的男主霍尔顿一样,他们都是年轻人,都在日复一日平淡的生活中感到厌倦,希望通过冒险来满足内心的躁动与不安。马克斯和霍尔顿通过更多地参加课外活动以及培养新的爱好来填补内心的空白,迪格南则在高中毕业后选择参与犯罪活动。

但少年人玩大了,总是会玩脱的。

马克斯和霍尔顿被扫地出门;迪格南则因为企图偷盗而被捕入狱。

当然,如果说韦斯·安德森只借鉴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部小说的话,那塞林格还远远不能称得上是他的电影源泉。

后来在韦斯·安德森的第三部电影《天才一族》里,他借鉴了塞林格作品下一整个家族——格拉斯家族的故事。这一个家族的故事分别被写进了三本小说里——《九故事》、《弗兰妮与祖伊》、《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

这三部小说以格拉斯家族的二子巴蒂为主要转述者,讲述了生活在纽约的格拉斯家族在1924年到1955年的故事。格拉斯家族的七个孩子们个个都是天才,都被视为神童——大哥西摩年纪轻轻便成为了大学教授,二哥巴蒂同样也是大学老师,最小的妹妹弗兰妮是名校英语专业学生,祖伊具有优秀的表演天赋,其智慧程度仅次于大哥西摩。

这样聪明的人设如果按照我们寻常的观点来看,那他们未来必定是一片光明。

然而并没有,别忘了,他们可是塞林格笔下的人物。

大哥西摩自杀,沃尔特死于战火,弗兰妮则沉迷于宗教不能自拔……

人们都知道《麦田里的守望者》,却很少有人知道格拉斯家族系列才是塞林格耗尽一生的心血,甚至有人评价说:“塞林格爱格拉斯家族比上帝爱他们的都多。”

我们再将目光投向电影《天才一族》,这部影片讲述的是特伦鲍姆一家的故事,大儿子查斯12岁就对生意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捷度,二女儿尽管是被抱养的,但却似乎继承了这一家子的聪慧,年少便凭借剧本获奖,小儿子瑞奇热爱运动,还得了全美公开赛冠军。

看到这里你也许有了一定的头绪,特伦鲍姆家族和格拉斯家族的天才儿童设定多像啊。既然这部影片的灵感来源是塞林格笔下的格拉斯家族,那他们的未来也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没错,是这样的。

大儿子查斯因为一场事故惶惶不可终日,二女儿玛葛则陷入了一场死气沉沉的婚姻,再没有发表过任何作品,而小儿子瑞奇则因为比赛失利而一蹶不振……

当这帮孩子逐渐长大,他们身上的光环渐渐消失,迷失在寻求自身生命意义的过程里,最终渐渐失去灵魂。格拉斯家族和特伦鲍姆家族都是如此,失去了尊严与荣耀,父母与孩子的感情渐渐断裂,出现了代沟。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塞林格还是韦斯·安德森,他们笔下的人物、镜头中的人物似乎总是不断在路上奔逃,匆匆忙忙而又漫无方向。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霍尔顿厌倦了学校生活,厌倦了家庭生活,于是想要去西部大冒险;《天才一族》里,瑞奇满世界航海;《月升王国》里的萨姆和苏茜相约一起出逃私奔;《穿越大吉岭》里的三兄弟一起跑去印度旅游等。

韦斯·安德森的这些早期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颜色艳丽,构图严谨。但韦斯·安德森的电影虽然大多数名为喜剧,但观众看完之后却隐隐觉得有些悲伤与孤寂。他用色彩活泼情境幽默的镜头强化了人物主角的悲伤。正如陈佩斯所说的,喜剧都有一个悲的内核。

其实我们可以借由韦斯·安德森的电影看到塞林格的哲学思想:人的成长并没有那么美好,反而是一场必经的溃烂。


茨威格

当然提及韦斯·安德森,大多人还是从他的奥斯卡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认识他的。

《布达佩斯大饭店》讲述了一个作家为了专心创作而来到了一个名叫“布达佩斯”的饭店,他在这里碰见了饭店的主人穆斯塔法,这位主人则向他讲述了这座饭店前主人的故事。

这个前主人名叫古斯塔夫,那时的穆斯塔法还是他的一个小门童。一天这个小门童突然收到了D夫人的死讯。当古斯塔夫先生和门童一起去参与D夫人的追悼会的时候,却因为一幅画成为了众矢之的。

对于这部影片的评价,除了大家一直惊叹称赞的用色、构图外,还有很多观众评价“这部影片太难懂了”。

其实关于如何理解这部影片,韦斯·安德森在影片的最后给出了答案。在电影的最后写着这样一句话:“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

如果我们想要看懂这部影片,就必须要了解一下茨威格的生平以及他的思想主张,因为《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剧情是紧紧与这些联系在一起的。

茨威格出生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热爱旅行,喜欢周游世界,喜欢到处结交朋友。青年时期的茨威格,就像是一个活在乌托邦的文艺青年。他热爱文学与艺术,厌恶政治,热爱具有深厚文化素养的家乡维也纳。他说:“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们不知不觉中都变成了一个超民族主义者、世界主义者和世界公民。”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说茨威格是一个坚定的欧洲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欧洲理应是一体的,欧洲应该是一个国家的意识。但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他意识到所谓的精神家园不过是一个空中楼阁。

二战之后,纳粹迫害犹太人,茨威格放弃国籍开始流亡,然而此刻不光是欧洲,全世界都处于一片兵荒马乱之中。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眼见和平无望,茨威格与妻子绿蒂双双服毒自尽。

韦斯·安德森在影片中以布达佩斯大饭店为缩影,构建出了一个“昨日的欧洲”——一个优雅、梦幻、知性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而古斯塔夫先生就像是这座世外桃源的守护者,他将每个人都照料得稳稳当当,在充满仪式感与礼仪的酒店管理之下,进出的人们不必考虑外面纷乱的世界,只要安心享受就可以。他辗转于各大名流人士之间,贵妇视他如知己,比如D夫人就认为古斯塔夫是唯一真心对待她的人。

古斯塔夫优雅,浪漫,随和,对于优雅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坚持,即使狼狈地奔波在逃亡路上也绝不能放弃香水,即便身处危机也要吟诗。

然而这一切平和随着D夫人死讯的到来被打破。古斯塔夫先生一行人因为D夫人的遗产《苹果男孩》而遭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质疑,更由此陷入了种种混乱。当古斯塔夫和零历经千难万阻终于回到布达佩斯大饭店时,却发现此刻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已经不幸沦为了军队的营地。

影片中有一段滑稽让人忍俊不禁的枪战,每个人都穿着不同的制服,手持着不同的枪械,在两个面对面的过道中互相击射。如果有对二战时期不同国家军制以及枪支了解的人们,一定会发觉韦斯·安德森这样安排的深意。

茨威格曾在《昨日的世界》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欧洲是一个共同体的感情,欧洲是一个国家的意识开始形成”,而战争却让一切都变了——法国变得贪婪无比,奥地利想兼并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势不两立……每个国家都剑拔弩张。

当故事的最后,古斯塔夫先生、零和阿加莎一起前往卢兹的时候,却在路上遇到了面临了重重的盘查,而这是韦斯·安德森埋下的又一个隐喻。

茨威格曾在《昨日的世界》里表达了对护照制度的不满。在战争爆发前,“世界是属于所有人的”。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战爆发后,各国为了防止间谍和人员的流窜,开始大规模使用护照,人们再也不能像从前那样肆无忌惮地自由往返于各个国境,人人都充满了“病态的不信任”,这对喜欢到处出行的茨威格来说,这无疑是个晴天霹雳。

“我在那几年里填了不知多少表格,在每一次旅行时写了不知多少声明、税赋说明、外汇证明、过境和居日许可证明、申报和注销,我在领事馆和官署的前厅里站立了不知多少小时,坐在不知多少官员面前。”

二战爆发后,茨威格被驱逐出境,流亡巴西,他在《昨日的世界》里这样写道:“我在战前曾享受过最充分的个人自由,但在战后却尝到了数百年来最大的不自由。”

而最大的自由是什么呢?死亡。

“人和动物相比,唯一的优越之处在他什么时候想死就可以去死,不只是到了非死不可的时候才死。这也是人的一生偷不去的、抢不走的、一直可以享用的、唯一的一点点自由吧,这就是毁灭生命的自由。”

茨威格在悲观与绝望之中选择跟这个世界说再见,所不同的是,尽管古斯塔夫先生优雅浪漫克制,但面对纳粹还是选择了正面对抗,为了保护零,他愤怒地将酒杯砸向军官,即使被压制也还是要将满腔的愤懑宣泄出来,最终死亡于纳粹的枪口之下。

对于影片中不同事物的代表意义,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布达佩斯大饭店代表的是那个昨日的家园,古斯塔夫、作家代表的是茨威格本人;也有人认为大饭店和古斯塔夫先生代表的是欧洲,作家代表的是茨威格。

其实这些事物的所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影片的结局,古斯塔夫先生死去,布达佩斯大饭店也已衰落,只有那个引起了一切的《苹果男孩》还挂在墙上,就像茨威格眼中的欧洲一样,它分明存在于那里,但却一切都变了。

在电影中除了种种隐喻外,《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结构也致敬了茨威格。

在这部影片里,韦斯安德森用了套娃式的三层结构来讲述古斯塔夫先生的故事。在采访中他说,因为这种形式是茨威格常用的形式。茨威格的小说非常喜欢用套娃式的叙事结构,一层套一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这样,《看不见的收藏》也是如此。

影片中的第一层出现在开头和结尾,是一个小女孩站在作家的雕塑前,拿着一本名叫《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书,这也暗示了我们这部影片的结构其实是书本式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故事是这本书上讲的。

第二层是这本书的作者向我们转述了他从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现任看门人那里听到的故事。

第三层是零向作家讲述古斯塔夫先生的故事。

影片开头拿着书的女孩,对着作家的雕像,在文字的描写下回忆着布达佩斯大饭店昔日的模样;而屏幕前的我们,借着韦斯安德森的镜头,在茨威格的灵魂里,回忆着那个昨日的欧洲。

让人耐人寻味的是,最后作家问零,你是为了纪念古斯塔夫留下了这家酒店的吗。

而零的回答则是,不,我是为了我的妻子。

昨日的欧洲已不再,凭空的吊唁也再无意义。

古斯塔夫先生房间的钥匙


童书

你要说韦斯·安德森只会从这些严肃的文学作品汲取灵感的话,那你就错了,他还在可爱而又梦幻的童书里面获取了拍电影的灵感。

喜欢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不光要自己喜欢,还要搬上荧幕让更多的人喜欢。

动画片《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就是改编自同名漫画。韦斯安德森接受采访的时候就说,这是他童年最喜欢的书。

马克·吐温是我们都熟知并且喜欢的一位作家,韦斯·安德森也不例外了。

《月升王国》里那个和苏茜一见钟情,一起私奔的小正太萨姆的原型,就是参照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天才一族》里玛葛·特伦写了一部戏剧,这部剧的角色住在树上面的灵感则是源自于《海角一乐园》。

在韦斯·安德森的新电影《犬之岛》里,不知道他又会怎样将他喜欢的文学融入电影里呢?

其实与其说是这些书籍授予了韦斯·安德森的灵感来源,倒不如说他总是积极地在各个元素中汲取养分。

正如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开头,那位作家所说的一样,“一旦大家都知道你是个作家,他们就会带着人物和故事来找你,你只要好好观察,专心聆听就可以。而这些故事会跟随你一辈子。”


本文首发于 新经典 公众号 编辑 鱻生 图片来自网络和电影截图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