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美丽和胖夫
行走,读书,结识有趣的人,做快乐的事
今天看啥  ›  专栏  ›  美丽和胖夫

拍虫之乐(手机摄影)

美丽和胖夫  · 简书  ·  · 2020-08-29 07:39

最近花了一些时间拍昆虫。

童年的记忆中很美好的片段包括抓知了和养蚕。当喜欢上手机摄影后,昆虫就自然而然成为我镜头捕捉的对象。

拍摄昆虫可不容易,首先它们微小,对焦不容易;而且它们很警觉,一旦被惊扰就会逃之夭夭。十几张片子里能有一二满意的就很不错了。荷花季,和妹妹一起买了圆明园月票,拍多了,总结了一些小技巧。

首先是拍摄角度:

采蜜的蜂儿是摄影爱好者钟情的对象,人们在它们停留在花朵上的瞬间,按下快门。很多人是正对着花朵照,往往拍的是昆虫的背部。其实,低一点机位,拍它们的侧面,会展现昆虫更多的体部细节,比如这一张,蜂儿的触角、复眼、吸食花蜜的口器,和细细的肢体都呈现了出来

再比如,豆娘的大眼睛是它最传神的身体部位,所以我喜欢正对着拍,这样也许不能如实反映其纤长的体型,但是那和头部不成比例的眼精直瞪着你,很是呆萌可爱,画面有幽默感

遇上一位“单反”大爷,认为我这手机作品还能入他老人家眼,大爷告诉我,豆娘的公母可以从颜色辨识出来,蓝色和绿色多是雄的,红色的是雌的

这张蜜蜂正面照,拉zoom在镜头下放大,可以看到它长长的口器一伸一缩采集花蜜的样子

再谈谈用光:

不同用光角度产生效果不同,应该在了解各自优势的情况下决定采用哪一种。

顺光可以排出更鲜艳的色泽,照片效果很明快

侧光拍摄的昆虫有层次(有明有暗,有光有影)

昆虫触角上的斑点和洒落在花瓣上的身影都能表现出来

用光角度不仅仅为了更好表现主体昆虫的面貌,有时也包括它的背景,比如这只抱紧花瓣闪着金光的小虫,两只前足分别从两侧夹紧花瓣,如果用光不恰当,挡在花瓣另一侧的昆虫前足是看不见的。因此,选好拍摄角度,合理用光,才能照出花瓣通透的效果,甚至花瓣上的纹理

逆光用的不多,但是也可以排出有意思的照片,特别适合拍有透明翅膀的小虫,比如这张长身玉立在莲实上的的豆娘剪影,羽翼上的网格清晰可见,昆虫摄影不仅欣赏了微观世界之美,还可以了解昆虫的习性,你有没有发现,蜻蜓“停泊“时翅是平展的,豆娘落栖时双翼却收拢在背后,虽然它们都属于一个大家族

第三说说背景:

昆虫常常飞在荒芜的草从中,背景杂乱。拍照的时候要虚化掉背景,以更加突出主体,比如这沿着花瓣边沿砥砺前行的一小只

再比如这只落在长满毛毛刺草梗上的金色小蝇

单一颜色背景虚化后效果更好些

第四、巧用影

拍摄小鱼和它们在水里的影子,画面很有意趣,每一条鱼儿都像傍了一个孪生姊妹,亦真亦幻,孰真孰假?!

蜻蜓飞的很快,不容易拍好,但是如果了解它的习性,会发现它们往往飞过一圈后落回到同样的荷叶上。选择一个地方“守株待兔”,不失为好的摄影方法。这张照片就是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画面,而且由于池水产生镜面反射,又有王维“倒影入清漪“的诗意,很爱这种对称的效果。

第五、展现最美好的瞬间:

开始拍蛙的时候,看着照片总是不满意,原因是青蛙大部分时间缩成一团趴着,造型算不得好看,这一张是捕捉到小青蛙在水中跳跃完毕的一瞬间,四肢大大的舒展开来,姿势非常优美。其实我们拍人体也是一样,优美挺拔的体操运动员总比一个含胸缩头的影像来的赏心悦目

跟踪这只瓢虫拍了十几张,觉得这张奋力攀登的最能反映它的生存状态,须知小小一片叶子之于它,也许就像摩天大楼之于人类,要费力且爬一阵子呢

选了这家伙从花瓣里探出头的一瞬间按下快门,由于低机位,它的腹部和部分肢体也得以展现,还有那只独眼盯着镜头,鬼鬼祟祟的,有趣的很

第六、色彩的搭配

拍昆虫时也要注意主体与环境色彩的和谐,比如,这张蝴蝶照就不怎么成功,因为它和花朵撞色了

这只蚂蚱也拍的一般般,草黄色和绿色背景也很接近,不能抱怨,伪装色本就是小动物生存的保障

这只蚂蜂效果稍好些,不过也只是中规中矩,昆虫身上黄色的斑纹与花蕊的颜色还是有些“靠“,黑色的斑纹和红色的花瓣配起来却很漂亮

这两只荷花上的小瓢虫是我比较喜欢的配色:粉色的花瓣趁得黄黑相间的小生命更加灵动

最后说说合理剪裁

和三求堂艺术工作室陈钊老师学习欣赏国画,受益匪浅。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首先拜大自然为师。不过自然之美并不等同于艺术之美,创作者还要有自己内心的情思和设计,“景“相同,而“心“不同,作品自然千差万别。

“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陈老师讲的欣赏国画大师的梅花、竹叶,留白以及内容的取舍等方法全被我借鉴到摄影实践中来了。只保留我心中的那“三两枝”而其他的都可以视而不见,这是高度概括提炼事物精髓最有效的方法,于是就有了这张“大眼睛”

文章开头,我提到自己童年养蚕,捉知了的经历。到了儿子这一代,玩的不像我小时候那么“野”,其实是和大自然的亲近远不如我们小时候,他们的童年更多的是“纸上谈兵”:法布尔的“昆虫记”,大师Eric Carle的触摸绘本“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书里的苹果被饥饿的毛毛虫蚕食成洞,幼儿的手指可以在洞里穿来穿去。

多培养一些爱好,生活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我本人对昆虫世界充满好奇,还有一年专门去南京的灵谷寺看萤火虫。夏天的周末去郊外拍摄昆虫,是我很好的休闲活动,何其乐哉。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