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益博社会工作

益博社会工作一日老城漫步誌|益见

益博社会工作  · 简书  ·  · 2018-12-04 07:29

益博社会工作一日老城漫步誌|益见

南阳益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王玉

2018年12月4日,阴, 周二

六点半起来的时候,天灰蒙蒙的,还没有亮开,路灯还开着,地面湿漉漉的,梧桐树叶散落一地贴在地面。车站路上满穿着校服上学或者送小孩的家长的电车自行车,这个时段大多属于他们的。亮着灯的车辆来回奔波闪烁 ,没有听到鸡鸣鸟叫的声音,一只金毛狗在大药房门前那个彩绘着张仲景像的树底下,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把贴着地的落叶用扫帚扫静。

学校门口的早餐摊和早餐店沿着人行道摆了一行,足有十来个快餐车,还有开门营业的包子店和面包店。送儿子去上学原本要吃饭的,中间突然变卦说是不饿,什么也不吃。只好返回。天慢慢亮一些,灰霾的天空 不再是乳白色的雾。进入院里,西面的民房里传来狗叫声,还有几声鸟鸣啾啾的声音。大自然的语言太多,透视着看一点就会发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也会意识到作为生命的旁观者,就是看一棵树怎么生长,河水怎么流,白云怎么飘,甘露怎么凝结,花儿怎么开的。

刚到电梯口的时候,突然想起十楼的勾老师。他是个老南阳,在七六八医院退休,人严谨宽厚,思维敏捷,属于德高望重的老军休干部。我曾问过他老南阳的事,他也多次提过,一来二去忙的不亦乐乎,给这件事放后面了。勾老师夫妇还要招呼刚出生孙子,比较忙,时间错不开。

说起十楼,又想起昨天晚上,十楼的一个阿姨,是老乡,来家里送点东西。坐在屋里聊起了天,她热情,说起城市生活,真是三门不出四门不迈,围着孩子们转。说到生活,她说人着一辈子,到什么年龄,干什么事,自然规律,谁也阻挡不了,不管是婚丧嫁娶都要顺着来,什么时候种什么庄稼,也有三个月种,一个月收的庄稼,但收获多少呢?此话有深意。

图片发自简书App

1

把几盆花从阳台的边沿搬到屋里,马上要下雪的天气,七点多的时候,反而清冷起来,没有雾霾,敞亮了几分,太阳还时耀时隐。昨天枫叶知秋老师给我联络,上午我去孙家楼给她电话,她正在参加一个讲课,相约随后再聊。退休后有充足的时间安给自己安排更有意思的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基于这种同行者的角色,愿意了解益博,参与益博的就会让我们队伍不断壮大。路过政府门口,一群穿着红马甲为着几年为交工的房产呐喊。经济环境的紧缩,造成原来虚胖的房地产业,后续乏力,先天性不足造成后天的危机四伏,缺乏风险管控意识,往往会随波逐流,而不能自己。保安维持着秩序,静静的站着,把人行道挤的很窄。今天也是12.4宪法日,在中心广场一块块展板展示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成果,而只有展示,观看宣传者寥寥无几。

去孙家楼的路口,我穿过民主街,一个乞讨的老人已经跪在桥头一边,另一边是拉着二胡独奏的盲人,如泣如诉,护城河的两边,川流不息的人。府衙门口的宣化牌坊木架已经做好,正在上瓦,主干初现。到民主街与民权街口,一个卖老鼠药,一个卖棉油皂的此起彼伏,老鼠药、蟑螂药、蚂蚁药,棉油皂假哩,害里很阴阳顿挫,消失在民主街上。到解放路口,碰到了李升恒夫妇。今天收拾穿着齐毕,看起来精神抖擞,寒暄几句,上一次说火烧秦桧。他的老伴丁阿姨告诉我,她想给我讲一讲老南阳的那些饭店。退休之后,很少走动。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让我们又找到了彼此,能够参与到一些事情上来。还告诉我她就是丁长汉拳师的女儿,不过需要等到十一点左右 他们要去河街清真寺。我说我去文正街找你们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解放路的梧桐树叶散落在地上,我去孙家楼二号院取牵手计划的一个简报,没有见惠大才老人出来。院里的石榴树叶仆散在地上,看起来豁亮了不少。去母亲在解放路的房子里,没有见她,给她联络手机无法接通,估计又去联合街福音堂祷告去了。三楼能看见校的院子里学生在打篮球,一面白瓷砖贴面的四层楼朝东的一面墙一半挂满黄澄澄的瓜蒌,圆圆的,看去像一个个小灯笼。院子里的南阳察院旧址,是现在南阳市经济贸易学校的图书馆,三棵大梧桐树罩着相对的两座瓦房,气势与格局还有残存,早已找不到当年的意气风发。上次在孙家楼聊天 罗老师还相邀去察院看看。今天是个机会,打电话的时候,罗老师说正在去一个流浪猫救助点去,已经走到民主街府衙门口。我说去看看她的救助,也想近距离观察人救助流浪乞讨的猫狗所做的努力,她说我等着你过来。

2

从解放路转弯到民主街新知书店门口,匆匆而过,忽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我马上刹车过去打招呼,原来是翟文喜老人陪着老伴在街上转一圈。老伴不能独立行走,双手推一个可以扶着走的椅子,亦步亦趋的走着。虽一掠而过去一二十米,我扎好车,还是过去和老先生聊了两句,多注意保暖,多联系交流。翟文喜老人说,有时间去家里做。看着一前一后两位老人的背影,才知道不同时段老南阳的样子。府衙对门的影背前面,罗老师提着一个装着猫粮布兜。寒暄后就径直去他的救护点,位于府衙影背西南角,进入豪盛百货楼梯的一个出气口处。罗老师发现了几只流浪猫,在这里用塑料板搭建了一个流浪庇护场所,里面一个黄猫顺着墙跑了出来。罗老师蹲下把喂猫的盆、装猫粮的棒棒糖空桶一股脑的拿出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罗老师告诉我,这个救护点,多亏在此看车子的几位大哥招呼。原来的时候,猫粮放在一个门口看门的大哥处,后来商场不让放了。问这位看车子大哥,他掐着膀子说,这个地方有七八个猫来吃,下面是个暖气通道,冬暖夏凉,里面有个空调机,流浪猫来的多,还有一个母猫又要生。罗老师把救护点的小水壶和碗带到豪盛百货地下室卫生局的水池上细细,原来她买的钢丝球总是丢,就在下楼梯的拐角捡了一根布条,刷净灌满水,在放回原处,倒上猫粮,这个点的救助流程就算结束了。定期来探访活动,这是一个劳力费时的工作,还好热心会传染。罗老师先回经贸学校,我专门扭过去推电车看看宣化牌坊的师傅们正在加班加点的修,在远离这个地方十来米的地方,用手机拍下来这个停车场的一角、府衙影背、宣化牌坊,还有那个曾经是经武门的地方。顺着民主街北去,在卖花鸟的门店,老板正忙着搬一笼笼黄鹦鹉和其它的鸟类。吴儒珍老人没出来,初冬来临这里反而因为花草的装扮特别是老房子的意味全出来了,仅仅几盆茶花就增色不少,还有龙舌兰和怒放的菊花。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察院旧址在南阳经贸学校院内,市级文保单位的匾牌订在墙上。这相对而坐的房屋,像一对老人,安然无恙,把见证南阳察院的历史文化的重任扛在自己肩上。这里从远处眺望,还是走进细观都极有礼仪和规制感,虽然建筑不言不语。坐在办公室,罗老师和一个同事,在图书室,那青兰色的借阅柜,一看就是老古董,多少年历史,也没考究,但是里面的卡片倒是可以想象它原有的辉煌,因为这里从未落寞。一个是珍藏的工具书,一个房间是学生的借阅书。这些书架子上的树有些年头,和这房子气质很搭。罗老师指着地上放的猫粮狗粮力狼,足有四五带,而里面的空袋子更是多的很。一袋猫狗粮批发也需要一百多元,这大几十上百只猫狗,每天都要张嘴吃饭,对于一个工薪阶层而言,确实是一个很伤脑筋问题。贵在坚持,罗老师坚持下来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3

罗老师因为关于察院的课题研究,与老南阳讲老南阳有一个契合和交叉,才有缘认识。她自己写诗和散文,一结集出版了《春花秋月》散文诗集,设计内容极为丰富。而办公桌上一摞摞的南阳文史资料和工具书,是他有一个了解老南阳的通道。她后悔上次郭文学老师来访时,忘记照张像留个影。聊到陈涛老师,偶然了解察院,牵扯出身份证,又延发出晚报李萍和老南阳讲老南阳城市记忆,甚至是陈涛老人的儿子也是在南阳师院图书馆这一系列的事。公益让人与人之间更温暖,偶然相遇的老人,都牵绊太多的故事在里面。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又说到,流浪动物救助,结缘于2015年,罗老师一直坚持不懈的做,从言谈举止都能感受到她对生命的敬畏,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理解,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人与万物的自然属性的统一性。谈到家里对她的支持,既让是外出,家里也会义务的照顾这些猫狗,给他们起名字,让她们回归社会。她加了十来个动物保护的微信群,为它们争取资源和权益,为它们找更好的归宿,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保护,甚至于遇到死亡的动物,她也会为它们掩埋尸体,举行一个小的仪式。虽然也有不同的声音,甚至是挖苦与质疑,但她总说做的事是善事,心安理得,做一份就能为这个社会出一份力,猫狗也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坚毅如初,甚至于在外面就餐,自己剩饭剩菜会打包给这些猫狗,也会到其他的桌上为这些小可怜争取口粮,她感染了一些人,参与进来。但人的精力有限,要分清轻重缓急,还要会统筹兼顾。譬如,晚报张燕老师的一个笼子想捐出来,但因为大运输成了个问题,反复两次,中间又设计防疫的问题,好多时间就消磨完了。还有朋友尝试建立动物救助保护组织,但因为身在公职,也不敢懈怠,需要一个有责任心和能力强的人来付诸行动,里面的事还很多。一张纸上,写满了每个流浪猫狗的姓名和救助时间,像一个身份证。万物有灵,罗老师坚持每日记下救助所见所闻,未来能够结集,让更多的人了解动物世界,守望相助。就是在院里,她也用一个纸箱子,里面铺上被褥,俨然一个动物的乐园。和罗老师合影,为这个动物保护志愿者的公益善举点赞!

4

文正街十五号,已是上午十点五十。我看着门口林林总总的挂着五六个牌子,五好家庭,平安家庭,文明家庭的红牌子挂在们口。这个毗邻鞋厂和衙门院的地方,原来是一间铺踏板房子。门口写着阿拉伯语,这是个回民家庭。我来过两次,一来二去他们的外孙和我外甥女一个学校,经常见,也就更亲了。坐在正间,门朝北,正中是一幅回民的丝织屏,青色,中间放着方桌条几和大椅子。坐在一起,聊起了这个曾经的少数民族全市大女儿的南阳记忆。从五八年到兴中饭店上班,结婚生子,甚至是翻盖五次的房屋,一直于家长理短,都分享给我一个老南阳的记录者。

唯一让她惦念和不能释怀的是,那些一起工作,一起共事的老人们,退休之后,就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不能相见,每每知道某个同事或者朋友的讯息,总会说上几天。我看到这个只上过三年级的老南阳,把每个家人和亲朋的重要日子生日、忌日都一条一条的记在一个红塑料皮本,一笔一划,井井有条。李升恒老师拿出来结婚时的照片,真年轻啊,二十来岁,青葱岁月,谁不是如此。丁老师笑着说,年青时1米64,120,现在160,都老了。甚至给我聊起那个年代结婚的时候的趣事,一个照相馆领导的撮合成就的一段婚姻。

磕磕碰碰,平平常常,才是生活的常态,梦总是美好,而现实从来都是残酷的。父母的印象总是最深刻,翻出少数民族运动会老爷子的照片,自豪感溢于言表。而宰牛好把式,力大无比,撵走河北卖大力丸的,也传为美谈,和韦水旺、李承恩等老拳师们都很好。一下子说了一个多小时,她把那张写了又写的纸给我,那是她回忆老南阳的记事本。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5

上午接到民间组织管理局杜阳电话,明天要召开全市三区计划和牵手计划座谈会,总结经验,安排工作,要准备一些材料。而益博社工的资料网上搜一下,整理一下就好。坐在办公室就跟枫叶之秋老师联络。正好她下午有空见面聊一聊。一见面,才知道枫叶之秋老师叫曾玉叶,是一个退休公务员,爱好文学,一直想从事一些有意思的工作,通过罗老师分享的文章了解到益博社会工作,想参与进来。当然欢迎,每一个愿意奉献社会的人,都能参与进来。

坐在办公室,聊起参与公益的初衷。退休之后,原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迅速撤离,形成了悬崖式变化,交际圈、生活圈、朋友圈,又重新调整平衡,这需要有一个过程。曾老师调整半年之后,就适应下来。她不喜欢跳广场舞之类的,喜欢文静一点,参加了女子书画院和老年大学写作班,还做了班长。每一次交流都是头脑风暴式的提升。这里面有社会工作和益博社会工作的介绍,更有我们从事的一些工作的体会和感受。我笑着说生理、心理、伦理的三理需求观点,也谈对公益和时间的看法,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这里面还聊到生态文明建设,聊到王清选会长的平易近人和热心公益,曾老师也熟。还有南阳老年大学的刘振山老师、窦跃生老师都是有接触的长者,都归老干部行列。

老干部也是老南阳的重要力量。这次曾老师的提议很有创新性和建设性,把老干部们的老南阳记忆挖掘出来,更有意思,也许对南阳未来的发展也有有一些启迪。我跟曾老师说,人是时间的朋友,原来不理解,随着年龄大了,才知道,人把时间放在那里,人的关注点就在那里,在哪里用力,就在那里成就。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好是最大的美好,什么时间干什么,这又让我想起《一个人的朝圣》那股劲所遇到的人和事。老龄办打电话说明天下午有敬老月活动总结表彰会,让明天下午早点去。少赞也打电话想周五上午去孙家楼搞一个企业社会工作与党建座谈会,既是搞一次党性教育,又是一次思想解放与碰撞创新。邀请曾老师也一起参加,既是了解益博,也是益博向前迈进的重要契机。

夜幕降临,中州路的梧桐叶还在不是的落着,甚至飘在头顶,一天的时光就这样静悄悄的流走。时光荏苒,愿每一天都是新的。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