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占芳

驺虞罴貔貅貘⋯⋯谁配讲熊猫的过去?

占芳  · 简书  ·  · 2018-02-03 14:39
历经劫难的大熊猫,历史要比咱人类长得多。让我们祖先曾神一样崇拜。

国宝大熊猫,在古代牛得让你不能想像!故事多得令人发指!

可是,却统统“断片”了!远古神一样的大熊猫,一下子在历史上出现了几千年的空白。

这到底发生了什么?

大熊猫的名字,貔貅、貔、驺虞、罴、貘、貊⋯⋯

这么多的名字,不仅搞懵了咱,连古代人自己也弄糊涂了。

我们要说一个地球上存在九百万年的生物,我们配吗?

01


大千世界,历经劫波。

本邦道仙一派,说咱宇宙每千万年便归元复始一次。

过多少年才历此大劫?咱国牛逼的大神葛洪在《抱朴子·枕中书》上云:“元始君经一劫⋯⋯治三万六千岁。”

另部经典《三十六部尊经注》言:“凡诸世界三千年一劫。”

以人类对熊猫浅陋的认识:九百万年的存在,她已历大劫250次,小劫3000次。

对此,俺真不知道,该对野外种群仅存的1600只大熊猫说些什么?

一个幼儿园的孩子,能对一个成年人讲历史么?

再就说说咱人自己。时间长一点:三千年前咱祖宗怎么崇拜熊猫?

本邦三千年前有部牛逼的书一一《山海经》,战国时许多大咖荀子等人都读过。写的都是远古的神事。

九百万年,甚至更长的历史存在,说明了什么?他们才是地球上的王者。

《山海经·海内北经》言:“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

多数专家认为林氏国地处西北。这个珍兽驺吾是什么呢?

《说文》说:“驺虞,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兽,食自死之肉。从虍吴声。”《正字通》云:“驺虞或作驺吾,驺牙。吾牙字虽与虞异,其为驺虞一也。”

驺吾与驺虞是一个种,黑白花,像虎,尾巴挺长的。这个,是熊猫吗?

上古珍兽,人们神龙见首不见尾,加之文字简练,后人自然发懵。

我们再看看汉《东京赋》:“围林氏之驺虞。”

还是语焉不详啊。咱再看汉代司马相如《驺虞颂》:“般般之兽,乐我君囿。黑质白章,其仪可喜”。

有点接近熊猫的意思了:皇家园林中的驺虞,黑白花,萌萌哒的。

司马迁同志也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证实,他一家子写过:“囿驺虞之珍群,徼麋鹿之怪兽。”夸皇家园林鸟兽兴旺,这是颂圣!

我们对熊猫其实知道的不是很多。他们是看着人类长大的。

汉上林苑建于公元前138年。司马相如向圣上献辞:“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占地浩大的陕西关中上林苑,奇珍异兽云集,壮丽宏伟。豢养大熊猫,不过是40种异兽中的一种。

1975年6月,陕西省西安市郊狄寨塬,出土一具熊猫颅骨。

这具颅骨出自距今2100多年前的“汉南陵”,即西汉薄太后的墓地。

珍兽随葬,是秦汉风尚,秦皇陵就发现巨大的珍禽葬坑。

珍兽陪葬,那是皇家轨仪,大国风范。

02


大熊猫是种非常神奇的动物,其数百万年的生存智慧之一,便是远离人类。

其实,在古三代商代时,人们就很难看到她的身影了。

《尚书大传》是咱汉代时的史书。《尚书大传》记载:周文王被商纣囚羑里。散宜生千金求珍兽驺虞,美玉、名犬等行贿纣,文王才得解脱。

尽管,商周时,许多北方地区气温及植被适合熊猫生活。

周朝中期,黄河流域下游到处可以生长梅树。《诗经》中就有五次提过梅。《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

终南山位于西安之南,现在无论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都难觅梅树了。

清初张标研究《吕氏春秋》中的物候,认为秦时春初物候,要比清初早三个星期。

古人那时已发现熊猫非食肉动物,食竹。晋《太玄经》曰:“甘于竹实;驺不移于生物。”元代《六书统》云:“𠈌,古文虞字,驺虞也。象白虎黑文。”

而𠈌既象山岭又象竹林。熊猫在那个肉弱强食年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仁兽。

古人崇拜大熊猫,作曲,作乐舞。乐舞是天子之乐。

那时,《诗经》中,“籊籊竹竿”、“绿竹猗猗”,描写很多。但熊猫却藏入密林,过着隐居生活。

那时,咱国产生了一大票圣哲。他们同时陷于焦虑之中。孔子叹: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叹礼崩,悲乐坏。

熊猫,也成人们期盼的祥瑞之兆。

《驺虞操》,是咱国著名琴曲,就是在周庭衰微,礼义废弛中产生的。“强凌弱,众暴寡。内迫情性,外迫礼义,叹伤所说而不逢时,于是援琴而歌。”

先哲们早已参透了人性。

周礼中,天子以《驺虞》乐为节。“明乎其节之志,功成而德行立,德行立则无暴乱之祸矣。”

功成?先得握枪杆子,先得千万人头落地。这便是人类的仁德。

对于人类而言,大熊猫才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的智慧值得借鉴。

孔子曰:“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于海。”圣人至死也未跑到九夷之荒,乘槎归隐。

倒是聪明的大熊猫,在商周前便远离人类,成为真正的隐者。

以至于,咱国后世不管多大的腕,见到“驺虞”二字,便懵逼,不知所云。

朱熹是宋代大儒,他在《朱子语类·驺虞》中叹息:“看来只可解做兽名。以‘于嗟麟兮’类之,可见,若解做驺虞官,终无甚意思”。

明代大咖刘伯温,在《郁离子·采山得菌》中更悲伤:“西方有兽,斑文而象虎,名曰‘驺虞’,其性好仁,故出则天下偃兵。其不知者莫不以为凤与虎也。今天下之人,孰不曰予有知也,由此观之,远矣!”

酸文假醋的后世孙子,只能将大熊猫,当成心中理想的凤凰与白虎。可悲矣!

03


劫波从来难历尽,最终极劫却是人。

人类一边崇拜着大熊猫,一边杀戮动物及互相杀戮。

西汉时,儒者毛亨与毛苌,辑注今天流行于世的《诗经》时,说:“吁嗟乎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则应之而来。”

天下太平,则驺虞见。

可驺虞在哪儿啊?

从已经发现的化石来看,在更新世中晚期(距今约70万年),经历冰川劫难的熊猫,进入全盛时期,遍布于咱国西南、华南、华中、华中、华北和西北十六个省市。

是人类在剥夺大熊猫的生存空间。人类自己最应该检讨。

此后,人类开始成为世界的主宰。曾与熊猫一同存在的剑齿虎没了,猛玛象没了,古鬣狗没了⋯⋯

隐居的熊猫活了下来。除了皇家园林,凡人再难看到其身影。

人们想象、猜测着这个上古神兽。于是,白虎、白罴、貔貅、貘、貊、白豹⋯⋯就如人们心中的仁义,再也找不到真正的概念。

前秦典籍《山海经》记录50几个国家,每个国家地区,似乎对大熊猫都有不同叫法。

加上咱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对大熊猫的称谓多不可数。

《山海经》曰:“崃山,江水出焉。”晋人注释:“在汉严道县南,中江所出有九折阪,出貘似熊。”

古代大熊猫的名字很多,多得让古人自己都眼花撩乱。

《说文解字》云:“貘,似熊而黄黑色,出蜀中。”

《尔雅》曰:“貘,白豹也。”晋郭璞考证:“似熊,小头痹(短)脚(腿),黑白驳(花)。能舐食铜铁及竹、骨,骨节强直,中实少髓,辟湿。”

由于熊猫的名字太多,又见不到,人们将罴混于熊,将貘混于亚洲貘。

宋人苏颂记录:“唐世画貘为屛。《白居易·貘屛赞序》中说,‘生南方山泽中,图其形辟邪。’”

白居易赞的这个,有些象是生活在南方水泽的亚洲貘。

亚洲貘又称马来貘。体长1.8-2.5米,善游泳潜水,鼻似象,躯似熊,毛色黑白相间。

大熊猫与马来貘。在丛林之中,可是很容易混淆的两种动物。

而《旧唐书》记载的唐太宗长孙无忌等十余人的貘皮,更是让人对“貘”难辨。

日本《皇家年鉴》记载,早在武后垂拱元年(685年),武则天曾送给日本天武天皇两只“白罴”和70张“白罴”毛皮。

咱国正史不见其记,倭人自撰自抬身价,亦未可知。

倒是高僧贯休,唐末五代时记录更可信。

唐天复间贯休得得入蜀,称“禅月大师”。尝写《送僧入马头山》有句云:“苦竹大于杉,白熊卧如马。”

马头山在今天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我宁愿相信国宝熊猫与得道高僧能共鸣同处。

萌萌的大熊猫,我们还不了解你!

一如大智若愚的高人,你在遥远的山林冷冷地看着熙攘的叫作人的动物。

我们渐渐知道了:你的减少,不是因性冷淡,不是因竹子开花⋯⋯全是因为人类。

大熊猫,你要活下去!你若没有了,人这个动物也会绝种!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