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小张张大仙儿
在一穹匀净的澄澈湛蓝里,书写我的惊讶与欢欣; 献出我最热的一滴眼泪,书写文案、电影及时光之美。 中文系电影学硕士,5年文案工作经验! 联系/勾搭 ,请绕路 围脖:小张张大仙儿 微信公号:周末咖啡时光 转载请务必告知作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小张张大仙儿

你也是扒在文艺食物链末端的文艺青年?

小张张大仙儿  · 简书  ·  · 2017-12-22 16:44

在看话剧《蒋公的面子》之前,说到文人或知识分子,我第一反应会想到的一句话就是“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意思就是文人大部分都自命清高,相互瞧不起,通俗的讲就是“秀才看不起秀才”。

一是因自身性格高傲使然,二是对自身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的偏重,我在读研时确实也见识到了每个专业门类的教授都会认为自己的专业更有价值的现象(不是在以偏概全,是确有这种情况)。

2017年12月15日,《蒋公的面子》在南京江南剧院演出它的第300场,没有华丽炫目的场景搭建,没有繁复震撼的视听效果,2个小时,4个演员,1桌麻将,却让我对中国文人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一、蒋公面子VS文人面子

话剧采用了时空交错的结构方法,从文革开场,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的三位教授时任道、夏小山、卞从周被打倒为牛鬼蛇神,为辩清自身政治问题,他们回忆起一九四三年,在重庆茶馆讨论是否应赴蒋介石邀宴的情境。话剧围绕“到底该不该给蒋公面子前去赴宴?那我文人的面子怎么办?”进行,整部剧几乎都是三名教授的对话。

一身西装打扮、戴着框架眼镜的时任道教授,思想进步,追求民主自由和学术独立,不愿与独裁者同流合污,却想借助赴宴机会获得蒋公帮助自己运回逃难时落在桂林的珍贵藏书,满口洁身自好,却又使诈怂恿他人当说客。

长袍马褂、披着白色围巾的夏小山教授是个中立派,对政治无兴趣,却独好美食,听说蒋公席上有火腿烧豆腐、八仙鲑鱼羹后,他有些动心,但因曾在学生面前说过不承认蒋中正的校长地位,便几番找台阶下,推说只要请柬署名由校长改为蒋院长或蒋委员长,他就去。

穿着中山装的卞从周教授是蒋介石公子的老师,可算亲蒋派一员,他内心想去赴宴,但又因怕被两位教授同事说自己太过谄媚,在赴不赴宴的姿态上几番改变。

从想去的卞从周,不想去的时任道,不好意思去的夏小山三个人身上,赤裸裸地显露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戴着镣铐跳舞”、“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的永恒困境。

二、从文人墨客到臭老九

鲁迅先生曾这么说过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写所谓的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说的就是历史长河中那些文人骚客们,他们满怀家国理想与民生情怀,满纸书卷香,一身傲骨豪情。

在话剧《蒋公的面子》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古老的、坚韧的、属于中国文人的品质依然存在,包括气节、侠义、痴于学术、涉笔成趣等等,三位教授还会因去不去赴宴这个问题争论。要知道当时的蒋介石其实相当于中国的皇帝——最高领导,如果将这个情境放在任何一个时代(包括2017年)其他身份的人身上,最高领导邀请你赴宴你还要考虑吗?

根本不会,直接就是自我感觉很荣耀,很屁颠地去了。

剧中三位教授争论、嘲讽或是“学术探讨”,投射的都是以“包容、民主、自由”的精神,还有他们丰富的学识、坚定的信念与反抗压迫、权威的勇气。

再简单提下“臭老九”这个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时期,它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代名词。知识分子被排在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称为"老九",处境跌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蒋公的面子》中对于文革时期的描述虽笔墨不多,但却也讽刺了那个时代对于自由思想的束缚。

有时候想想,真的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保持“臭老九”的固有清高。

三、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这句话出自曹丕《典论·论文》:“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放在我们自身身上,有时我们爱说简书上其他作者写的是垃圾,很多作家写的也是垃圾,然后不知所谓地抱着自己写的一些垃圾求赞赏,也挺好笑的。

“文人好誉,难免多言。”剧中夏小山幽幽然地对时任道说:

“你到席上去骂老蒋……岂不是更痛快,去扫扫他面子?”,

“1928年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与老蒋打了一架,不过被关了7天,你到席上骂他一骂,应该也没什么事情?(原话记不清,可能有出路)”

讲得生动如画,大有隔岸观火的自得之态。

让我想到了《吐槽大会》段子手李诞说的那句:我敢骂政府,骂世界,骂他妈的上帝;我毁佛谤祖,我睥睨天下,但是不敢骂楼上每个周末都在装修的邻居......

四、中国国情——中立态度

《知识分子与权威:比较分析的一些角度》中,希尔斯曾一针见血地指出,

“知识分子站在两个极端,不是反对盛行的准则,就是以某种基本上调和的方式存在着,以提供公共生活中的秩序和延续。”

按他的说法,剧中的时任道教授是前者,而卞从周教授则是后者。

但这话放在中国国情下,就不是这么绝对了,在中国,还存在着第三类——那就是夏小山所代表的中立派,他们满腹经纶地和稀泥,心如明镜地装糊涂

我谁也不支持,什么话也不说,两头摇摆。

五、你也是扒在文艺链末端的文艺青年?

这点是我最说的。

文人好面子,而且因为那么一点清高,标榜“有所为有所不为”,他们好像扮演着一个让很多人无限向往和万分崇敬的角色。

可以延伸到当今的另两个词:文艺青年和装逼

有多少费牛劲扒上文艺食物链末端的青年(包括我),就有多少跟在后面扛了一麻袋不走心的赞美,看见棉布裙子恨不得说八十句“你好文艺”的二百五。

那些拿着单反对着镜子自拍,有两书橱国外小众作家书籍但从不拿出来读一本,听着民谣说第一句歌词就让人泪流满面的文艺青年,真的说不定比谁都爱玩手机。

不是所有朋友圈,都能表示你是文艺青年,都能掩饰你的装逼心态。

其实我也好想改改这毛病。


去看剧那晚,我不记得南京降温后有多冷,却记得教授们醉酒后念的那句“满天风雨听琵琶”。

你看,我又装逼了。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