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宁小毒被占用

浅谈手法-跳笔:为什么我的文章读者看到一半就喊累?

宁小毒被占用  · 简书  ·  · 2020-01-09 13:53

曾经让学生写一份党团活动的简报,学生洋洋洒洒写了小1000字。

来看一下她是怎么写的吧:

首先我们有一颗虔诚的心……然后,我们的江伟教授又给我们的师生介绍了党的历史,介绍了党的坚定不移,介绍了党的一心为民,介绍了党的牢记使命……

……恍惚之间,许许多多曾经模糊不清的记忆都逐渐清晰,了解了党,让在座的青年看到了党一步一步打下宏图的基础,更是为青年心中爱党爱人民的心添了一把火。

虽然我们还小,但是我们爱党爱人民的心是一样的……

这三段明明是连在一起的,但我看完后,却云山雾绕。

我大刀阔斧砍到剩100多个字,发到了单位OA系统上。

其实简报很简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意义与影响

把事情清晰明了地表达出来,把大量的信息高效传达,是简报的作用。

但很多初学者总是追求文字的连贯性,而忽略了文字的信息传达功能。

于是,明明100字能表达的事情,偏偏用1000字去描述,造成信息冗余,读者阅读体验感直线下降。

跳笔:传统媒体的优秀技能,新媒体时代的必杀技

跳笔其实是传统新闻媒体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传统媒体人必会的利器,在新媒体时代依旧不过时。

它主要是在叙事时,把次要情节、片段、形容词、连接词省略,简练概括勾勒整个事件。

跳笔的主要特点就是一个字,跳。

句和句之间跳、段和段之间跳,不是小跳,而是尽可能大跳。

比如这一篇游记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艺术的佛罗伦萨,神秘的庞贝古城,见证奇迹的比萨斜塔,最小的主权国家梵蒂冈,复古的西班牙广场,奇迹般的罗马斗兽场、浪漫的威尼斯……

一个人的旅行。

文章没有复杂句式,节奏明快,读者阅读轻松。

50多个字,叙述了佛罗伦萨、庞贝、比萨斜塔、梵蒂冈、西班牙广场、罗马斗兽场、威尼斯,还点题一个人的旅行,信息传达效率超高。

想象如果不用跳笔是怎样的?

这次我一个人出来旅行,先到了佛罗伦萨,这里是一个艺术的都市,处处都透着艺术之美;然后我还有幸到了神秘的庞贝古城,了解这座城市传奇的故事;再之后去了比萨斜塔,它不愧是世界奇迹……

50个字,连之前一半信息量都没有表达完整。

无法想象这样的开头,会占据多少文章篇幅。

读者看完这样的开头,还有没有精力往下看后续的文章?

跳笔怎么用才能带起文章节奏?

跳笔大致有三个要点:

多分段

多用短句

少用连接词

读者不是傻子,肯花时间阅读文字的人都是有足够能力自我思考的人。

省去冗余,加大信息量的写作方式,在这个快节奏年代一样吃香。

作者多分段+多用短句+少用连接词=读者阅读轻松+节奏轻快+信息高效

除此之外,对电影有研究得同学还可以尝试使用“蒙太奇”手法。

让我们来做一下练习:

这天车厢里的人比肩接踵,非常多。

有一个戴着墨镜的乘客几乎是摸着在人群中朝着售票台那个方向挤去,好不容易终于摸到了售票台,他从自己的挎包里拿出来一个纸包,放在了台子上,递给李素丽。

李素丽接过纸包后看了看,非常奇怪,问他:“同志,你……”

结果那位墨镜客却说:“姑娘,我就是爱听你说话。这几天,我觉得你的嗓音有点哑,这点胖大海是我专门给你买的,泡着喝吧。”

李素丽非常的感动,再三谢谢那位乘客,希望他收回礼物,那位乘客说什么也不肯,李素丽只好感谢再三后收下了墨镜客的心意。

后来车到站了,那位墨镜客被家人搀扶着下了车,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墨镜客是一位盲人。

这是讲述公交售票员李素丽的一则小故事。

主要想表现她坚守岗位、热心助人,很多乘客都喜欢她,自发地关心照顾她。

所以上文中,盲人乘客给李素丽送胖大海、喜欢她、关心她是重点。

至于盲人乘客如何摸到售票台、李素丽收到礼物后什么反应,都是次要信息。

接过纸包、被家人搀扶、这时候大家才发现……这样的话,读者完全可以自行脑补这些“补间”画面,完全可以省略不写。

那么96年《工人日报》是怎么用跳笔写这段的呢?

车厢里,人头攒动。

一位戴墨镜的乘客摸着朝售票台挤去。

他从挎包里掏出一个纸包,放在售票台上。

“同志,你……”李素丽莫名其妙。

“姑娘,我就是爱听你说话。这几天,我觉得你的嗓音有点哑,这点胖大海是我专门给你买的,泡着喝吧。”

车到站,乘客被扶着下车了。

原来他是盲人。

这篇当年的“爆款”文章获了不少大奖,里面的金句频出,和作者善用跳笔是分不开的。

至今,很多新闻写作课还用这篇文章做示范案例解析。

同理,我们还可以搜一下《中国乒乓球“人梯”依然坚固》这篇文章,同样是教科书里的案例,同样的精彩。

跳笔:文章完读率的有力保障

跳笔,是增强文章节奏感、加大信息量、减小读者阅读压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多用跳笔可以吸引读者并适合读者快速阅读的习惯。

长篇大论容易使读者阅读疲劳,而“跳笔”使每个段落成为一个兴奋点,多个段落形成多个兴奋点,帮助读者保持足够的耐力读完整篇文章。


浅谈手法系列:

01 浅谈手法-比喻:为什么我的文章总显得过于直白?

02 浅谈手法-写作视角:为什么我的文章总被人说太干?

03 浅谈手法-白描:为什么我的文章总被说不生动?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