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东成西九
简书签约作者 喜欢阅读,写作,分享的知识达人 专门分享500强职场,创业管理的经验 曾创办国内最大企管领域在线商学院 微信公众号: 东成西九 新浪微博:@东成西九九 http://weibo.com/p/1005051276643193/home?cfs=&Pl_Official_MyPopularity__16_filter=1#_0 我已委托“维权骑士”(rightknights.com)为我的文章进行维权行动
今天看啥  ›  专栏  ›  东成西九

东成西九 ||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丢书无书

东成西九  · 简书  ·  · 2017-05-03 23:57

文/东成西九

||  东哥说职场     转载请联系作者,违者必究


图片来自网络


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的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6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7.86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这与中国悠久的文明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很不符,因何当前中国国人陷入阅读危机?

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我们从古自今的应试教育和“书中自有黄金屋”古训,带来了大量的功利性的阅读和浅阅读。但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政府的引导以及阅读环境的变化,全民阅读似乎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但即使如此,大家在读书这件事儿还是因为认知的差异有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为何要读书


图片来自网络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窺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

人和书是一种注定,很多人与书邂逅,与书交友,实际上,这是人的灵魂在特定时候的需要。读书就是可以不分年代,不分国界与作者做深度的交流和对话。读书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读书可以解疑释惑,探知世界。读书可以让思想激荡,也可以让大脑反省。读书是一种趣味,如同喜好食物一样因人而异。世上本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遇到必读的书。

有些书,在你身边放了很久了,你也没有在意,但有一天你突然看到其中的一句话,而因此改变了一生的命运,《圣经》就是这样的书。

还有人,把书当宝物一样收藏者不敢“读”,因为他觉得还不到读它的时候。台湾知名广告人李欣频就是这样收藏着一整套张爱玲的书。李形容张爱玲是“魔主”,功力不够读她的书会“中毒”。

读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运动。一本20-30元的书却凝聚着作者数年的积累和精华。花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价值,这样的投资收益率是最大的,也是最高贵的。

二、如何选书:

先从选择最喜欢读的书开始,然后选择喜欢的作家,然后再选择作家喜欢的作家,这样通过作家、作家的作家、作家的作家的作家,你就可以找到一个“书库”。

喜欢一个作家的书,就很可能意味着你们的心灵是相似的,思想的方式和情感是相似的。所以网上甚至流传着苏东坡是庄子或者陶渊明转世的,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这样的说法。

不同的年龄段的读书是有区别的,知名作家史航给出的建议是,20岁前读《悲惨的世界》,20-40岁之间读《刀锋》,40岁以后读《复活》,枕边书是《小北野武》。其实,每个人都是基于自己的认知开出的书单,至于书单是否适合你,是取决于你的认知是否和他的认知相似而已。

雾满拦江建议从七个方面去选书:一是选你认为有趣的书、带来快乐的书;二是选有知的书,能带来一些你不知道的常识的书;三是选能长见识的书,如《论语》《道德经》等;四是有风采的书,如唐诗宋词等;五是颠覆自我的书,可以毁三观带来思考的,如雨果的书;六是写认知规律的书,如《资治通鉴》;七是看破人性的书:能流传数十年的书,如丹尼尔-凯曼的《丈量世界》;

三、如何读书


图片来自网络


当阅读累计到一定的量,一本书属不属于你,翻几页就知道了,而且很快就能辨认出每一本书的特点,找出适合你阅读的书。阅读的多就理解的快,理解的快就阅读的更多,并且和原来的知识系统链接,形成新的知识系统。

读书的速度一定也是因人而异的,这和吃饭是一个道理,有人快有人慢。读书速度和积累有关系,相同领域或者主题的书,你如果读过很多了,那么再读类似的书就一定很快。不熟悉的领域或者主题的书刚开始读,一定很慢。而且用母语读得快,非母语读的慢,这也是积累的问题。

读书一定要做笔记。

书评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解,否则就是书摘了。刚开始读书时可以写书摘,但不能一直写书摘,否则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

仿冒和“剽窃”。书摘其实就是仿冒。同一个主题的书,你看了十本,然后你综合十本书的内容用自己的逻辑和观点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自己的文章了。

写文章是最好的阅读。台湾的李敖很崇尚这个观点,他说,你要想写出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一定是读了这个领域大量的书,但是读过不一定能记得住,那最好的方式就是输出,写文章或者写书就是最好的输出。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讲出来,看完一本书,你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出来,分享给别人听,这也是一种很好的输出方式。

四、读书和旅行


图片来自网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给我们指的一种生活方式。毕淑敏曾经说“书与旅行,是飞往天堂的两翼”。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世上有三件事不可俭省。一个是教育,一个是健康,再有一个就是旅行。

书是静止的旅行,旅行是移动的书,旅行是书的延伸。台湾知名广告人李欣频曾经在28-35岁之间的7年时间游遍了30多个国家,写了大量的游记和图记。文学白衣天使的毕淑敏去过70多个国家旅行,她的新作《美洲小宇宙》写的是从北极到南极,从非洲到美洲,进行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心灵之旅。

五、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为了丢书无书


图片来自网络


被称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的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的读物、进一步学习的读物、深入研究的读物。

三类书中他尤其强调第一类。陈寅恪认为第一类是必读书,从中可以得到最低限度的知识。也就是基础知识,如《诗经》、《尚书》、《礼记》等这是我们先民智慧的结晶。

陈寅恪自己就读到了“无书可读”的境界。对此,陈寅恪说:“中国真正的原籍经典(原典)也只不过一百多部,其余的书都是在这些书的基础上互为引述参照而已。”读“老书”、读“原典”,这对于任何一个学科来说,都是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读书策略。这也是我曾经多次撰文写的“源头知识”。

当然能读到这种境界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但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读书人想要而又几乎不可能实现的读书愿景呢?

现代人需要的是获得知识的方法,让知识充实自己的灵魂。就像胡歌说的那样“我想在阅读中让时光飞度,是最优雅的老去方式。”

余秋雨先生说过:

“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

区区五尺之躯,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


往期人气文章:

想了解认知请戳《东成西九||人和人最大的差距是认知》

想了解洞见请戳《东成西九||很厉害的人都有一个绝招—洞见》

读书请戳《阅读什么书可以让你成长更快,更有底蕴》

复利写作请戳《东成西九 || 阅读写作,我用巴菲特的复利投资理念》

不会阅读请戳《一年阅读300本书的秘诀》

情商不高请戳《情商高的人就是会说话》

能力培养请戳《从知识到能力只差一支笔》

了解老板请戳《老板有没有格局,看看公司年会就知道了》

想当签约作者请戳《连续日更60天拿下简书签约作者的秘诀》


东哥说职场      转载请联系作者,违者必究

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喜欢就点赞或者简信撩我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