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汉灿

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day5--经济衰退期间,政府干预并无益处

汉灿  · 简书  ·  · 2019-04-14 14:07

        经济衰退是经济繁荣的必然后果。这个后果来自于信用扩张,资源配置不当,货币关系发生变化,利率遭到扭曲,市场的心理结构趋于混乱。经济衰退是一段必要的休养期间,使经济资源可以根据当时的市场状况来调整,但政府必须让经济体系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在经济衰退期间,老百姓会要求政府“做些什么” 来把经济拉出泥沼。然而,政府实际上并没有能力改变经济现实,这必须由经济体系自行调整。政府唯一能做的便是停止以财政政策为手段征收资本品,并让市场决定资本品的运用。换言之 政府可以同时降低税金与支出。可是,在实务上,政府几乎不曾这么做。 

        政府还有另一个可行的方案,那便是进行另一轮的信用扩张。就历史上来看,这是政府偏爱的一项抉择。历史上每一个重大的经济灾难几乎都源自于此。 

        我们可以检视最近发生的例子。1991 年与 1992 年,联邦政府试图以另一轮信用扩张刺激美国的经济。这项尝试显然失败了。 联储增加准备金(透过公开市场操作买进政府证券),并以史无前例的次数调降贴现率,试图引导市场毛利率下降。然而,贷款市场却拒绝妥协,因为财政政策仍限制经济的成长,市场毛利率中的企业家成份非常高,这使得贷款机构不理会名义利率而不愿意贷款。 

        我认为,这是令人欣慰的发展,尤其是债券市场不理会短期利率的下滑,而收益率仍然维持在 7.5%以上。这显示市场对于通货膨胀性信用扩张的影响已经较为理智。然而,股票市场的反应便显得相当不理智。1991 年 12 月,贴现率史无前例地向下调低1个百分点而成为 3.5%,股票价格大幅上扬。由于(短期)利率居于历史的较低水平,市场预期将出现新的增长,股价的涨势持续至 1992 年 12 月份。 

        根据我的个人的观点,这显然是一个问题。未考虑经济环境而将名义利率判断为“低”或“高”,都是一种错误的前提。必须考虑的重要关系是:名义利率是否可以真正反映基源利率?这必然是一个主观的判断。 

        如果政府采行的信用扩张政策可以利用人为的手段降低市场毛利率(与基源利率),则将产生经济繁荣,反之亦然。关键的指标在于货币供给的增长率。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