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新京报书评周刊
新京报书评周刊2003年创刊,每周六出版发行,口号是“阅读需要主张”。书评周刊气质是严肃而有趣,主要评价国内外出版的大众类优秀图书。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ID:ibookreview)
今天看啥  ›  专栏  ›  新京报书评周刊

醒醒吧,老好人!千辛万苦做一个"老好人",反而是一种暴力

新京报书评周刊  · 豆瓣  · 读书  · 2018-10-25 00:30

友善、彬彬有礼但消极、沮丧; 害怕付出感情,悲伤时不露声色,以亢奋来填补孤独; 不熟悉自己的内心世界,不知用什么词语来诉说自己的需求与愤怒; 羞怯,抑郁,怀疑,犹豫不决,丧失生活情趣,世界似乎不停旋转,等待着能被谁拯救……

如果阅读这些描述有被戳中的感觉,很可能,你是传说中的“老好人”。这一形象在我们的办公室、家庭、朋友之间无处不在,你一定不会陌生:“老好人”愿意听从任何人的意见——除了他们自己的。长期做一个“老好人”是疲惫而痛苦的,因为那意味着长时间忽略自我需求,这无异于对自己实施暴力。这种情感暴力是我们缺乏意识的后果,往往暴力本身也会随之转嫁到别人的身上。

在成为一名心理治疗师、人际关系培训师之前,律师托马斯·德·昂桑布尔就是一位十足的“老好人”。他在近期出版的《醒醒吧,老好人!》一书中,对这一心理现象进行了深入解剖。有多少读者,与他一样曾身陷这样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感暴力?

事实上,暴力,无论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都源于一种词穷。当我们没有将自己的力量用于创造、激励或保护,而是用于强迫我们自己或别人时,就产生了暴力。这种暴力之所以说不出来,是因为它渗透到了我们每天毫无恶意地使用的话语之中,伴随我们的日常词汇而传播。而我们试图去说出它:“老好人”为何会产生情感暴力?它的表现是什么?又有哪些可能的方法,去克服它?

本文整合 | 董牧孜

原作者|(法)托马斯·德·昂桑布尔

译者|祝华

为什么说“老好人”需要改变?

与一些老好人打交道,也就是说,与那些因为害怕做错事、给人留下坏印象、变得脆弱、表现出他们的脆弱性和(或)力量而不敢说出自己真实想法的人打交道,是令人非常不安的。

为了使自己在关系中感到自在,我们需要确定,如果对方说“是”,那就是是,如果对方说“不”,那就是不。如果我们必须不停地想象对方的真实动机是什么,因为我们不相信它可能是真实的,这会使我们精疲力竭,也会使我们担心遭到反击。

《醒醒吧,老好人!》【作者】:(法)托马斯·德·昂桑布尔【译者】:祝华【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 2018年7月

如果一个人到处委曲求全,以符合她好女儿的形象,以此取悦她的父亲,那么她很有可能会期望自己的丈夫屈从于好丈夫的形象来取悦她,正如她自己屈从于好妻子和好母亲的形象以取悦他。如果我们阻止自己成为自己,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往往是无意识地,阻止对方成为他自己。

我们没有学习如何按照他人本来的样子去爱他们,而是按照我们期望中他们的样子去爱他们。真正的交心发生在人与人之间,而不是角色与角色之间。

“停止做老好人,做真实的自己。”在某一天的培训中,这个句子浮现在我脑海中。当时我正在与一位女学员总结一个角色扮演游戏,她刚刚意识到,她的暴力常常源于她为了做老好人而掩盖自己的真实感觉和需求时所感受到的沮丧。由于做老好人,她最终爆发了。

当时,我有点儿心血来潮地提议:“停止做老好人,做真实的自己。”

儿时,我们把自己的愤怒或悲伤装在口袋里,以便重新融入家庭圈子,我们无意识地发现,做老好人比做真实的自己更容易。于是我们学会了背叛自己,而从长远看,这个代价是沉重的!找回自我需要时间和精力。唉!如果我们没有弄丢自己该多好。幸运的是,尽管我们养成了这个习惯,我们也能够摆脱这种习惯。

甘地(Gandhi)说,“不要混淆什么是自然的、什么是习惯的。”直面自己的自然情绪与那些掩饰的习惯是重要的,不论是恐惧,愤怒,还是那些自我的面具……

“老好人”最常见的特征之一:恐惧

我们可能大部分时间都活在对他人的反对、批评或无动于衷的恐惧中,活在对他人的反应的不信任和对我们的素质或能力的怀疑中。因此,不信任和怀疑往往被视为生活原则和正常的运行模式。

对方总是或多或少地被视为一个审判官,他的批准或反对影响着我们的幸福。我们因此总是或多或少地担心自己因“做得不够”而配不上对方的目光或不足以收买对方的仁慈。我们活在一些“商业关系”中(买进认可,卖出真实),而不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延伸阅读

《非暴力沟通》【作者】: [美] 马歇尔·卢森堡 【译者】: 阮胤华 【版本】: 华夏出版社 2016年1月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阐述了这个问题:“由于习惯了一种以收买、赢取和配得上为传统交换模式的文化,我们常常在简单的给予和得到时感觉不自在。”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怀疑区内煎熬:我们害怕得到我们的位置,害怕真实地存在,害怕肯定我们的身份,因为我们不确定我们是否会因为自己的本来面目而被喜欢和接纳。

反之,我们害怕对方得到他的位置、真实地存在、肯定他的身份,因为我们不确定在这之后我们是否能够继续在他面前存在。对方,即使亲近如配偶,也总是或多或少地被视为一个妨碍者——我不敢说他是一个敌人,尽管我时常听到这样的比喻:某人妨碍我们去做自己。

妨碍我们做自己的,是我们看待“所有这一切”、经历这些关系的方式,是我们内心的安全感和信任的需求还没有得到必要的关注,从而没有发展壮大,使我们能够更加自如地经历“所有这一切”。我们或许不能根除恐惧。恐惧和信任,以及痛苦和欢乐,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能够解放我们的,是我们不再因恐惧而害怕的心态。

“老好人”最常见的特征之二:被埋藏的愤怒

有两个原因使我们的愤怒难以承受,无论是表达它,还是理解它。第一个原因与我们对说“不”犹豫的原因性质相同:害怕被拒绝。我们已经听到足够多的“当你生气的时候,我不喜欢你”这类话,从而认为在社会交往中,生气是不受欢迎的。

使我们压抑自己的愤怒或者躲避对方的愤怒的第二个原因是某些愤怒导致的悲剧:侮辱、殴打、犯罪……在世界各地,愤怒在以悲剧性的方式爆发,而因为这些后果是破坏性的,我们就以为愤怒本身是破坏性的。实际上,我们始终混淆了愤怒的感觉和我们每个人在这种感觉下所做的事。

延伸阅读

《狡猾的情感: 为何愤怒、嫉妒、偏见让我们的决策更理性》【作者】: Eyal Winter 【译者】: 王晓鹂 【版本】: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016年8月

尽管它的影响是悲剧性的,但愤怒本身是一种有益健康的感觉,它表现了我们内心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我们的感觉是仪表盘上闪烁的指示灯,那么愤怒就是闪着蓝光的紧急指示灯。它说明某些生死攸关的需求未被满足,我们急需放下手里的一切事情去关注它们,因为驾驶员已不在车上。“我不在状态”这个相关的表达方式清楚地说明首要的事情是找回“我自己”。于是,愤怒引导我们“密切注意”倾听我们自己,同情我们自己。

当我们在报上读到一个疯狂的杀手掏出一把防暴枪在人群中扫射,或者杀了他的妻子和孩子们然后自杀,而同一楼层的邻居却往往肯定这位先生平素和蔼可亲,从不说话,非常安静……我们由此可以想象是这位先生被压抑许久的愤怒一下子爆发了,因为这种情绪没有机会时不时地表达出来。

实际上,如果我们从儿时起就一次接一次地埋藏了我们的愤怒,如果我们从三四十岁起就小心翼翼地伪装、隐藏了我们的愤怒,这就好像一颗接一颗、一颗挨一颗地埋藏了许多地雷。从外部看,一个美丽的地方被维护得很好,而它的内部,就是一个雷场。

“老好人”最常见的特征之三:戴面具的人

生意人或同事之间的办公室礼节往往包含微笑,通过语调、表情甚至幽默来表达热情。这些举动实际上掩盖了一种内心的冷漠,以及只关心达成生意或和平共处的心态。某些人可能对所有人都和蔼可亲,却根本不知道他们自己究竟是谁。马歇尔•卢森堡用“一个友善的死人”来指称这种人,他们没有自我认同,没有存在感,没有生命。

延伸阅读

《取悦症》【作者】: [美]哈丽雅特•布莱克 【译者】: 姜文波 【版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年7月

如果我们戴着面具,而对方也戴着面具,那么我们彼此间存在的则不是一种关系,而是一场假面舞会。如果这很滑稽,而且大家都开心地戴着面具做游戏,那么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享受快乐的机会。不幸的是,经验表明这些假面舞会是凄凉的:它们不是把人们聚在一起,而是把人们隔开;它们没有让人们做美梦,而是让人们辗转反侧……至于殷勤,望文生义,我在这里谈到的是讨好式的殷勤——一种态度上的殷勤,则没有被真正的心灵冲动承载,没有发自内心深处的为他人的幸福而给予和奉献的兴趣,而是被害怕失去、害怕拒绝、害怕批评、害怕承担的恐惧感所驱动。

在这副彬彬有礼的殷勤的干枯面具后面,我们可能习惯于经历一些贫血的、无菌的关系,而我们很可能把它们当作真正的人际关系。同样,如果我们永远只喝可口可乐,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想象我们需要去尝一尝葡萄酒。

从真实开始,停止做“老好人”

“为了做老好人”,我们常说“是”,而我们想的却是“不”。这样做大多数时候是为了避免冲突:“如果我挑起了冲突,他们还会爱我吗?如果我不同意,我还会一直可爱吗……”

我看到如此多的夫妻和家庭,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各自封闭在自己的角色中,同时也因此停止或竭力限制个人和人际关系发展的一切过程。他们很快就习惯了麻木的状态。于是,当一方想要改变,想要发展,想要重新审视他的存在方式时,另一方(或其他人)就会恐慌:“你不再像以前一样了,你变了(言下之意是:这样行不通,你应该一如既往),你这样做不合情理,不要扔下我一个人。”

没有了尊重,爱又算什么?爱对方本人,也就是说我们对他感兴趣,我们接受他正在成为或可能成为的样子——这就是爱对方,包括爱他的成长、开放和多样化的全部潜力。

我们抑或出于叛逆或害怕丧失自我而始终说“不”,因为这是我们找到的保护我们自我认同、安全感或被认可的需求的唯一方式:“我反对,故我在。”学会说“不”是我特别重视的一个阶段,因为它引导我们必须去研究我心中坚守的四个价值:

1)尊重对方的感觉和需求,就像尊重我们自己的;

2)必要的自主性,以便花时间去确认我的感受和我想做的事;

3)倾听不同问题和尝试关注所有相关需求的责任感,不只是为了对方的需求而损害我的需求,也不是为了我的需求而损害对方的需求;

4)表达我的反对意见并建议一种可能与别人对我的要求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或态度的力量。

延伸阅读

《可爱的诅咒》【作者】: [英] 雅基·马森 【译者】: 王丽 【版本】: 九州出版社·阳光博客 2016年2月

结婚时,如果伴侣双方互相做出这种承诺:“我向你保证永远不对你客气,始终做真实的自己”——虽然它与新婚夫妻传统的“永不”和“始终”的承诺相比可能是不同的或不合惯例的——但这对于二人生活的安全和舒适而言却是基本的。于是,当怀疑对方的动机时,当担心对方因为“客气”而做了某事时,就可以互相“拆穿”:“你是客气还是真的?”这使得伴侣们在开玩笑的同时给了自己一个机会去调整要做的事和做这些事的动机,从而使任何一方都不会出于责任或“因为应该做”“因为没有其他人去做”而去做任何事,而是出于给予和为共同生活的幸福做贡献的兴趣去做。

如果不关注真相和真实性,就难以建立起持久而令人满意的关系。当然这并不简单,短时间内,实事求是往往令人不自在,这需要警惕性和练习,从而获得表达自己的力量和接纳对方的宽容。

交心,意味着首先要做自己,而我们对于对方的关心也不等于为对方全权负责。关心是帮助对方经历他需要经历的,而不是阻止他这样做,也不是试图尽量减轻对方正在经历的痛苦,进而使他忽略这一痛苦。关心,是帮助对方走进他的困境,深入他的痛苦,以便从中走出来,同时意识到这条路是属于他的,除他以外,没有任何人能替他走完。关心,是相信对方如果能够自我倾听或在适当的场所得到倾听,他往往会掌握所有必要的资源来摆脱困境。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已经获得了这种自信和自尊。如果我们不相信我们自己,我们又如何能相信对方呢?

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上,我们通过话语的载体来表达思想和意识,因此,一种“非暴力沟通”也可以成为解决问题的必要方法。昂桑布尔借鉴了马歇尔·卢森堡博士《非暴力沟通》一书的观点,认为如果弄清楚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将更容易找到既表现我们的力量,又不侵犯彼此的机会,以消除那些由干扰沟通、产生日常暴力的意识和语言。

非暴力沟通的原则其实并不新鲜。或许就如同昂桑布尔在自序中所写,经营一种充满信心和喜悦的情感关系所要做的其实不难:

我承认我是有需求的,我能够倾听并区分这些需求,在它们之间确定优先等级,由我自己关照它们,而不是抱怨没有人对它们负责。我把从前花在抱怨、反抗和伤感上的所有能量一点一点地搜集起来,并关注它们,使它们服务于内心的转变、创造和各种关系。同时我意识到并且承认,他人也有需求,而我不一定是唯一有能力并有时间满足这些需求的人。”

——当我们不再以他人期望的样子被爱,而是学会作为我们自己被爱,或许才能收获一段段真正有益的关系。

本文为独家内容。整合自《醒醒吧,老好人!》一书,作者:(法)托马斯·德·昂桑布尔;译者:祝华;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整合较原书章节顺序有调整及删节。

整合:董牧孜;编辑:走走。题图素材为电影《芳华》刘峰人物剧照。未经新京报或出版方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