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沉默的演说家丶
一个在文艺路上的小青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沉默的演说家丶

江歌案背后的思考——除了谴责我们更应该做什么

沉默的演说家丶  · 简书  ·  · 2017-11-17 23:39

      江歌案最近在网上沸沸扬扬,一面是法律的诉讼,一面是道德的谴责,媒体舆论的兴起让网友们纷纷站队,醒目的标题更是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好像每一个文字的背后都暗藏着一股蠢蠢欲动,想要发泄的力量。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整个事件的经过:2016年11月3日,中国女留学生江歌在东京遇害。杀害她的,是室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锋。而后,日本警视厅将嫌疑人逮捕。据报道,江歌是为阻止陈世锋骚扰刘鑫而遇害的。女儿遇害后,母亲江秋莲陷入对凶手伏法的苦苦期待中,但刘鑫不断的回避让她痛心。于是她选择将刘鑫个人信息公之于众,顿时网络炸开了锅。在事件的真相还尚未清晰之前,网友们发声痛批刘鑫,自媒体文章标题“道德缺失”直指刘鑫;等到事件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之后,又呈现出“不要逼死幸存者”的善良之言和江母做法不无一己私欲的客观分析。

      那么多评论,那么多文章,令我感到一丝心寒的是自始至终居然没有看到一个关乎谴责凶手的字眼,而你有没有想过漫天讨论的对象,其实最不该缺席的应该是行凶的犯罪分子。专家说,希望更多人关注到的是事件的本身。是啊,如果你看的很多文章和新闻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那么看多了只会让你更加看不清事实,就好比很多自诩“吃瓜群众”的网友在愤然谴责刘鑫的那一刻,其实已经失去了对一个事件最客观的评价了。理智,源于你看事物的冷静和客观。

      人们常说死者为大,那么当下一个因为被道德谴责而自杀的人出现的时候,我们还会说死者为大吗?有的人也许会转变想法表现出同情,有的人也许还会觉得大快人心,声称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如果是这样,那么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始末》的导演结尾为什么没有让我们看到郑海媛的冷漠而被儿时玩伴金福南所杀死呢?同样,《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在故事的最后也给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再次成为好人的机会。

      再回到事件本身仔细想想:一方面,刘鑫一味逃避的做法的确欠妥,批评也应该,但是只是谴责而不去劝说她,那只会让她一错再错,为什么不能通过沟通去开导她呢?比如网络上的好心人站出来,主动给刘鑫打电话,或者拜访到她家里,帮助江母劝说。另一方面,江母想尽早还原真相的心谁都可以理解,但是方法不对往往就是急功近利,为什么就不能找相关部门协调或者求助心理专家呢?我一个人能想到的办法就有这么多,那心理专家、警察、律师,包括所有关注这个案件的人能想到的办法一定比我要多的多。其实这件事从始至终,我都只有一个私心,就是不愿意看到双方再有任何无辜的人的后半生被毁掉,无论是走不出失去女儿阴影的江母还是因为恐惧逃避而后悔一辈子的刘鑫。

      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电影《搜索》里女主角叶蓝秋因为没有给老人让座被网友“人肉搜索”,在事实真相未查明之前被媒体不断地放大,最后经受不住压力而选择自杀的情节仿佛还历历在目。人民日报评论本案件里有句话说的好,“道德绑架不可取,但要分清是老百姓的人之常情,还是恶意的推波助澜,因为‘反道德绑架’可能也会变成简单粗暴的棍子”。所以,我的宽容仅限于尊重生命,因为我明白舆论的压力会毁掉一个人的可能性有多大,而且于欢案件让我第一次看到了舆论能够左右法律的审判在国内确实有着不小的功效,我希望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事实的真相,而不是站队去给任何一方压力。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更不要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大谈什么正义,事件本身最该谴责的对象是凶手,包括江母和刘鑫在这件事处理的时候欠缺思考的方法。

      很多人抨击刘鑫当时为什么不开门救江歌,万一那个男的没走,最后把刘鑫也砍死了呢?人的本能是自保,换做谁都一样,你现在可能很冷静,但是在那个极端环境下人也许会变得很脆弱,潜意识能做到的只有本能反应。如果我们现在就了解了应如何应对极端环境,等真正到了那个时候,一定能做出最冷静和最正确的举措。这也是消防演习,地震逃生演习存在的必要,只是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都不重视罢了,非要等到开水煮青蛙的时候才能够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类似的案件还有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复旦投毒案,还有最近高中学霸刺死班主任,这都反映出我国教育的悲哀莫过于空有满腹的知识,却没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善良的心地。而我们,除了谴责更应该做什么呢?我想,独立思考,理智判断,积极行动都将是我们一生中永远不应该放弃的必修课。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