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老卢庸观

关于深圳虐童事件的思考

老卢庸观  · 简书  ·  · 2018-12-28 18:11

首发微信公号:老卢庸观

这件事儿其实已发酵一段时间了,之所以一直没动手写,是因为揪心。因为揪心,我就不再传播虐童的视频与图片了。

长这么大,最多听说过怎么虐待别人家孩子的,还未曾听说过虐待自己家孩子的,乍一听,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其实,当虎爸虎妈,就已经够犀利,震惊寰宇,触碰到了父母与孩子关系的边界,却还有父母不把孩子当孩子的殴打,远远超越了边界。这种边界也不再处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孝”管辖范围,而是可以采取正当防卫举措了。

孩子虽是爹妈生的,可一落地成为某国公民,就会以个体身份接受法律法规的保护,除了未成年人保护,也同样适用正当防卫这种法律赋予个体的合法自我防护机制。当然,这种正当防卫的目的,在于学会保护自己,而不是坐到椅子上一动不动,等待被揍,也不是与父母玩命。

这天底下没挨过爸妈揍的人,即便不统计,估计也是寥寥无几,与夫妻俩一辈子不红脸不吵架的概率不相上下。于是在大多数人眼里,爸妈揍孩子,天经地义。

是的,孩子不听话或举动危险,家长打孩子,让其长记性,通过外部疼痛刺激大脑形成条件反射,为孩子的言行举止树立必要的成长边界,让其知利害、晓礼仪,总是难免。

这实在没什么大不了,谁家都一样。亲生父母,又有谁会下死手把孩子往死里打呢?所以,有些国家转移父母监护权的立法做法,其实是社会群体内出于保护未成年人权益考虑被逼无奈的选择,而绝非最佳选择。

诸如深圳虐童事件中的父母一般,也许官方机构、民间力量多了解父母间的情感关系、父母与其上一辈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生活中存在的压力,才能逐渐剥开笼罩在这一事件身上的迷雾,探究到根本。各方势力蜂拥而上,唇枪舌剑,你一言我一语,紧紧盯着表象,责难那对夫妻,可能效果并不佳。

如果,这对夫妻,其长辈也如此对待他们,那这种虐童就是一种家族遗传文化。如果,这对夫妻,对待孩子如此粗暴,是来自于经济拮据,那就属于社会压力下出现的情感发泄行为。……

总之,从对孩子成长负责的角度看,任何没有探究到根本,就随便开方抓药、嫁接外来经验的言行,都值得推敲,而非确定。很明显,即便家族文化遗传与生存压力这两个不同原因,药方也会大不同,前者可能需要通过较长时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后者可能需要在就业方面予以特别关注,绝非简单粗暴地“因品行问题开除工作”了之。那样,也许反而会适得其反,把一个站到悬崖边上的家庭推向黑暗深渊。

另外,在目前制度安排下,政府、媒体、学校和社会爱心人士对该类事件的发现、救济,相对滞后的特征比较显著。为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增长,官方也许还得安排新的社会治理机制,才可能把类似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千万家庭的和谐与幸福。否则,这类事件不一定哪一天又会从哪一个地方冷不丁地蹦出来,再次惊诧众人、令众人痛心了。

经验地看,围绕各社区常住、流动人口,配套更加全面细致优质的社会服务比如社区街道办人员、社区民警定期走访,邻里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家庭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社区心理咨询和矫正机构,随处可见、定期开办的法治社会宣传教育,立足社区群体的就近就业帮扶机构,等等,也许是及时发现、救济类似家庭的一条路子。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需要全社会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在现有社会管理体制下,除了大局的安全与稳定,孩子是家庭与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也许是时候围绕孩子的健康成长,立足社区、村庄、学校构建一套更加行之有效、全面细致的保护举措了。

之前的校车改革据观察,在此方面已做出了成效,赢得了群众、家长和孩子们的信任,不知面对时下网传的校园霸凌事件、虐童事件等,大家又会想到哪些好办法。

对待社会弱势群体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基本良知。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所有家长和国内外爱心人士密切关注、认真对待的严肃话题。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大家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

(完结)

封面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