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子吟_
吾名子吟,叫我小王就好啦。 一蓑烟雨任平生。 活在地球上的neverland居民。
今天看啥  ›  专栏  ›  子吟_

最美不过等待——《郑风·风雨》

子吟_  · 简书  ·  · 2018-01-09 20:31

《风雨》是一首关于“等待”的诗。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此枫非彼风也

诗经当中的爱情诗,尤以《郑风》为最。这与郑国的习俗有关,郑国地处今日的河南省郑州、许昌一带,是天下要冲,可谓兵家必争。“春秋战争之多者莫如郑,战国战争之多者莫如韩”,说的就是郑国所处之地。战争多了,人口自然就会稀缺,如果还遵从周公定下的那一套婚嫁礼法,怕是人口年年负增长,不出几年就灭国了。所以郑国鼓励自由恋爱,每年三月的上巳节,都会让国内的年轻人到郊外野营,只要看对眼了,便可以天地为婚房,成人类之大伦。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郑风》二十一首,有十六首被朱子定性为“淫奔之诗”。《风雨》自然也不例外。当然,以如今的角度来看,不管是“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还是《风雨》当中出现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都已经成了教科书式的小清新爱情,哪里有半分“淫奔”之像?不由得感叹人类的道德观之奇妙。(顺带一提,“人言可畏”也出自《郑风·将仲子》)

《风雨》的特别之处,就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解释上。诗序把风雨解作政治上的逆境,鸡鸣解释为士大夫的坚持,由此创造了”风雨如晦“这个成语的今义。这就导致一个奇怪的现象——千百年来的读书人一面接受孔子“恶郑声而厌雅乐”、朱熹“淫奔之诗”的看法,一面又在人生逆境之时以此诗自勉,着实有些可笑。

然而,抛开这些不谈,《风雨》实在是一首艺术成就很高的诗。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天色渐渐地暗了下来,一阵冷风吹过,尚未入秋的时节就已经有些冷了。窗外的鸡似乎比人更敏感,早早喊了同伴,不再在外逗留。

虽然只有八个字,却涵盖了三种感觉——视觉、触觉、听觉,这种代入感是其他作品很少有的。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极少的文字蕴含极高的信息量,一种灰色的基调一旦定下来,读诗的人就会自动陷入一种“忧”的情感基调当中。如果放到古龙的小说里,怕又是一个凄惨的故事,一段郁郁的人生。

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明明知道他快要回来,怎么还是心里忐忑不安?风大了,他身上的衣服可还暖和?此次出门,可有遇到意外?要是行程耽搁了,明天回不来怎么办?明日他回来,我该做点什么给他吃?

一个“既”字,就完成了转折,颇有拨云见日之感,情感的基调一下子被提起来了——没有什么比一个孤独的等待者迎来她守候的人更幸福的事情了。但随即又加入了“小情绪”,这种“小情绪”也是诗经的特色,比如《子衿》当中所问:“纵我不往,子宁不来?”《风雨》当中同样如此,但表现得更加含蓄,是一个对自己的发问——云胡不夷?是啊,多日的等待眼看就要到尽头了,可这心里怎么还是不踏实呢?那时候没有一天一百条的微信,没有动不动就打过来的电话,“我”能够担心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诗的精妙也正在此,作者并没有把自己担心的“实质内容”描绘出来,只是单纯地表达了情绪。也许是出征,也许是出外经商,也许只是去探亲,但无论如何有个共同点,即“君问归期未有期”,此中的奥妙,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去感受。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

夜深了,似乎只是一瞬间,暴雨就从天空中倾泻下来了。一道闪电劈过,鸡圈里杂声一片。道路泥泞,他可还安好?

从风雨欲来,发展到风雨终至,再加了一层曲折。

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最美不过相思,可最苦又不过相思。本就悬心他的归程,这大雨更是让人辗转反侧。多希望他现在就能出现在面前?可又想到,深夜路滑,赶路不易。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不知道过了多久,外面的天还暗着,但鸡鸣声已起,当是早上了吧。哎,女为悦己者容,可这一夜未睡,哪里见得了人?

“凄凄”、“潇潇”、“如晦”,三个情态的演变,带来了一种时间的推移感。全诗的低落情绪也就发展到了极点。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大雨之中,似乎有脚步声传来。这是错觉吗?大门被推开,那人走了进来,带着一路风尘,带着一身湿透的衣服,带着外面的寒气。一夜的等待,终于……

本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既然“君子”已经归家,为什么还“不喜”呢?这恰是一种手法,等待有了结果,怎么会“不喜”?这里的“不喜”,实是一种“大喜”,正如同很多人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得到某样结果,自然是高兴的,但又常常会“留下高兴的眼泪”。这里的情之真,意之切,只要有过类似经历的人都会明白,这也正是作者洞察人心之处。

整首诗按照诗经惯用的方式,并未更易几字,也没有像《静女》等诗一样改变诗歌的节奏。这样的好处就是建立了一种层层递进之感,使读者在反反复复的风雨、鸡鸣、君子当中,去感受、去体会那种复杂的情绪,有相思、有忧愁、有担心、有喜乐。

解诗时常会谈到“赋比兴”,而《风雨》恰恰是兴中带比。风雨、鸡鸣,既是环境的一部分,更是主人公心境的一部分。

这种以哀景写乐情的方式,更是尤其可贵,若无风雨潇潇,鸡鸣不已,哪里会有这样漫长又纠结、细腻又唯美的等待?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