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小Kikki

记一次惨痛教训——差点误机的经历

小Kikki  · 简书  ·  · 2018-10-06 12:11

what?——事情的发生

明后两天在苏州召开血小板高峰会议,而我的导师被邀请参加作为报告人,所以我也有了一次去苏州出差的机会。

提前预定了今天早上8:50的飞机,恰好是地铁已经运行了,可以乘坐地铁前往机场。从宿舍出发前往机场预计需要70分钟,所以我计划最迟6:30出发前往机场。这样到了机场还有1小时可以办理值机。

结果今天出发的时候是6:36,已经稍微迟了几分钟,前往地铁的路也比自己预想中稍远一点,结果到达机场已经7:50后了,只剩不到一个小时的值机时间。

自助值机手续已经停止(没有足够自选座位了),而正常值机柜台排满了人。

眼看着排队绝对来不及,一定会错过45分钟停止值机的界限,我只好跑去问了机场的工作人员,最终我在在主任值机柜台办理了值机。

此时已经快8点,再去托运行李后,已经8点多。

随后安检,最终在8:17时通过安检。然后登机,一切时间刚好。

Why——为什么会这样?

1.计划内时间错误

(1)预留值机与安检时间1小时?——错了❌

提前45分钟停止值机,所以计划时间必须在这45分钟外,值机排队时间预计最少20分钟-30分钟,安检排队时间也是15分钟左右;因此,至少提前80-90分钟到机场,而这已经是“卡点”到的情况。

(2)宿舍出发前往地铁路上用了15分钟,而计划只预留了10分钟;

(3)洗漱时间只预留了40分钟,实际上起床后还花了一些时间纠结穿长裤还是短裤;

2.计划外情况

(1)未预留地铁限流放行时间:10分钟;

(2)未预留错过班的时间:3分钟(8号线)+3分钟(3号线)+7分钟(机场线)约13分钟左右;

3.“最迟”定律

人是有惰性和拖延性的,一旦给自己定下了“最迟时间”,就会埋下一个信号——我要在“最迟时间”时候出门,就算即将完成,但看看时间,距离“最迟时间”还有些时间,就会觉得“时间还早”,慢慢来。

最后,一般会在最迟时间左右或稍微超出几分钟的时候完成。

所以,一个字:还是

How——立个小目标

1.计划内时间

(1)正确安排时间;

最迟值机时间是45分钟,并不是说要提前45分钟到!而是要——至少安检后还剩45分钟!

也就是45分钟+值机30分钟+安检20分钟——需要提前95分钟到,也就是至少提前一个半小时到机场!

(2)正确预估时间;

考虑充分——如地图上搜索出行时间,是点到点的,并没有考虑充分步行所用时间,所以要把步行时间考虑进去;

既是15分钟步行+60分钟地铁,一共75分钟!

2.预留计划外时间

要考虑突发情况:如地铁限流,公交车要考虑堵车;

3.强制缓冲时间——比计划提前10分钟出门

在预估好上述时间后,强制性再加一条——比计划时间再提前10分钟出门。

4.最迟概念

当所有的计划设定好后,好好利用最迟概念,定一个硬性时间,那个时间就像是警钟,可以让你在忙得没有头绪的时候按表去执行。

而根据前面的安排,我至少要6:00就从宿舍出发!

5.心理态度——找到事情做,还可以再早一点儿

之所以“卡点”、“准时”而不是提前,是因为我们总有一句话挂在嘴边——

“那么早去干嘛?”

因为问出了这句话,内心才会给自己一个暗示——是的,那么早去没有事情做。

但事情真的如此吗?

并不是,早点到机场,我可以好好地喝杯茶、吃个早餐,或者看会儿Kindle,逛逛书店,在手机上日更写作......

所以,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时候,“悠闲”点并不是在“谋杀时间”,反而是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第一次一人游(虽然是出差),所幸最终赶上了飞机。如今我在飞机上,打下了这篇文字,希望这次苏杭之旅开心顺利。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