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董克平日记
喜食好色的一枚无业游民
今天看啥  ›  专栏  ›  董克平日记

#开始记日记#425 标准化,美味和厨师

董克平日记  · 简书  ·  · 2018-03-25 00:07

中午约了个饭局, 因为对方有变化自己也犯懒,磨磨蹭蹭的错过了。晚上也约了一个饭局,因为交通的不畅,晚开了很久。我是步行过去的,不存在堵车的问题,反而到的早些。只是今天的天气太热了,1500米的路程走出了一身汗还口感舌燥的。等人的时候有点闷,想了想一会儿要说的事情,虽然头绪较多,但还是值得努力的。

吃饭的时候聊到标准化的话。在一次采访中,我说一个观点:“ 标准化不是美味的天敌” ,说了也就说了,不知道看到这篇采访的人会有什么反应,估计资深食客们反对的比较多。这个话题可以深入讨论一下,探究一下那些企业标准化做的到底怎样。

我的朋友大雄今天在朋友圈里说:“有些很傻的误区,比如养殖不如野生的好,工厂不生产如手工作坊的好,吃药片不如吃药草好。那么请问,为什么古代人的寿命还那么低呢?” 这段话在微博那里被两千多人狂喷,差不多可以算做非理性脑残的狂欢了。我是赞同大雄这个说法的,且不说规范化养殖是解决人类不受饥饿威胁的唯一途径,就食品安全和品质营养来说,规范化养殖生产的原材料,也比野生的靠谱许多、安全许多。

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成为社会发展的方向,人类在文明程度上显然是大踏步的前进着。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也是从农耕文明向工业化社会前进的过程。这四十年,中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有鱼有肉吃了,现在更是进步到吃营养吃健康的阶段,这些都是工业化革命带来的。当我们歌颂、敬仰袁隆平时,不仅要看到他的水稻亩产量高,为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做出了贡献,还要知道袁隆平的成就不可能出现在农耕文明时代,只能是工业化社会的产物,只能是标准化、规范化的产物。如果还是要野生,估计很多脑残们都不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了,因为他们的生产者因为没有粮食吃,不知道还有没有力气制造他们了。

蔡昊的酸辣面

图片发自简书App

姜葱汁蟹肉

图片发自简书App

和蔡昊聊天很开脑洞

图片发自简书App

标准化不是美味的天敌,关键在于你的标准化做的如何。蔡昊的餐厅在广州、香港、北京都很受欢迎,人均1500元的消费还经常订不到座位。蔡昊不是厨师出身,是学生物化学的,他的烹饪理论就是要改变中国传统烹饪中,厨师做菜基本上是基于模糊经验基础上的肌肉记忆状态,让烹饪精准化、量化,也就是标准化。

蔡昊说,做菜无非是ABCD的相加,具体了解掌握了ABCD就可以做出美味的菜肴来。把制作一道菜分解为ABCD几个过程,A代表食材处理方法,B代表制作方法,C代表调味,D代表火候(也许温度更利于量化的表述) ,每一个菜这几个方面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那么做菜就变成A+B+C+D的公式化标准组合,稍有经验的厨师按照这个公式操作,就能做出菜品创制者所要求的菜品来。把科学带入烹饪的路径解决好,标准化的生产一样可以做出美味佳肴。而蔡昊的烹饪理念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利器。

虽然标准化可以做出美味的食物,但是当下还应特别重视厨师在标准化当中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食材来源难以保证每一批次质量都相同,调味品每一批次的质量都一样,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厨师根据自己掌握的经验和技术,做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以保证在同一标准程序下,出品的味道不能有太大的差别。某餐厅的招牌菜用到猪肘子,不同地区的猪饲养过程不同,屠宰方式不同,如果不加以区别处理,按照同一标准制作的话,味道就会有差别,有的就好吃,有的就不太好吃了,这就需要在标准制作程序之外再做处理了。其实,这也是标准化的内容之一:不同批次的检验处理就是标准化必备的标准之一。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