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楓樵

诗意的人生,需通过美育来实现:考完钢琴十级还能做什么?

楓樵  · 简书  ·  · 2021-04-11 11:22

文/枫樵

01.琴漆蒙尘

从曾经的琴童到后来的钢琴业余爱好者,我亲历的成长过程也见证了钢琴学习的普及。但我听到最多的故事版本,就是考完级之后不再碰琴,任由闪亮的琴漆蒙上厚厚的灰尘。

没有兴趣和热爱,就会陷入迷惘和停滞。由于孩子已经完成了考级,家长好像也找不到理由再去逼迫孩子学琴,于是任由他们把苦学多年的技能淡忘。

02.追着老师要琴谱的孩子

一次,我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位北美琴童的父亲Z先生。聊到孩子的业余生活,他颇有兴致地打开了话匣子。

Z先生的孩子很喜欢弹钢琴,这主要得益于孩子的钢琴老师。这位老师循循善诱,灵活风趣。比如他会让孩子回去查阅关于贝多芬的趣事,然后下节课和自己分享。学习内容根据孩子的需求量体裁衣,老师先演奏一系列曲目给孩子听,让孩子挑选喜爱的曲目,通过有趣的活动激起孩子的兴趣,很多时候是孩子自己追着老师索要更多的乐谱:“老师,我想弹这首曲子!”,“这是我喜欢的电影配乐......”


有了对音乐的热爱,孩子自然甘愿花更多时间练习。北美的许多琴童演奏时虽然手型并不完美,指法也谈不上标准,但是拿捏到位的情感表达令人称奇。

不仅如此,他们聊起巴洛克风格、浪漫乐派、莫扎特、海顿等能够侃侃而谈。甚至有些孩子在学琴之后不久就开始尝试自己创作一些小曲目,虽然很稚嫩,但演奏自创曲目的成就感和乐趣是考取任何证书也无法获取的。

回顾我从前遇到的大部分琴童们(包括我自己),或许手型完美,技法娴熟,或许把乐理考试题目背得滚瓜烂熟,取得很高的等第。但是一问他贝多芬是谁,则吞吞吐吐,含糊其辞,最多只能引用课本上学到的只言片语敷衍几句。

我们能够准确迅速地认出每一个音符,却不知道这首曲子的流派,作者是谁,生活的年代怎样,背后有怎样动人的故事。还有的孩子在水平还很有限的情况下,提前数年就开始练习十级曲目,只求“速成”。“学习”等于“上课“,”十级“等于”终点“的怪圈就这样禁锢着一代又一代的琴童。而更有一批孩童,一开始就被枯燥、单调的练习吓得望而却步,只能被逼迫着开始痛苦的学习旅程。

和琴童父亲不到一个小时的谈话中,我学到的比之前十几年学到的多得多:我们死磕指法、手型、节奏、坐姿,完美地记住了“回”字有几种写法, 却忽视了学习音乐的主体是人,学习音乐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把十级作为琴路的终点,就像很多人高考之后不愿再碰书。学习初期没有培养兴趣,出再高的价,花再多的精力也只是舍本逐末。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而诗意的人生,需要通过美育来实现。

曾用名 雨霖铃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