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伈漪

概率误解

伈漪  · 简书  ·  · 2018-09-15 20:40

      概率误解是人们常见的逻辑错误之一,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种人,他总是喜欢用自己身边的真实案例试图反驳大数据告诉我们的趋势?

图片发自简书App

      我经常听到宝妈抱怨说,她们经常因为科学的育儿观点与婆婆或者自己妈妈的过时的育儿观点相冲突,他们常见的对话是:“书上说了,孩子啊3岁之前食物能不加盐巴,对身体是有好处的,而婆婆经常会反驳道:“不吃盐哪有力气,你看我们隔壁家的小胖,什么都吃,大人吃什么,他就吃什么,长的多结实”,又例如:“你劝家人少喝酒,不抽烟,他通常会反驳你,隔壁家张大爷,天天喝酒,抽烟,人家已经八十多岁了,不是照样活得好好的”;又例如“你劝朋友不要碰股票,告诉他股票市场九亏一平,他会反驳你,新闻上说了某某因为股票赚了多少钱,而且从来没亏过”…….

      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反驳的人都犯了典型的逻辑错误,在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欢使用一个个体案例作为论据,试图反驳大的统计和概率所告诉我们的信息,心理学家们将这种论据叫做“某某人统计学”,典型的错误之处在于,他们会无视大数据的趋势,而是用“某某人”怎么怎么样,来试图证明自己看到的才是对的。例如吸烟会增加肺癌率,这在医学界是被证实过的,所以当我们在说吸烟容易诱发肺癌,不是说每个吸烟者都一定会得肺癌,甚至有些幸运者,活过了85岁,甚至90岁,那这并不意味着吸烟不会引发肺癌,决策心理学发现,对于概率推理,人们的认知上有天生的盲点,很多人压根没有理解概率的能力。人们更容易相信某某人的真实案例,而不是大数据的统计。因为个案是摸得着、看得见、具体的,而概率证据则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这在心理学被称作:鲜活性效应。

      鲜活性会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人们的注意力,导致人们重视低概率的事件,而忽略了更危险的事情。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面对抽象的大数据和个人案例,以及日常我们接触到的媒体信息,会误导我们的判断,我们要提醒自己不要被鲜活性效应所欺骗。

      为了更好的理解“鲜活效应”,心理学家斯坦诺维奇给出一个生动的栗子,“让你现在想象一下周一的早上,你打开手机,看到一条飞机坠毁的新闻,飞机上三百多人全部遇难,你心里会想,天呐,这太可怕了,接着过两天,你打开手机,又发现了一则空难的消息,此次四百多人遇难,你会想,天呐,这个航空系统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之后如果你又看到类似的报道,而且很多媒体都在报道这些事件”,你会觉得坐飞机也太危险了吧,但是实际上相比航空事故,普通的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数据更多,那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觉呢?这是因为媒体对于空难事件的报道通常会上升到头条的热度,特别具有鲜活性,让人觉得坐飞机很危险,但其实按数据统计的结果来看,开车是一件危险系数更高的事情,只是媒体对于普通交通事故的曝光率较低,让人忽视了开车的危险系数。

      因此我们不能违背概率法则,因为它可以捕捉到关于世界的真相。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