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江上

说说86版《西游记》

江上  · 豆瓣  ·  · 2018-02-28 16:56

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测试:假如置身荒岛,只能带一本书相伴的话,你的选择是什么?

我的选择是百回本小说《西游记》。

如果只能选一部电视剧的话,我会选86版的电视剧《西游记》。

这部剧在豆瓣上的评分为9.5,不仅高出其他影视作品,相比同样是央视版改编的四大名著,86版的《西游记》也是胜出一筹。

关于86版《西游记》的高明之处,30年来探讨的人也很多,也许从任何一个角度来说,恐怕都是管中窥豹,挂一漏万,在此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

首先,86版《西游记》是建立于百回本《西游记》文本之上的伟大再创造。

从《大唐西域记》到宋元时期传衍出的众多的“取经故事”,再到明代百回本的《西游记》,一个基本的趋势是:宗教性越来越弱化,而传奇性、探险性、趣味性越来越强。尽管到百回本《西游记》中仍然有佛道斗争、三教合一的宗教底色,以及还有《西游证道书》这样把西游记当做证道书的观点,但是作为一部传奇,一本长篇小说,百回本《西游记》有其独特的创造性价值。

唐僧师徒西行取经过程中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磨难,无疑是《西游记》故事的主体部分。这些故事在进入百回本《西游记》之前,绝大多数都已经存在。

当我们把百回本《西游记》和这些取经故事进行比较的时候,发现有几个比较显著的特征:一是增加了许多游戏、逗趣的内容,语言上也增加了很多谜语、谚语、笑话等,这与当时市民阶层的趣味,说书艺人的累计创造,以及作者洒脱、乐观的个性有关;二是小说中的人物,包括妖魔鬼怪或者佛道神仙都赋予了人性化色彩,即鲁迅先生说的“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三是整部作品呈现了某些童话性的特征,这与明代中后期李贽的“童心说”所反映的寻求内心解放的社会思潮相一致。

百回本《西游记》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童真童趣,以及充满全书的乐观情调,正是“童心说”在文学中的表现。

中国有太多的成人式作品,着重于表现政治的残酷、阶级的斗争、社会的批判,也有很多文人的悲鸣和对爱情的喟叹,却极度缺少一部《西游记》这样充满童心的“游戏”之作。这正是百回本《西游记》不同于普通神魔小说,也不同于其他文学名著的地方。

也正是循着“游戏—人情—童心”这条最有价值、最能与当代观众发生情感共鸣的思路,86版《西游记》的导演杨洁在接过重任的时候,大刀阔斧地删减原著中残存的冗长、沉闷、繁琐、玄奥的宗教性说理,取而代之的是童心的生发、人情的互动和瑰丽的想象世界的构建。

其实,不必在《西游记》是“崇佛抑道”还是“崇道抑佛”上纠缠不清。无所谓佛道,但凡是刻板、高大的宗教人物,都是作者揶揄、取笑的对象,而善良的心性、虔诚的皈依、百折不回的坚持,这些人性方面的闪光之处,在电视剧《西游记》中都得到了保留、放大和强化,诸如五行山师徒见面、唐僧扫塔等场景,电视剧都处理得极为深情、庄重,而索要贿赂的阿傩、迦叶,法不肯轻传的如来,以及被打到案桌底下的玉帝……电视剧在刻画他们的时候,丝毫不留情面。但是重心仍然留在戏谑,不作政治或者道义上的批判。

电视剧延续百回本《西游记》双主角的人物设置,但是对人物的个性进行了一些重置。 电视剧中的唐僧没有原著中那么琐碎与薄情。许多不近人情的情节也进行了淡化。诸如“我是个好和尚,不受你歹人的礼”或者“他姓孙,我姓陈,各居异姓。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僧人”这种无情的话,在电视剧中也不见踪影。

神通广大的猴王,也变得更加的仁义、重情。

猪八戒,除了贪吃、好色、懒惰等缺点外,还多了几分憨厚可爱。

尽管沙僧的存在感比较低,电视剧中却也强化了其老成持重、勤恳耐劳的形象。

很多小妖也多了可爱之处,诸如精细鬼、伶俐虫,有来有去等,除了延续原著中可笑的语言,更从化妆、神态、动作上,将他们的可爱之处更加的具象化。

在具体的某些场景,尤其是对手戏上,西游记更有闪光性的创造。 对于唐僧只身一人取经的崇高和伟大,电视剧用音像的手段使之具象化。

原著中的虎皮本来是孙悟空自己绑在腰上,电视剧中改为唐僧为其缝制衣服,并对他说:“天气凉了,我见你衣衫单薄,这件虎皮就与你挡挡风寒”,师傅对徒弟的宠溺之情溢于言表。

在“三打白骨精”之后,电视剧浓墨重彩地表现了唐僧那种“不忍不舍又不得不”的心态,让观众看得十分虐心。

在“趣经女儿国”中,电视剧强化了唐僧的世俗、人情的一面,让唐僧与女儿国主谈了一场梦幻而痛心的“恋爱”,赢来了当代观众深切的共情与认可。

导演杨洁曾说:“(唐僧)所谓儿女之情,主要是在与女儿国国王那一段里,我有意让唐僧在与美丽多情的国王四目相视时,心中略有所感。这是人之常情,但他及时克制了瞬间的动摇,坚决西去,这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为此,我在一些优美的段落用了插曲以加强其感染力,如女儿国的《只怨今生无缘》、杏仙的《何必西天万里遥》、扫塔时的《扫塔》、菩提树下坐禅的《青青菩提树》……”

人们喜欢《西游记》给人永不畏惧的勇气,也喜欢它永不沉堕的信心。尽管西游记的“打怪”模式曾被人诟病:“每到弄不来时,便是南海观音救了。”但是我们看西游记,很大程度上不是看剧情,因为剧情实在是再简单、熟悉不过,可是为什么我们看过十遍、二十篇,仍然觉得是很大的享受?因为我们喜欢那种天真、真挚,近乎透明的关系,享受一次次情感的沉浸与共鸣。这一点,在86版电视剧《西游记》里表现得尤为彻底。

它不仅是许多人有关童年的记忆,更是漫漫人生路上,心灵的最好慰藉。

第二, 想谈谈86版《西游记》富有仪式感、设计感的表演。

许多观众醉心于86版西游记的表演,因为这种表演有一种独特的韵律和质感。

尽管西游记的许多演员都有戏曲从业经历,西游记的动作、表演、造型也从戏曲中汲取很多养分,但是也不能把西游记的表演和戏曲的程式化表演等量齐观。

比如在西游记人选的选择上,导演杨洁放弃了程式化过强的京剧演员。而选择生活化更强的绍剧,因为她觉得绍剧作为民间戏曲,生活感更强。

杨洁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西游记》中戏曲演员的表演时说:“我们采取了塑形的办法,改变人的相貌,让人和动物结合,借鉴戏曲舞台的表演,但不能照搬。在表演上,不局限于用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还是电影的生活化表演。”

用戏曲的程式化也不足以概括西游记的表演特色,西游记的表演是一种生活化和程式化调和的产物,姑且叫做“设计感”。

它借鉴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赋予动作、表情更强的装饰性、仪式感,但所有的表演都和人物个性,和人物所处的情景更加的贴合,也更自由,这是与戏曲表演本质不同的地方。

无论是单个人物的动作:

或者是师徒四人在一起的合照:

都很像是像戏曲舞台上的“亮相”,当然,这种“亮相”比戏曲舞台上更灵活自由。

拿杨洁导演调教演员来说,她曾对六小龄童说:“戏曲演员常用的就是眼神,孙悟空化完妆后就剩下眼睛能动了,必须得化用戏曲眼神的喜怒哀乐来表现。”

关于猪八戒的表演,杨洁导演要求这个人物不能太闹、太丑陋,副导演荀皓曾回忆:“杨导演说,这个猪八戒得可爱,最好有点女人的媚样儿。我就跟马老师说,你演过彩旦(戏曲舞台上年龄比较老的丑婆子)吧,从那身上找猪八戒的感觉就对了。”

大闹天竺孙悟空的醉态为什么如此的轻盈、好看?因为他借鉴了戏曲、武术中的醉拳、醉步,这就比普通的影视表演更加的传神、讲究,更富有艺术美感。

“除妖车迟国”中,三位国师夸张、漫画式的眼神与动作,都有舞台表演的痕迹。

虎力大仙甩袖的动作,以及猪八戒对他的模仿,均脱胎于戏曲的透袖、甩袖,强化了大国师的嚣张得意与猪八戒的诙谐,增强了喜剧效果。

孙悟空的灵动,猪八戒的粗夯,唐僧的虔诚,以及神佛的庄严、慈悲,还有形形色色的大小妖怪……皆通过这种设计感的动作将人物的形象得以强化。

在这种表演思路的指引下,动作的起与收,静与动,似乎都也拥有了一种诗歌般的韵律,这是其他版本的《西游记》,或者其他的影视剧作品很不一样的。

这种富有“设计感”的表演,也许不适合其他的影视作品,但是对于表现富有中国传统美学特征的神魔角色,却是再合适不过。

86版《西游记》的主演脱离了这部作品,也没有创造出如此有影响力的角色,这也跟这部《西游记》独特的表演特征有关。

第三,则是简洁、洗练但饱满的叙事,这包括精炼的台词,流畅的镜头语言,以及对叙事节奏的张弛有序的控制。

西游记的台词是非常精炼,往往一集看下来,剧中人物没说几句话,但是句句都言之有物,直击人心。 在通过讲述唐僧身世的时候,没有一句台词(仅在结尾处,解差对刘洪说:快走!),全部通过画面和背景音乐呈现。

就台词来说,许多经典台词早已成为流传广泛的金句:

“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

“难道在御弟哥哥眼里,我还不算的国宝吗?”

“快去请如来佛祖!”

“女施主,我给你送茶来了~”

“你这泼猴!” ……

如此精炼、朴实,既符合剧情、又符合当代语言趣味的台词,恐怕不是今天的编剧能写好的,这种洗练的美学格调,也是今天的创作者很难达到的。

还有就是高超的音画美学,这表现在服装、道具、化妆、布景上,也表现在很多场景的营造和呈现上。 导演杨洁曾说:“妖怪、神仙都是美的,我有点唯美主义,这是个神话故事,你要把它拍美了。”

除了某些场景在摄影棚内完成外,为了体现“游”的特征,《西游记》剧组走遍了大江南北,这种真山真水、真境界的质感,也不是单纯依靠影视基地所能实现的。

在音画表现上,《西游记》的手段也很高明。比如“祭赛国扫塔”这场戏,唐僧、孙悟空趁着昏暗的夜色扫塔,充满禅寂而悲悯的气氛。二人扫塔时候不辞劳苦,始终虔诚的神态、动作,再配合插曲:“乌云压顶夜森森,塔铃儿响声声。夜色昏暗灯儿不明,知是宝塔第几层。一片禅心悲众僧,师徒扫塔情殷殷。驱散妖雾乾坤净,换来晴空月儿明”,完美实现了情景交融、音画交融。

尽管今天来看,这部剧的特技手段很落后,摄影部分也有许多缺陷,但可圈可点之处仍有很多。要知道这是仅用一台摄像机、一位摄影师完成的。

25集的电视剧,断断续续拍了6年才全部拍完,拍摄的艰辛不亚于取经,但杨洁导演带领着员们仍然出色地营造了暂新的经典。

技术可以超越,主创人员也可以复制,但那个文艺蓬勃发展、人们对经典尚存敬畏之心、人们的创造力也非常强大的八十年代已经一去不复了。

【媒体供稿】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