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效率火箭

5秒法则,「拖延症」也能这样简单粗暴的克服#起初我也是拒绝相信的

效率火箭  · 简书  ·  · 2018-11-09 10:35

「拖延症」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咦~ 为什么说是「宝贵财富」?

因为有了「拖延」我们才知道「正常不拖延」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多么需要珍惜。

上次咱们提到,「火箭君」正在整理放弃治疗拖延症 的资料,打算集结成册分享给大家。 当时介绍的文章如下:

如果说,「拖延症」应该放弃治疗,信不信?

为了证明我们没有吹牛,我们把最近的一些整理(拖延)下来的努力成果,公开一小部分,率先透露给大家。

至于更多内容 ?

We'll work it on Monday !

什么是「5秒法则」

「5秒法则」到底能干什么?

「5秒法则」是一个做法简单的、有研究基础的「元认知」工具。

「元认知」就是认识到自己的认识。显然「认识到自己的认识」读起来太拗口,所以「元认知」这个词就比较流行了。「元」就是「meta」,但凡这种自己指向自己的事情,都可以加上「元」。例如:「元电影」,一部讲述电影的电影(这是什么鬼?)

回过头来说,「5秒法则」因为提倡认识自己,它能给你带来「即刻」(5秒内)的行为变化。而「即刻」几乎就是战胜「拖延症」的圣杯了。

万一不起效呢?

我们不是卖XX药酒,本来就不存在一种万灵药,对任何人任何情况都起效。又能治腰酸,又能治腿疼,还能促进智商发育(?)的药,我们一定要非常警惕!

所以,我们很负责的说,「5秒法则」要是不生效,我们可以继续等下一篇「放弃治疗」篇。但如果,万一生效了呢?况且,我们周围很多人毕竟实践成功了,或者经过刻意的练习可以缓解「拖延症」。为什么不试试呢?

如何使用「5秒法则」?

「5秒法则」的思路很简单。每当我们对目标或者承诺有了行动的本能,或是觉得自己对该做的事情感到迟疑,那么便可以使用「5秒法则」了。

请从倒数开始:5、4、3、2、1。

倒数可以帮我们专注于目标或者承诺,并使我们从忧虑、过度思考和恐惧的想法中脱离。请告诉自己一旦你数到「1」时,就立刻行动。这是强烈的自我暗示,但执行起来非常简单。

对于容易被暗示的朋友们而言,几乎已经解决「拖延症」问题了。

不过「5秒法则」只支持倒数,如果是顺数,那么很可能会想接着往下数,6、7、8……结果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拖延了。

这就跟火箭发射,为什么会从倒数开始一样,「5、4、3、2、1,发射!」,而如果顺着数,估计这个「发射」也没有机会出现了。

火箭君的亲身经验是:

对于我这种重度「拖延症」患者,我尝试很多次,最后发现从15秒开始倒数时,比较有效。将来我要争取逐渐缩短到「5秒」。

最常见的用途,或者练习手段,是可以从每天起床开始运用「X秒法则」,立竿见影。 如果 X>100,估计会数着数着继续睡着,所以放水别太厉害啊。

5秒法则 背后的故事

或许你会想,是谁提出了(听起来这么简单,甚至随意的)「5秒法则」?

一个研究多年的学者?一名心理学家?……

难以相信的是,提出「5秒法则」的是一名普通的美国中年妇女 —— 「梅尔.罗宾斯(Mel Robbins)」 。她一度是严重的拖延症患者,生活状况曾经一度很悲惨,事事被生活赶着跑,然而自从她刻意运用「5秒法则」暗示自己,生活获得了巨大改观,而且开始出书立作了。

在2017年2月 「Mel Robbins 」出版了《 5 Second Rule 》的书,没过多久这本书就成为了风靡全美的畅销书,「Mel Robbins 」也因此晋升为美国知名的畅销书作家。

这本书再国内外收到较好好评,许多人表示实测有效。

火箭君观点是,一本书介绍未免太长了,我们这样一篇文章介绍就足够了。

至于这本书声称「实测有效」,一定是因人而异,但是这个方法执行够简单,所以一定能快速影响一大批人,其中不乏战胜「拖延」的朋友; 至于为什么批评少,是因为批评者大多没能战胜拖延,所以一直拖着还没有赶来批评。(突然觉得自己好聪明!)

这还没有结束,「Mel Robbins 」 还登上了TED的舞台,将这个方法介绍给了更多人认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到TED搜索「5 seconds rule」。

只要5秒,你买不到吃亏,买不到上当


背后的科学依据(竟然有?)

是不是觉得「5秒法则」太过简单,简单得像是「伪科学」?

我们倒觉得,一个美国中年妇女从生活实践当中提炼出的经验,恰恰是「实践出真知」的表现。「5秒法则」对相当部分人的成功是因为,法则刻意屏蔽了我们的感受,逼迫自己必须行动,我更喜欢称之为「自我催眠」。

据研究,克服拖延症,目前比较统一意见的方法之一,就是制造一个所谓的「发起仪式」。当你想要拖延的时候可以通过这个仪式停止拖延的行为,然后重新夺回对自己的控制权。而「5秒法则」正好就是一个完美的「发起仪式」,它会刺激你大脑的前额皮质,即大脑里负责行动和注意力的部分,以促使你做出行动。

「5秒法则」不仅刺激了我们大脑的前额皮质,还会刺激我们的基底核、活化能、神经可塑性等。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利.契克森米哈就提出对于我们平常工作以及生活中的好习惯,应当刻意减少它们的活化能,而对于坏习惯则应该提高它们的活化能

例如:当我们躺在沙发上,突然想看书了,这时就会发现首先我们必须要离开舒适的沙发,然后走到书架找到一本要看的书。但是如果沙发旁边就有书,我们随手可得,这是减少活化能;相反,如果我们被某些东西打扰例如手机,这是我们就可以将手机藏起来,当想玩手机时,发现手机不在身边,想着还要找手机在哪里?这时候活化能的增加让我们更加不想行动。

「5秒法则」之所以会促使我们行动,是因为所谓的「发起仪式」额外的给我们提供了启动能量。用人话来说就是:大脑内其实有很多「派别」可以接管我们的行动,包括喜欢「赖床」的消极派别和喜欢行动的积极派别。一个「发起仪式」会刺激积极派别,把这些积极派别推到「台面」上,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最后「5秒」内,推一把这些「积极派别」而已。

最后

好了,我们如约透露了部分收集战胜「拖延症」的部分资料,如果你能分享给其他小伙伴,我们非常感激!

最后,万一「5秒法则」不起效,也别灰心!我们可以:

(1)像火箭君一样,从一个更大的数字开始。例如「15秒」

(2)等待火箭君的后面几篇,关于「彻底放弃治疗」拖延症的方案。

原文链接:

http://xlrocket.com/20181109a/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