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文仙子

对孩子表现尊重

文仙子  · 简书  ·  · 2020-02-10 15:20

尊重孩子,就是说我们将孩子看着和我们自己一样,是个享有同等决定权的人,但这样的权利,并不代表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能做的事,每个人在家庭中都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

民主的生活方式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如果只有一方被尊重,这就不是平等的,我们必须明确表现出对孩子及其权利的尊重,还需要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在期望太高,和期望太低之间找到平衡。

在婴儿出生之后,我们会有两种养育方式,一种是按需进食,一种是按时进食,按需进食的妈妈如果状态放松、对自己有信心,很快就会发现宝宝能够形成一个规律的饮食时间。但如果妈妈充满焦虑,孩子一不安就喂食,他就无法帮助孩子形成进食规律,还会导致孩子容易提出过分要求。

这一章节其实很短,只有三页纸的篇幅,但是它里面的每个例子我都觉得非常有代表性,所以接下来我会针对来做做些探讨。

案例一:我把它称为引导孩子而非要求孩子,做智慧父母。

9岁的peter,他非常希望得到家人的欢心,而父母对他的行为和学习的要求也很高,为他安排了很多活动,期待他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各门功课都得A,各项活动都拿奖。在旁人眼中他是聪明出众的孩子,但是他也有父母怎么也纠正不了的毛病,如烦躁地咬指甲、经常做噩梦以及神经质地晃肩膀。

还记得我们前面说过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吗?peter似乎把讨父母欢心当成了自己获得安全感的一种方式。再加上父母的期望、以及他的努力,他也确实能达到这些期望,但是顾此肯定会失彼,他内心的反抗和不安全感,已经显露出来,只有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出类拔萃时,他才觉得自己重要和有价值。他不会公然反抗父母的要求从而失去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他只能在梦中反抗,也就形成了噩梦。如果一个人一直在取悦别人,那他就无法让自己舒服,无法尊重自己,更不用说实现自我价值了。只有当我们信任孩子,信任他的能力时,才能真正表现出对他的尊重,而这不代表我们可以借此要求孩子努力去实现我们自己未实现的目标。

案例二:小伤小痛视而不见,做大气父母

18个月的孩子在餐厅里试图爬上一把椅子,不小心摔倒了,撞到了下巴,又咬破了嘴唇。妈妈看到她的嘴唇有点流血,但没有惊慌,而是鼓励说:“再试一次吧,你可以做到的”,孩子就开始重新尝试。

这样的事情在孩子学走路、开始活动和运动的时候其实是非常常见的,我们是会像这个妈妈一样淡定还是因为担心孩子受伤而阻止孩子进行新的尝试呢?有时候其实伤只是小伤,但是由于家长的惊慌,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事,然后把自己吓到了,阻止了它进行探索的脚步。这时候就需要家长敏锐的观察力,当家长评估伤势之后,觉得没有什么大碍,就可以平淡的去对待,轻松的去面对,孩子也能够轻松的去面对自己受到的这些小小的挫折,这是人生非常有价值的一课。

案例三: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得失,做睿智父母

9岁的jeff收集了很多化石,是他用很珍贵的一块换来了另一块价值很低的化石,但他很喜欢这块新化石。可是当爸爸知道了之后非常生气,因为第一那个孩子已经14岁,他很清楚两块石头的价值,第二、jeff没有预先咨询他的意见。后来爸爸摆平了这件事,可是却破坏了两个孩子的友谊,更让jeff觉得自己能力差、被轻视。

首先我们看jeff的化石,但是,他没有对化石的支配权,如果他要去交换别的化石,还需要跟爸爸先商量。他对处理化石的权力没有受到尊重。如果爸爸表现出对jeff的尊重,以保证他的自尊,或许他可以这样做。当jeff把新化石给爸爸看的时候,它可以像平时一样感兴趣,然后不提价值的事情,过几天爸爸可以用另外的方式帮助jeff发现这块新化石的价值,jeff自己会发现被别人占了便宜,但不会觉得自尊受辱。也许他还能从这件事情中,找到自己去应对这样的类似事件的方法。或许也可能学习到一件事物的价值是需要通过他的内在本质来体现的,还不能仅仅看其外表。可是爸爸摆平这件事的做法,却在告诉jeff,他犯了一个大错误,但是爸爸需要注意的是,jeff之前没有类似的经验,并不知道这样的一个价值的转换。他只是在用成人的一些价值观,或者说是期望在要求着一个孩子,而忽略了孩子本身的能力。他应该教会孩子的是要对自己的决定守信用,而不是出尔反尔,这样的话本来的冲突就成为了学习的机会,同时还能维持孩子们的友谊。这样的社会学习,是孩子能力成长的良好时机,但是往往因为家长的一些想当然或者是一些应该的想法,而错失良机,甚至走向了教育的反面。

在我接触的孩子中,有一个家长就做得很好,她的孩子有一次用一把很好的枪,却换来了一辆有点破的车。家长说我强忍着心痛问他,“你觉得这个车很好吗?你很喜欢这个车是吗?”孩子说“是的”。家长问他,“那你把这个枪去交换你会不会后悔?” 孩子说“我不会的。” 然后过几天孩子又开始怀念他的枪了,孩子说“我要去把枪要回来”。妈妈说,“那不行,你说了跟人家换或者是送给人家的东西,怎么能够随随便便就去讨回来呢?”那孩子说,“那我再用一个东西去跟人家换回来可以吗?”妈妈说“那或许可以,你可以去试试。但是如果人家不愿意,你也不能强行要回来。”于是,他又用自己的方式去把枪换了回来。整个过程中,妈妈都没有告诉他这把枪值多少钱,那辆车的价值,而且可能还是有点坏的车,都没有做一个价值上的对比,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去用自己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也许在这里并没有一个价值的体现,吃亏或者是不吃亏的说法,但是在孩子的眼中,其实他对一个玩具的喜欢,或者说他想拥有一个玩具的时候,他所看重的玩具的价值在他的眼中,并不等于金钱的价值。

所以不要用成人的价值观,去评判孩子的价值观。

案例四:我可以不被满足,但请不要伤害我的自尊,做敏锐父母。

一家人在游乐场玩,11岁的罗伯特想玩碰碰车,不断的缠着妈妈。他的弟弟妹妹们想玩游戏机,大家都去玩游戏机去了,她还缠着妈妈,并且说话的时候会因为紧张而产生的结巴。他越紧张就越结巴,最后妈妈故意学他说话,大家都哈哈大笑,他一下子就闭上了嘴,忍着眼泪,慢慢的跟在大家后面。

其实这样的情况也不少见,但人很多时候可能会用孩子的这种情况,比如说结巴,比如说学孩子说话的方式,觉得好玩,但是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种伤害。无论因为什么伤害一个孩子的自尊,都是对他的极度不尊重,而且对于培养他的生活技能毫无益处。罗伯特不能在那个时候满足自己的愿望,去玩碰碰车,已经使他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觉得自己很无能,妈妈的做法会让他更加觉得自己毫无希望,能力差。它就会形成对自己的一个错误认识,就是我很无能。

在游乐场经常会看到这样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在玩具店里,在过去的几年,我们常常能看到在玩具店里一个哇哇大哭的孩子在追赶前面快步走的妈妈。近几年可能是由于教育的一个普及性,这类情况已经少了很多,那更多的家庭做法可能是说在出发前跟孩子说好,我们今天玩哪些项目,或者说我们今天只能买一个玩具,或者说我们今天出去是不买玩具的,父母的坚定态度,如果在家里得到了尊重,那么一家人出去玩就会很顺畅愉快。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让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买他们喜欢的玩具或者是去游乐场玩游乐设施,但是,家长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再去干涉和阻止,对于孩子看上的喜欢的东西,又要用成人的价值观去评判,那么就等于不尊重孩子了。

尊重孩子,对于家长来说,要做到真正的尊重孩子,需要放下我们很多的价值观,需要放下我们很多的社会经验和教训,在孩子去做他的决定的那一刻的时候,让我们试想一下,当我跟孩子一样年龄的时候,我会怎么看待这件事?我们常常怕孩子吃亏的时候会说,“孩子毕竟是孩子呀,他不懂这么多”。是,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给予他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在那一刻去阻止、或者是替孩子做决定。

最后我要说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是同样重要的,当你能够很好的去尊重自己的时候,你就也能很好的去尊重到别人。尊重其实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我们会在接下来的两天分别就发展对秩序和规律的尊重,以及发展对他人权利的尊重来进行阐述。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