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简之方

思考快与慢之惰性思维

简之方  · 简书  ·  · 2019-01-08 23:38

作者在验证普通人或优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做了一个实验,作者出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题:网球拍跟网球加起来共110块钱,网球拍比网球多一百块,请问,网球多少钱?

作者调查了很多智商一般的普通人,也调查了上了名校的优秀者,结果这些人中一大部分人都回答错误。

这些人脱口而出的答案是十块钱。而真实的答案是五块钱。

不假思索的答案往往错误率很高,其实作者的实验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

假设实验场景是这样的:北大的学子被一个人拦住,被要求完成一道题,就是上述这道题,该学子扫了一眼,可能怕对方劫财劫色,赶紧回答,十块钱,对不起,回答错误。

北大学子满脸羞愧,从此努力专研,成为一代学者。

那么如果场景是这样的:清华学子被一个人拦住,被要求完成一道题,也是上述这道题,不过出题者手里拿了一块钱,清华学子看了一块钱一眼,眼角余光掠过题面,字正腔圆,斩钉截铁的说,五块钱。然后愉快的看着出题者,等待一块钱的犒赏。

出题人收起题板,头也不回的消失在人海。

清华学子顿觉前途渺茫,从此无心学业,成为一介平民。

实验场景的不同,造就实验结束有异。

所以脱口而出的答案是由于回答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或者说对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同,而做出的反应。我的潜意识就没有调动系统二的意念。

还有那个假释官,饥肠辘辘跟定点吃饭时间,在他的操作系统中跟假释囚犯的比率也许根本没有关系。

建设你是假释官,你每天审阅假释案件为一百份,你知道在你的工作中每天会有百分之六十五能够得到假释。

于是你在工作开始的时候就潜意识的把工作往前面赶,你尽量快的完成一天中百分之六十五的工作。业务在工作惯性中,你上午完成了百分之四十五,到吃饭养足精神,下午再完成百分之二十。

日复一日,你的工作单调而枯燥,就跟时钟一样规整而刻板。

书中,作者提到的随着时间而慢慢消失或消耗的脑能量,只是假释官长期工作的一个生物时钟罢了。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曾推荐塔勒布的《黑天鹅》系列书,在该书中有一个片段,一群鸭子,有的嘎嘎叫着,有的奇异的扭着脖子,有的拍打翅膀,正好这个时候主人喂食过来,于是这群鸭子从此重复自己的动作,以期待食物如期而至。

作者的实验或许多多少少有点鸭子的味道吧。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