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宁知晓向云间没

明朝空印案大揭密——中

宁知晓向云间没  · 简书  ·  · 2020-12-28 21:00

上一章节说到,明朝洪武年间轰动一时的空印案的发生让朱元璋气不打一处来,下令抓了不少的官员,可是问题是这其中却不乏清官,好官,那这些受案人员究竟是罪有应得还是受了冤枉呢?要弄清楚这个事情还是得说一说明朝的税收制度,明朝收税是以粮食为主,辅之以货币税收,所以给国家上税被称之为上缴钱粮。按照当时户部的规定,各个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定期把当地的收入,粮食,货币上报给政府,可是有些地方远啊,跋山涉水的,账目一错再拿回去重新盖章,一来一回的至少得半年,有人可能要说了,不就盖个章么,把章子带身上不就完了吗,错了马上改,改好了马上交,何必来回折腾呢?这您就有所不知了,这个进京上缴钱粮的官员都是缴税官,并不是地方政府的一把手,这个印章都是在一把手手上,平时处理公务也要用呀,怎么可能让缴税官随身带走?后边的事不用干了吗?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上缴钱粮的时候钱还好说,这个粮食长途运输必然有所损耗,所以账目对不上的概率是非常大的,到这您可能就明白了,官员们想了这么一个办法,让缴税官进京之前把账册先盖好章,空白的,上缴钱粮之后如果跟户部的账目完全一致皆大欢喜,如果有误差也不怕,重新把内容填写在事先盖好章的空白账册上,再去户部核对就行了呀,这不是简便方法么,一大半的官员都采用了这个办法,说明这已经是当时的一个潜规则了,或者说这种制度它存在弊端。谁也没有想到,好好的怎么就让皇上朱元璋知道这个事,还较起真来了,甚至下令彻查要严惩这些涉案人员,您也许要说了,这事听起来其实也不复杂呀,跟皇上说说清楚不就好了吗?可是奇怪就奇怪在,明明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一个事,满朝文武,从丞相到百官,大伙都门儿清,可就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出真相,什么原因呢?很简单,一个字“怕”!因为朱元璋这个人执法极其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属于不近人情,但凡是他个人认为有罪的,六亲不认,杀人都不带眨眼的,举个例子,1358年朱元璋为了广积粮,下达了禁酒的命令,可是大将军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仗着自己老爹在给朱元璋卖命打仗,是朱元璋的近臣,压根就不把朱元璋的命令当成一回事,不仅自己喝酒还私自酿酒营利,没过多久这事让朱元璋知道了,朱元璋张嘴就要杀了胡三舍,这个时候旁边就有人提醒说胡三舍的父亲胡大海可在外头正给您打仗呢!言下之意就是说,人家老爹正在前头给你拼死拼活打江山,扩充地盘,你后头把人家儿子杀了,你就不怕胡大海背叛你么!这话不说则已,一说还把朱元璋惹毛了,大声吼道“我宁可胡大海背叛于我,也不能使我法不行”,这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大伙还怎么劝,就这样朱元璋不仅是没有宽恕胡三舍,反而是亲自动手把他给杀了,这个脾气,尽管大伙都清楚,这个空白账册上盖章那是进京缴纳钱粮的无奈之举,但朱元璋什么人呀,说杀就杀胡大海的儿子,还亲自动手,就这么个脾气!可一想到要站出来给涉案人员求情,直犯龙颜,轻则触怒,重则引火烧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不过眼看着朱元璋就要下杀人的命令了,大伙纷纷后退选择三缄其口的时候倒是有一个人勇敢站出来了,是谁呢?这个不怕死的人叫郑士利,浙江宁海人,身份呢是生员,生员在明清两代一般指秀才,功名是有的,但是刚刚说的有一个人上前是比喻义,不是实际意义,生员没有资格上金殿,普通的一个秀才怎么有胆向皇上进言呢?而且皇上是见不着的呀,怎么进言呢?



先说第一个,郑士利是哪里来的胆子?一个呢是因为它觉得空印案这个事太过冤屈了,这么多的好官就这么被杀了,六月都得飘雪啊,所以他想向皇帝讲明事情真相,当然他也不是没有一点私心,他的亲哥哥郑士元也受到了空印案的牵连,正在大牢里蹲着呢!要说他哥哥郑士元在当时也是一个著名的清官,举个例子,郑士元在担任六品监察御史的时候弹劾了不少的贪官污吏,其中就包括朱元璋的侄子朱桓,这个朱桓当时涉及了一起重大的贪污案,由于朱桓的父亲曾经救过朱元璋的命,朱元璋这个时候就想赦免朱桓的死刑,这个执法严苛的君主居然也有徇私枉法的时候。在这个档口,郑士元站出来了说“陛下,朱桓已经是累犯了,不是第一次,好多次都犯这个贪污罪了,如果这一次您还不杀他,您干脆制定一条规矩吧,但凡是皇亲国戚犯法,一律从宽,皆大欢喜”这话把朱元璋给憋的说不出话来,敢这么跟朕叫板,拉出去斩了。再看朕士元的反应,丝毫不在乎,大义凛然,准备昂首就义,最后是太子朱标出面给他求了情,而且求情一开始朱元璋还不答应,气还没消呢。朱标就劝他爹说“父皇,您看人家唐太宗不管魏征说了什么难听的话,他都能够接受,安之若素,所以才有了贞观之治呀,再看人家曹操,有一个叫陈琳的人写了篇文章把曹操的祖宗八辈都骂了个遍,曹操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重用陈琳,您再琢磨琢磨?”朱元璋还真就琢磨了一下,气由此就消掉了,心想拿我跟这些古代的雄主相比较,确实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学习,想想这个郑士元说的也有道理,就放过了郑士元的同时还把朱桓给杀了。接着,朱元璋把郑士元叫来说“我听说你家境贫寒,却能够拒绝贿赂,这些奸贼以死相威胁,你一点都不畏惧,我不明白了,你是怎么做到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呢?”郑士元接下来说的这番话值得每个人深思,他回答说“为官者的一言一行可是代表国家的,为官者贪,老百姓就会认为这个国家邪,为官者廉,老百姓就会认为这个国家正,为官者如果不敢正邪,那么老百姓心里就没有这个国家了,因此为臣不敢亵渎职守,惟恐有负朝廷的重托”这番话说的朱元璋连连点头,说的朱元璋甚至感叹地说“见金动心者,不可为吏,见善不扬者,不可为官”,意思就是说见着金钱就动心,看到好人好事又不敢去褒扬的,这种人不能做政府的官员。可就是说出这样一番话,为官如此清廉的郑士元也被牵扯到空印案里边去了,他能觉得不冤吗?尤其是他的弟弟郑士利更是觉得自己哥哥太冤了,必须得为他说话,这才下定决心要跟皇上说清楚。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郑士利一介秀才,虽然说有功名,但是怎么面得了圣呢?怎么才能跟皇上说得上话呢?就在郑士利苦于没有办法的时候机会就来了,什么机会呢?说是有一天钦天监,也就是专门观测天象的官员,那个时候可以说是特别重要。因为天象,天体的运行有的时候跟一个朝代,一个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专门观测天象的官员跟朱元璋汇报说不得了了,观测到星变,古人认为星变,有奇特的天象那就表示会有灾殃或者有祥瑞,这一次可能是灾殃,朱元璋一听就慌了,马上下诏动员天下的有识之士给他或者政府写信,指出问题,改良政治,好避免灾殃!直接给皇上写信,这不就是瞌睡碰上枕头了吗?郑士利赶紧利用这个机会写了一封长信递上去,结果万万没想到,朱元璋看了信不仅没有宽恕空印案的涉案人员,反而是大发雷霆,还下令把郑士利抓了起来。那么郑士利的信里到底写了什么,为什么朱元璋看了不仅没有宽恕空印案的涉案人员,反而是大发雷霆呢?空印案最后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咱们下一章节再说……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