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穿裤子的草鞋

伴你学历史31——贞观何以幸福

穿裤子的草鞋  · 简书  ·  · 2021-03-07 21:25
唐兽首玛瑙杯     唐代玉器,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1970年10月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627-649年),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意即以正道示人。这一时期的唐朝刚刚收拾隋末农民战争的残局,一切事情百废待兴,万象更新。就在这样一个经济恢复的重要阶段,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个人统治能力和贞观能臣的努力,居然创造了一个封建王朝的治世局面。

所谓“治世”肯定不能与“盛世”拼GDP(经济发展水平),贞观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与后世的开元、天宝年间媲美,也无法与前朝隋朝相比。贞观十五年(641),河北地区依然是“田畴虽荒,渐加垦辞”,农业生产还处在恢复阶段。直到高宗永徽三年(652),全国人口也才增加到380万户,比起隋的900多万户,还差很远。社会分工方面,除了官营的手工业有相当大的发展以外,私营的手工业发展还相对薄弱。从经济发展的总量来说,要恢复到隋朝的发展水平并进一步繁荣,仍还需要有相当一段很长的路需要继续。直到开元、天宝(713——756)唐朝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才超过汉、隋等前朝,达到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水平。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时期,其幸福感却爆棚惊人,即便是其后的唐朝的开元、天宝年间,也就是盛唐时期,人们对贞观之治还是无限的向往,认为“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何以为此?唐太宗李世民治理下的大唐到底是何气象?治世和盛世到底有何区别?为何开元盛世的唐人会向往贞观年间?

通常意义上的“盛世”一般是指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全面繁荣,可以说是一个色彩斑斓的时期,它呈现出帝国统治的极致。而显然,贞观年间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这一时期最大的特点就是经济刚刚恢复,政治很清明、民风淳朴、社会安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这里表现出的是“治世”的局面,所以贞观是“治世”而非“盛世”。贞观年间,皇帝本人,励精图治,勤政爱民、虚心纳谏,君臣关系融洽,彼此信任共同开创了中国古代少有的政治清明,吏治高廉、社会和谐的统治局面,营造出君臣积极向上,百姓安居乐业的治世。当时的社会情景在《贞观政要》里有如下描述“商旅野次,无复盗贼,囹圄长空,牛马布野,外户不闭”,可见社会治安比较好,监狱里的牢房都是空空的,出门不必关门,“又频致丰稔,斗米三四钱,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自山东至于沧海,皆不赍粮,取给于路“”,社会生产正在恢复,年年丰收,即使是普通人从洛阳到岭南去都不需要自带干粮,可以在路上得到供应。难怪开元之人,吴兢称道“此皆古昔未有也”。

贞观年间,由于经济的发展是在战争废墟上的重建,世族势力也在战争中受到冲击,整个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秩序是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中,由于豪强地主等受到打击,社会分化并不严重,普通百姓的生活和劳动在政府的干预下得以保障,安居乐业。但是到了开元盛世的时候,随之经济的繁荣,不仅仅是农业,而且手工业,商业都发展了起来,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局面,于是社会分化也就展开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真实的写照,社会也不在安定和和谐了,新的社会阶层、新的地主、新的官僚力量越来越大,政治的斗争也开始激烈起来了。所以人们自然地怀念起唐初的贞观年间。可以幸福的获得感虽然以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在食不果腹的情况下不可能谈幸福,但是幸福指数考量的标准也有很多,单纯的经济富足并不能满足人们对幸福期望值,还涉及社会是否公平正义、政府能否高效廉洁、贫富差距不大等等。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