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品读生命

后知后觉

品读生命  · 简书  ·  · 2018-11-23 23:52

        我觉得自己真的是不太有同理心的人,对他人的情绪缺乏细致体察,所以常常会忽略他人的感受或者感受到了而不理解甚至嗤之。

        今天闲聊时,聊到上周六的“荒唐”事,把青春期的女儿领进了“儿童书画班”。其实一进去看到一群五六七八岁的娃娃时,我们娘俩都是懵的,怎么个情况?直觉上宝当时想走的,但我觉得既然来了就听听再说,这是当时第一次忽略孩子的感受。坐下来之后,发觉老师在讲解《弟子规》,在助教给我们练习纸和笔后,宝大概和我一样已经观察了整个班级的状况,我们的确太“大”了,尤其旁边的小朋友还一脸不解的观望我们,宝此时“羞愤难当”吧,她要走的提议被我再次拒绝,我走出去询问工作人员具体状况,在自己“心满意足”的领了杯子带着水进来后,宝已经是拒绝和我交流。我瞅着老师讲课的间隙和老师交流,发现她把我们当做了一无所知的“小白”,我告诉她孩子已经取得国画的两个“十级”,这些都会,老师就不再说了,只是表扬宝写的不错,结果却让孩子更尴尬。又等了十多分钟,老师教完了横与竖的笔画,让孩子与家长板书点评后,就带领家长离开“洗脑”去了。我感觉家长的离开,让宝的情绪放松了下来,我们有了简单的交流,但她还是拒绝多说,只是不停的写写写,我问她“走吧?”,很痛快的答应了,出来后,我们欣赏了楼梯上的作品,得出结论这个分校总体上学生层次年龄较小,于是决定下次换地方,等到了车上,我忍不住为自己缺乏调查而遇到的荒唐事笑了起来,宝终于放松了心情,也拍打着我苦笑了起来,笑完后说到,“我后来想,不就是群小屁孩儿吗?我都可以给你们上一课了!”,我肯定的说“那是必然的,你随便漏点,就够他们用的。”……

      其实,现在反思,孩子的情绪从“羞窘”“为难”到“释然”的转变,肯定经历了很艰难的心理斗争,我在当时并没有仔细体贴关照,给予她该有的支持,她能自己走出来,还要抵制我的负能量,不免感慨万千,宝宝又成长了,她比我要坚强,也比我更有力量。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