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我来也007

《道德经说什么》学习笔记18-19

我来也007  · 简书  ·  · 2019-12-01 13:27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原文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经典本: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楚简本: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二、译文

大道荒废了,就有人站出来提倡仁和义;智慧、谋略、心机被推崇,就会有大奸大伪;六亲不和睦了,才会看出慈父孝子;国家昏乱之时,才会看出谁忠谁奸!

(为政者)弃绝智谋算计和巧言令色,对百姓是有百倍之利;弃绝投机取巧和功利之心,那么也就没有盗贼之行;弃绝虚伪和焦虑,百姓方能复归于孩童般真实。当然,仅仅以这三个方面作为规定条文还不够,还要经常有师来耳提面命地嘱托为政者:要内怀纯朴、表里如一,要减少自己私欲清净为政。

三、解读

1. 当年老子是用楚国的文字将《道德经》刻成的,那时这本书没有书名,也没有分章。后来河上公在汉初的时候将其分章,当时为了应“九九八十一、九九归一”的说法,就把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一章的内容,强行拆成两章,而且还把本来明确的属于这一章的内容“绝学无忧”,放到了第二十章。所以,现在虽然用八十一章的本子,但为了将内容连贯起来讲解清楚,我们这次就把这两章合并起来一起来讲。

2. 老子讲“道”和“德”这两个字是有历史顺序的,因为按照老子的理论,有“道”的时候,“德”就可以不用去管它,“道”没有了就得提倡“德”,“德”没有了就得用“法”,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进程。

3. 越缺什么,越提倡什么,是这两章的核心逻辑。一个社会天天讲关爱妇女,就证明妇女地位出了问题。什么时候三八妇女节取消了,那就说明妇女的地位真的提高了。现在每年都过妇女节,就说明她们现在还是弱势群体。

4. “大道废,有仁义”。大“道”没有了,大家就开始提倡“仁义”,孔孟的“仁义”不行了,韩非子就开始提倡用“法”。

5. “慧智出,有大伪”。智慧是好的,可是人一有了智慧,就会觉得自己智慧高心眼儿多,就开始想琢磨别人、想骗别人。很多用智慧骗人的人,就成了伪君子。这是老子讲问题的方式,他认为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千万不敢说一件事情绝对好,或者绝对不好。

6. “六亲不和,有孝慈”。孝慈本来是我们在家里平时就应该做到的,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不需要拿出来单独提倡。大家都父慈子孝,还提倡它干嘛。现在为什么提倡,是因为有些人他就不是慈父慈母,有些人他就不是孝子贤孙,家里的父母、夫妇、兄弟六亲都不和睦,所以才有了孝慈这一说。

7. “国家昏乱,有忠臣”。天下太平的时候难辨忠奸,我们历史上的忠臣,都是在国家混乱的状态下显示出来的。

8. 老子讲,如果大家都回归大道了,仁义也就不用提倡了,大家都返璞归真以诚相待了,世间也没有什么伪事了。怎样才能回归大道呢?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

9.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把圣、智这些东西都去掉,对人民来讲就是最大的福音。“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不提倡仁义,让大家复归到有道的状态,孝慈的状态。“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大家都不追逐名利,让投机取巧之人无以可为,大家都不愿意这样做,这样做的人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

10.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这三者作为制度来讲,还不足以治国,因为这只是“破”。除此之外,还应另有所属,还得找到正确的方向,让大家的精神思想有个归宿。这个归宿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1. “见素抱朴”——让大家回归敦厚朴素之心,不要很巧智,不要很多花哨的东西,最后返璞归真,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人都有私心有欲望,但是不要欲望太多私心太重,不要什么事情都只考虑到自己的私心私利。说白了,人生两种方式,要么做加法,要么做减法。总体来看减法优于加法,因为我们的欲望少一分,私心减一分,幸福也就多一分。“绝学无忧”——不学那么多东西,就不会把人搞乱。所以我们不光要去掉圣智、仁义、巧利,而且还要做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和绝学无忧,这样才能让大家返璞归真,复归于简单和朴素。

12. 关学人物明朝御史冯从吾,将中国文化概括为一百零八个字,而后又提炼成三句话。第一句,做个好人。第二句,存点好心。第三句,行些好事。冯先生认为,古往今来的大学问,其实都不出乎这三句话。这里面没有仁义,没有巧智,都是大家应该做的。做个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些好事,天知地鉴鬼神钦。这样就回归到了最原初的人的心灵的状态。

13. 道家认为人的本心便是真心,人的真心便是朴素之心,人的朴素之心便是少私寡欲。“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这个才是最大的学问,我们不被外在繁杂的学问所蒙蔽,所以我们读书读到最后才会“由博返约”越读越少。

14. 其实最后伴随我们人生的也许只是那一两本书,那一两篇文章,亦或是那一两句话。所以,不管古代先贤的那一句话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拨动了我们的心弦,令我们击节赞赏,我们都要好好学习、认真领会、持续践行。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