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龙门村夫

论语新视界047|祭如在

龙门村夫  · 简书  ·  · 2019-02-28 05:45

一起来,学《论语》!

图片发自简书App

按现在的社会习俗,如果有亲戚或者朋友去世了,一般情况下,会去吊唁或者参加葬礼,如果实在去不了,可以委托其他亲友或者朋友代劳一下,对于逝世的长辈,还可以请别人代为磕个头,人们通常是理解或者接受的。或者是在清明、春节等扫墓、上坟的日子,如果不能去,说明一下情况,可也以请家人或者亲戚代劳一下。心意到了,大家都能接受。

孔子对此似乎有不同意见。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论语·八佾》3·12)

孔子的学生记载说,孔老师对于祭祀鬼神问题,心很虔诚,就好像鬼神真的在面前一样。然后孔子说:“我若是不能亲自参加祭祀,也不请别人代理。别人祭祀了,就和没祭祀一样。”

在古代,人死为鬼。《礼记·祭义》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礼记·祭法》又说:“庶人庶士无庙者,死曰鬼。”《说文》说:“鬼,人所归为鬼。”因此,祭鬼,一般是指祭祀自己的祖先。如《论语·为政》第24章的“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就是这个意思。

图片发自简书App

神则泛指神灵,如传说中的天神或其他神,即天地中万物的创造者或主宰者。《说文》说:“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周礼·大司乐》记载:“以祀天神。”古注说:天神,“谓五帝及日月星辰也”。古代科技不发达,对于超自然的力量,认为是神在主宰,要祭神,祈求保佑。如《论语·八佾》第13章的“奥”神和“灶”神。

孔子强调要多考虑一下现实生活,特别是教化民众的事,要近人道,先把生的问题、孝的问题处理好,不要过多的去考虑鬼神的事。有一次,子路请教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11·12)

还有一次,樊迟请教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论语·雍也》6·22)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但是,对于正常的祭祀,孔子是非常重视的,因为这是礼的重要内容。祭祀不能仅是一种形式上的表示,要体现礼的实质,所以要当真的去做,要怀着虔诚的心去做。心不诚,搞形式主义,还有什么意义呢?他对鲁国的禘祭就非常有意见,不想看,懒得回答别人的提问((《论语·八佾》3·10,3·11)。他说祭祖先、祭神,就好像祖先、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在内心有虔诚的情感。

现代社会,人们都很忙,忙于生产,忙于挣钱,请别人代为祭祀,鬼神不知,他人可接受,只要心意到了,也算是一种礼吧。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来自网络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