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真老实人_425a

“点睛”、“点额”与“龙门点额”

真老实人_425a  · 简书  ·  · 2018-11-12 09:47

       先说句套话,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正因为历史悠久,于是,有了不少典故与传说,有了不少专门的固定词语来描述这些故事。不过,假如不能追根求源,真正弄明白此中含义,乱用一气,就成了笑话,搞不好还惹来麻烦。今天就说说“点睛”、“点额”与“龙门点额”。

      “点睛”一词,耳熟能详。说的是梁武帝(萧衍)时期名画家张僧繇(yóu )的故事。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未点睛者皆在。

        梁朝张僧繇在天监年间,任武陵王国将军,吴兴太守。他在金陵(今南京)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却没有画上眼睛。给人家说,画上眼睛,龙就会立即飞走了。大家都觉得这说法太荒诞了,根本不信。张僧繇无奈,只好给其中一条龙画上了眼睛。不一会儿,电闪雷鸣,墙壁破裂,被画上眼睛的那条龙腾云驾雾直上云天。而那些没有画上眼睛的龙还在墙上。

       后来“画龙点睛”这个成语被用来比喻讲话或写文章画画时,一两句关键的话(画)会使它们立刻生动起来。算是褒义词,赞扬话。

       “点额”的故事,知道的人可能要少点了。“点额”一词说的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的事情。高洋是个特别喜欢算命与测字的皇帝,他可不是街边摆摊算卦混饭吃的瞎子,而是一个能够测出自己那天死、儿子能坐几年江山的的神算子。

《北齐书·文宣帝纪》:既为王,梦人以笔点己额。旦以告馆客王昙哲曰:“吾其退乎?”昙哲再拜贺曰:“王上加点,便成主字,乃当进也。”

       武定七年(549年),年仅29岁的大丞相高澄(高洋之兄)被厨奴刺杀,事出仓猝,朝中一片混乱。这时,23岁的高洋挺身而出,临危不乱、镇静从容,一方面亲自指挥卫队,搜捕刺客,“自脔斩群贼而漆其头”;另一方面亲理朝政,大小军事之事,井然有序。混乱的政局马上又得到了控制。魏孝静帝元善见只好封他为丞相、齐王。高洋被封齐王后,梦见有人用笔点其额头。天亮后,高洋将此梦告诉门客王昙哲,问他:“我是要后退吗?”昙哲再次拜贺说:“王上加点,便成主字,应该是再进一步啊!”

       从此之后,“点额”成了吉祥之兆。

       其实,“点额”成为吉祥之兆,是因为高洋门客王昙哲妙语解梦所致。“点额”源自“龙门点额”的传说,原意与此恰恰相反,人们常用“龙门点额”比喻仕路失意或科场落第。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看看。从孟津的黄河出发,通过洛河,经伊河到了龙门水溅口。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小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跃去。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一眨眼就变成了一条巨龙。山北的鲤鱼们见此情景,全都吓坏了,谁也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尔雅》曰:‘鳣,鲔也。’出巩穴三月,则上渡龙门,得渡为龙矣,否则点额而还。”

汉·辛氏《三秦记》: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阔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又林登云,龙门之下,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诸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唐朝大诗人李白,还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