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不伏老79
鉴于您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崇...
目录
今天看啥  ›  专栏  ›  不伏老79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不伏老79  · 简书  ·  · 2021-04-04 06:58

王维《山居秋暝》赏析

肖旭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关于他的生卒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比较流行的观点是,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王维从他父亲担任汾州司马的时候,移居到了蒲州(山西永济),原籍是山西祁州。王维少年时代我们了解情况不多,材料较少。据《新唐书.王维传》记载,可知他从小就会写文章,在他的文集里,还可见他15岁时所写的两首诗。有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青年时期的王维,才华横溢,他以敏捷的才思,挥洒词瀚,又善长书画,通晓音乐。他还特别善于演奏琵琶,因而名噪一时。21岁中了进士。从此王维就踏上了仕途,开始了宦海沉浮的生活。开元21年(733)以正直敢言见称的张九龄担任了宰相,王维(32岁)被任命为右拾遗,负责向皇帝进谏(举荐贤良)。右拾遗这官品级虽不高,职务却相当重要。当时王维心情比较兴奋,但仅仅过了四年,张九龄因为得罪皇帝,被贬到荆州做官,张九龄被贬在当时是政治上一件大事。从此后,朝廷就奸佞专权,政治更加黑暗,开元盛世转向天宝之乱,王维刚刚燃烧起来的政治热情,又重新熄灭了。以37岁(738)为界:前期政治态度是积极的,抱负是远大的,作品意境开阔,情调高昂。后来他虽然一度奉使出塞,其余时间大部分在京供职。他面对黑暗现实不满,又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但又不敢同他们决裂。因此后期他采取了亦官亦隐、全身远祸的生活方式,走上了寄情于山水的道路。天宝年间,他先是隐居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不久又在长安附近的輞川买了一份产业,把它精心营造为美丽的辋川别墅,成了王维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也是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在这一时期,他写了不少意境优美、兴会深长的山水诗。多为模山范水,抒发闲情逸致,幽境禅理的清远之作。《山居秋暝》就是其中的一首名作,体现了盛唐山水田园诗派那“清新淡雅”之风格。

“山居秋暝”,写住在乡下的秋天傍晚。暝:夜晚之意。这里指傍晚的时候。秋暝:秋天的傍晚。我们先用散文翻译一下:

秋天傍晚雨过天晴,空气格外的清新,环境十分宁静。夜幕降临了,人人感到秋天的凉爽。空中一轮明月,把它那淸澈如水的银光倾泻在松林间。因为新雨而格外充盈的泉水在山石上潺潺流动,宁静的竹林忽然喧闹起来,那是洗衣姑娘们结伴归来。莲花莲叶也纷纷摇动,原来是渔舟顺流而下。春天的花草就任凭它凋谢吧,秋天幽静的山中正适合我停留栖息。

这首诗描绘的就是这样一幅秋天傍晚雨后山村的优美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也隐约地流露出诗人逃避现实,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思想。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四联八句。

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这一联点明了季节(秋天)、时间(晚上。“晚来”行动词后加“来”字,构成时间词组)、地点(空山)、天气(刚下过雨)。可以说是围绕题目《山居秋暝》写的,故首联点题。“空山”侧重写宁静;“晚来秋”、“新雨后”侧重写清幽。注意“空”字,它不当一无所有讲,是由虚空引申为深远、宁静,是“心空”,意味深长。这空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寂然、幽邃,也抒发了诗人清悠、静穆的情怀。语言平淡,但给人产生一种凉爽、清新之感。这山中傍晚是洁净清新的,它为该诗定下了清新幽静的基调。]

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对仗工整、熨帖。前句写静景,为目之所见,以月色透过松林针叶的清冷、朦胧,侧重描绘山村月夜的清幽;后句写动景,既有目之所见,又有耳之所闻,静中有声,静中有动,动静相衬,以泉水流过石板发出的潺潺声响,反衬山村月夜的宁静。虽然画面是清冷的,但又流动活泼,没有死一样的寂靜感觉,是静而不死,是一种恬静的自然生命。

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前句写所闻,但在所闻中有所见,由声音而猜想竹子的动,归家的浣女的穿林行动。后句写所看到的,从莲花的摇动推想出船的划行,还可以想象船划过水面,触动莲花菏叶的声音。这是以洗衣女的喧声笑语和荷叶摇动的沙沙声响,反衬出山村月夜的宁静、清幽,使读者在喧闹与动感中,更加感受到山中的空寂。这一联主要是写人的活动。这两句仍然是静中有动,静谧中透露出生气。

从“明月松间照”到“莲动下渔舟”这四句诗,前两句是先写无声之态,后写有声之态;后两句是先写有声之态,再写无声之态。这是有声与无声的交错特点。这里不仅描绘出清新优美的画面,传达出了画面的音响,而且赋予画面以动态。视听觉与想象交互作用,以声响和动态构成一种静谧的画面,既清新静谧而又生动活泼,富有生机。

总的讲,前六句是借景抒情,最后两句是直抒胸臆。诗人在写出这清静而富有生机的画面之后,最后发出了一种表达自己意向的感慨:

尾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里反用了《楚辞.招隐士》的意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深兮萋萋”、“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留。”古人说山中不可以久留,我认为山中是完全可以留下来的,山中不可以久留那是一种入世的思想,而我认为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了,而秋天的山里也很愉快,自可以久留。我并不认为春天那种繁华热闹就一定是好的,秋天也自有秋天之美。因此我还是愿意留在山中。这两句由上面写景转入抒情。它是由外物指向内心,“可留”二宇,明显暗示出诗人向往空寂山林的高洁情怀与乐于归隐的生活情趣。这不以春光消逝为疑,竟以秋山空色为喜,山中自可留,不正是一种远离官场的繁华,自养清高的思想表现吗?我们说王维有逃避现实的思想情绪,但也有洁身自好的一面,不应一概否定。

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都是诗人在静观中所捕捉到的景象,是静中见动。诗人将一些动态、声响捕捉入诗,以动写静,以声状静,从而创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以动写静,愈见其静。”这里所写的静并不是虚空死寂,也不是萧条枯寂。诗人笔下的秋景,完全洗掉了那种悲凉伤感的情调,也完全洗掉了那种灰暗低沉的色彩。绝不同于 “俘云悲晚翠,落日泣秋风”“草色萧条路,槐花冷落风” 的情调、色彩。它是一种清新而富有生气的情调,“清新”是该诗的基调。

王维不但是诗人,也是画家,还是一位能妙解音乐的音乐家,这就使他常常能够以诗人的心灵、画家眼光、音乐家的耳朵去体察客观世界,并对自然美有着特殊的感受。王维善于把声、色、态组织在一起,描写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中有画,这“画”还常常有声,是有声的画。诗的头两句给这幅画定下了略淡而清新的色调:秋天的傍晚,刚刚下过雨;二联写景,月光从松间的缝隙照到地上,清泉从石上流过。三联写景和人,竹林中的女子,莲花中的渔船。诗中既有总体色调的渲染,又有具体的景物刻画,山月、清泉、竹林、莲花、浣女、渔船,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现结合《山居秋暝》归纳如下:

1、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有机结合,层次分明。在这首诗里,诗人是眼、耳并用,既再现了优美的景色,又传达了动人的声响,那淙淙的泉水声,那脆亮的喧笑声,给本来就诗意盎然的画面增添了无穷的生气。如颔联的先静后动,自然景色一见(“照”的状态)、一听(“流”的动态),一静一动,错落有致,含蓄蕴藉。颈联的一听七一见,一静一动,化平直为曲折,饶有趣味。

2、以动态为靜态服务,以声息为宁静服务。这首诗里的动静辩论关系处理得很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泉水流石上,既有动态又有声息,它给人以空灵、静谧之感。以声写静,以动写静,更能逗引起人的情绪,更能使人感到那种静谧感。王维是深得其三昧的。

而且这种手法,运用起来非常熟练。“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庭院北风响,日夕方高秋”(《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忠》)它是以蟪蛄鸣叫的悠长声,风吹庭槐的沙沙声来衬托秋夜的寂静和凄凉。“闭门秋草色,重日无车马,客来深巷中,犬吠寒树下。”(《过李楫宅》)它是以犬吠声来衬托李家的僻静,从而显示出主人的潇洒。这类例子在王维诗中随处可见。

3、镜头的衔接和跳跃,构图和谐,意境完整。二三联四句诗,给人感觉就好像几个精彩的镜头剪辑而成的一小段电影,清幽而有情趣。这一个个巧妙的镜头表现出诗人那安适、隐逸的情怀。场景在变、人物在活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这与完整的意境、、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形有关联。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句写无声的动态,镜头由远而近;下句写有声的动态,镜头由近而远。再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上联不同,上句写有声的动态,镜头由远而近,由隐而显;下句写无声的动态,镜头由近而远,由显而隐。这种错落有致的安排,使得画面的景深显出层次来。还可以作如下设想:如果把“明月”两句中的“照”“流”分别移至句子中间,改为“明月照松间”“清泉流石上”,意思没变;下联改成“浣女归而竹喧,渔舟下而莲动”,这是符合因果关系的。这样一改,这四句诗镜头的跳跃的静态感就大大减弱了,画面的生动性也相差远啦。

4、王《山居秋暝》一诗的平仄、押韵和对偶问题。

学习古代诗词,应当掌握近体诗(五、七言绝句,五、七言律诗)的平仄、押韵和对偶的基本知识。现以《山居秋暝》为例加以说明。

古汉语中,汉字的读音按音调的高低升降,分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所谓“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则包括上、去、入三声。近体诗的用字要平声、仄声相互更替,有一定规格和格式。但也有可通融之处,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空山新雨后”是平平平仄仄,“天气晚来秋”是(平)仄仄平平。“明月松间照”是(平)仄平平仄,“清泉石上流”是平平仄仄平。“竹喧归浣女”是(仄)平平仄仄,“莲动下渔舟”是(平)仄仄平平。“随急春芳歇”是(平)仄平平仄,“王孙自可留”是平平仄仄平。

律诗八句的,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四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绝句,首句皆可押韵,亦可不押韵。“山居秋暝”是首句押韵:“后”“秋”“流”“舟”“留”。律诗中间两联(颔、颈联)上下句要对偶,首、尾两联可对可不对。所谓对偶,除平仄要相对外,还要求词性相对,即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形成一种整齐美。如《山居秋暝》中间两联是对偶句,而且对的很工整。“明月松间照”是(平)仄平平仄,“清泉石上流”是平平仄仄平。“竹喧归浣女”是(仄)平平仄仄,“莲动下渔舟”是(平)仄仄平平。“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竹喧”对“莲动”;“归”对“下”;“浣女”对“渔舟”。

总之,王维这首《山居秋暝》确实是极富画意的,画面中还带有声响的动态,给人以音乐的美感、并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同时也在这宁静的优美境界赞赏中,寄托了诗人的高洁情操。称得上山水诗中的上品。

自古“诗无达诂”,对古诗词的研究也应“多歧为贵,不取苟同”。无论如何,都不妨碍对诗词的欣赏。

/肖旭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