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导筒directube
欢迎关注导筒,漫游导演宇宙。 我们会分享关于导演的演讲,访谈,电影课,展映活动,文字著作等等,同时也会推荐小众冷门的电影花絮资源。
今天看啥  ›  专栏  ›  导筒directube

黄信尧|务实甘苦人

导筒directube  · 简书  ·  · 2018-03-21 12:49

第一次听到黄信尧导演的名字,是在电影《一路顺风》宣传时和导演钟孟宏导演的访谈,当时的话题是钟导过去拍摄纪录片的甘苦,言谈间钟导抛出了黄信尧的名字,一边称赞他在纪录片上的功力和成绩,也主动提及他在黄信尧的第一步剧情片担任摄影(以中岛长雄为名)。比起钟导描述黄信尧的「厉害」,更令我难忘的是钟导的神情,他的眼神意味深长,那是后辈创作者能从长辈口中得到的最高赞誉。自那回听见黄信尧的名字过了近一年,终于等到了《大佛普拉斯》上映,这才了解了这个神情的意思。


早年拍摄纪录片的黄信尧


一定程度上,《大佛普拉斯》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在黄导「我是始终如一的导演阿尧」的注册商标口白开场下,观众不知不觉顺随著主人翁肚财和菜埔,一同进入充满悲叹和无奈的榜徨人生,一点一滴灌注著看似荒谬却再写实不过的沉重压力。《大佛普拉斯》故事描述一起乡下艺术家工厂的凶案,两个主角是典型的社会失败者,一面挣扎求生,一面深陷凶案事件之中,电影在片尾达到最高潮后戛然而止,后劲十足。


《大佛普拉斯》宣传开始于台北电影节之后,首映并获奖后,这部片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随著商业上映的宣传期到来,访问当日,阿尧一共排满了7场专访,以致我的访问后半是一边吃饭一边进行,忙碌的宣传行程对他来说也是全新的体验。黄信尧过去的作品都是纪录片,没有上过院线,只在公共电视和影展播放,最多就是出席映后座谈,他直率地说:「(对宣传)非常不适应。」


2006年的黄信尧


有别于作品裡标志性的自我介绍口白,现实的黄信尧不习惯出席公众活动,也不习惯四处与人交谈,他自己描述自己是「耍孤僻」,商业宣传的种种公关、访谈活动,著实疲惫。尽管如此,他仍然努力满足所有的活动要求,想想看一天7场访谈,关键的问题必然一再重複、交叠,阿尧笑说:「我会很有服务精神地给出不同的答案。」


对于导演而言,当电影拍摄、剪辑、后製的製作流程结束,作品就算完成,导演也就将这部片子「放下了」;接踵而来的票房压力、公关活动,反而是对投资人负责任。他细数了包含製作公司甜蜜生活在内的出资人,希望票房和海外版权能多贴补他们一点,他说:「既然人家出钱,就想办法不要让人家赔,至于辅导金,也是纳税人的钱,至少也得把电影拍好,不要乱拍,才对得起人家,这样的压力是一定会有的。」他的语气恳切,强烈的现实气息迎面而来。


大佛普拉斯 (2017)


黄信尧过去曾在纪录片《沉ㄕㄣˇ没ㄇㄟˊ之岛》的放映座谈(2011高雄电影节)中提到:「拍纪录片没有多麽神圣,还要生活吃饭,有的时候是为了生存而拍。」这种务实的态度,也反应在他的剧情片上。阿尧是家庭中唯一的收入来源,养家的责任无法推卸,没办法坚持苦熬几年完成什麽伟大的理想,他的电影作品必须以工作的角度去思考,纪录片、剧情片皆然,他笑说:「假如我拍了一部旷世巨作,接下来就跑路了,没有下一部,那样也还蛮辛苦的,意义似乎也不大了。」


阿尧的务实与成长背景有密切的关系,他在国中毕业升高中的暑假在安平工业区的皮革工厂打工,「小孩子嘛,就被派去做最烂的工作,」在盛夏的加盖厂房裡,连架电风扇都没有,每天汗如雨下地搬著皮革,领著少少的钱,他笑说:「真的是热到只剩内裤没脱了。」高中毕业后则去选举场合工读,白天贴选举海报,两个人一组骑著小速克达,脚踏的地方放著一大水桶的浆糊,坐后面的人抱著一大綑海报,到了定点停下来,前面的人负责用刷子涂浆糊,后座赶快把海报贴上;晚上的工作是到处发传单,请人家拜託支持。


过去所有关于黄信尧的访谈,都会提到他自高中起就投入政治与社会运动,这也与他的工作经验有关。1973年出生的他,中学至大学阶段是台湾政治风起云涌的时期,民进党已经成立、政治解严,但是还有太多的权利(权力)需要争取和保障,人们走上街头,青年阿尧也受到吸引而投入,从高中开始就出没在民进党的竞选演讲现场。他说:「去参与社会或政治运动,当然和务实无关,而是长期被社会否定有关。」


拍摄纪录片的黄信尧


如同电影中的角色,在升学导向的教育体制裡,不擅长念书的小孩一直处在边缘,他说了一个小学时的故事,当时学校为了推动民主训练,举办校内国小市长选举活动,每个班级推出候选人,班上同学就怂恿阿尧导演和其他几个人投废票,小学生的他,对废票是什麽完全没有概念,只觉得好玩就跟著投了。班上的候选人最终差了几票落选,导师勃然大怒,要处罚盖废票的同学。


带头投废票的学生是副班长,成绩好、家长也「够力」,阿尧回忆道:「他就坐在下面装做没事,装做他没有投废票,也不是他带头,然后就我们几个笨蛋上台被罚站被骂。也不知为什麽老师特别针对我,说我以后会变成卖国贼、汉奸。」小小年纪的阿尧导第一次演体会到了什麽叫做「社会不公平」。这样的经验在求学过程中反覆发生,要嘛因为成绩不好辈处罚,或是被冤枉成坏学生,「你就会觉得,干!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啊,只要你有钱有势有背景,就可以过得比别人好,再怎麽认真也没有用。」


在选举活动中打工,让这股不满找到了出口,台南出身的阿尧中学读的是长荣中学,老师们也有会请假北上参加游行的积极份子,也勇于和学生讨论社会议题,阿尧在高中得到启蒙,终于理解出问题的是社会。「一旦你开始质疑世界,你就是在质疑你自己,一直深入地想、阅读,你对很多事的看法就会不一样。」这样一位愤怒青年,脑中只有离开的想法,天真的想去当远洋跑船的船员,离开眼前的一切,他一有空就跑到海边,看著离港驶去的货轮,希望自己能在船上,再也无法忍受「被否定到一文不值。」


大佛普拉斯 (2017)


阿尧对现状的厌恶,和政治、社会运动的宗旨不谋而合,大学时期北上念书,拓展了他的世界、知识,同时也助燃了他的热情。即便大学阶段白天工作、晚上上课,他仍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当年鹿港反杜邦、后劲反五轻的运动已经告终,反核四运动正盛,佔据了他少有的閒暇时间。关于黄信尧的介绍大多轻轻地带过离开社运圈的事实。他解释,在运动过程中见识了太多堕落、沉沦,有些运动者当上了官,换了位置也换去了街头上的面貌。环保、社会运动成为纸上谈兵的议论,他无奈地问:「为什麽环保运动是在台北的咖啡厅吹著冷气进行的?」


世事难料,一直渴望离去的黄信尧,在大学即将毕业时决定南返,回到故乡台南。或许他受不了台北的咖啡厅,受不了在冷气房裡议论国事。他说:「这样比较贴近土地,我觉得环保运动还是要贴近土地,和在地的人们一起生活,不应该只是谈,而是该直接下去做。」就这样他离开台北、离开社运圈,意外走上纪录片的道路。


1997年创刊的《南方电子报》是国内第一份针对公众发行的电子报,内容以环境议题、社会议题、文化、文学为主,在2000年以前是台湾知识分子盛行的非主流、非营利媒体。阿尧受到《南方电子报》的口号:「作自己的媒体,唱自己的歌」召唤,参加了全景映像工作室举办的纪录片培训,他的处女作拍摄了台南科技工业园区周边的盐田,一拍拍出了兴趣,遂决定报考台南艺术大学。


念书不是什麽「理想化」的决定,反而是一种务实的选择。大学毕业后阿尧的家庭碰上了经济困境,房子也被法拍,家裡急需他的工作收入,但兵役声声催促,一当兵家裡就少了一份收入。他说道:「那时候家裡的状况真的蛮糟糕,那栋房子就是父母一辈子打拼留下的东西,房子被法拍,就等于一生努力都白费了。」考研究所是在这个情况下不得已的选择,目的不只是「拍纪录片」而是继续工作。这个口口声声说自己不会念书的男孩,竟也成了研究生,「成为研究生会有种莫名的虚荣感,」他笑著说:「这辈子从来没有那麽虚荣过!」


这时期他的工作是汽车业务员,就跟念书一样,他称自己不擅交际,但却干上了一份靠交际赚钱的工作结果可想而知,经常一台车也卖不出去,「干,被扣到一个月只剩九千二,老板还送我们一本书,什麽美国汽车销售员的自传之类,干!那什麽鬼东西,我他妈的到现在都记得。」


考上研究所另一个好处就是辞掉这份做不来的工作,用少少的积蓄唸研究所,撑了半年,积蓄也用尽撑不下去了。第一个学期没结束,他就和老师林信谊(也是纪录片前辈导演)告假,说真的没钱,要再去台北打拼。老师表示理解对他说:「纪录片很重要,但生活更重要。」要他放心先去台北工作,不会为难他。黄信尧又收拾行囊,回到台北干回了助选员的老差事,阿尧用推荐的口气说:「选举是最赚钱的工作,因为不会放假,总部永远有便当。很多人不喜欢吃便当,可是我很爱吃,因为不用钱,所以我三餐都在总部吃,儘管餐餐都一样,但我吃得很开心。」


拍摄纪录片的黄信尧


很快阿尧又存了一笔钱,选举一结束,管不著谁当选、谁落选,他马上回到南部拍片,交出了学院裡的第一支作品。黄信尧的学院生活比起大部分的学生都来的艰辛,偏偏「艺术」是很花钱的学科,他纪录片的拍摄素材比起同学少的多,原因还是因为「钱」。阿尧手比了钱的手势,一边说:「DV带一卷两百,我买不起,所以我都只把机器带著,非不得已才开机拍摄。」


这样现实负担逼出了他「儘量不要拍」的习惯,他拍摄柯赐海的作品《多格威斯麵》一天只开机拍20分钟;《带水云》毛带总共只有20几个小时;《云之国》拍8小时半;远征海外的《沉ㄕㄣˇ没ㄇㄟˊ之岛》是拍摄最长的一部,但也只有50几个小时,相较于一般纪录片动则几百、几千小时的影像素材,目的是希望能够完整地记录事件,深怕错过。黄信尧的节省自有一套理论,阿尧斩钉截铁地说:「你就算出两台,整天不停机的拍,难道就保证不会错失吗?既然错失是必然的,一定会有遗憾,那还不如好好的专心的拍。」


云之国 (2015)


研究所三年,黄信尧在不同的老师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要跟这些「大师」级的师长学习,难免有压力,阿尧说:「你要看这压力是正面还是负面,你跟一个不喜欢的老师,那压力是负面的,但如果跟了一个喜欢的老师,那压力就是正面的,成为鞭策自己的力量。」


研究生阿尧每年都会给自己设定功课,和林信谊学习时,学到的是对纪录片基本功的锻鍊;毕业作品的指导教授是知名摄影大师张照堂,从他身上学到的则是观念和风范。张照堂出席《大佛普拉斯》台北电影节的首映时,很喜欢,他对阿尧导演开玩笑地说:「或许可以拍一部大佛minus」,并唸了一下学生「片中的葬话有点多。」转述这段时,阿尧导演露出天真的笑容:「做学生的总希望不让当老师的丢脸。」张照堂的肯定,是片子至今最好的回响。


在他看来,每一部完成的纪录片都是反省和学习的结合,比方说《多格威斯面》拍摄后,他重新省思了纪录片的真实与虚构,纪录片中常用的访谈手法,是否真的能够说出受访者的心声,「难道魏应充在访谈时会和你说油是假的吗?」就算不是刻意矇骗,人的记忆如此浮动、剪贴,又该怎麽相信镜头前人们说的故事呢?他说:「真实与虚构之间往往没有明确的界限,纪录片其实就是一部主观的影片,无论导演再怎麽努力,最后出来的仍是你导演的主观。」因此,他将自己的口白放进纪录片中,每一部作品总是先对观众自我介绍,时不时插话补充自己的观点,阿尧说:「纪录片是一种创作过程,是把我的绝对主观呈现给观众,观众不管怎麽反应,我都接受,但我必须把我的想法告诉你。」


创作纪录片和剧情片有许多分别,最主要是规模不同,纪录片的规模小,拍摄有更多自由;剧情片规模大,也有许多限制,筹拍剧情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你不能乱花,也不能不花,这都关系到最后的效果。」资金运用是新进导演最大的困难,《大佛普拉斯》靠著制作公司甜蜜生活的协助,替黄信尧权衡了许多花费考量,例如片尾的高潮戏,架设场景、拍摄器材就得花上好几百万,阿尧笑说自己都已经私下修改剧本,准备改动结局,好省下这笔钱,最后是监製叶如芬和锺孟宏坚持,才能让原先的结局得以保留。除了钱之外,剧本、演员,观众的接受程度都必须谨慎思考。


大佛普拉斯 (2017)


《大佛普拉斯》是短片《大佛》的长片版本,短片虽然规模较小,但第一次尝试剧情片,又没有辅导金的援助,怎麽说服自己去拍、怎麽拍、故事怎麽修改,短片和长片一般困难。特别是长年拍摄纪录片的黄信尧与电影圈相当陌生,筹拍长片压力日益加剧,他说:「人如果没有压力就不会成长,要把这些压力当作正向的压力,逼自己成长,只要能挺过去就过了,毕竟我也不是二十几岁的人,面对这样的机会,不能犹豫。」


短片《大佛》吸引了锺孟宏导演导演的目光,找上门合作,放任他拓展剧本。从来没写过剧本的阿尧,套了生硬的格式,最初交了一个彆脚的版本。锺导看了不行,直说没有感情,他要不要管剧本格式,写小说、写故事那样,要他「照你的意思」去写,一来一往,钟导给了阿尧许多拍摄的协助和引导,拍摄长片让黄信尧从剧组团队学到很多。


这样一来《大佛普拉斯》会不会有太多钟孟宏的味道?这也是阿尧时常被问到的问题,他答道:「答案当然是一定会啊,成名的摄影师一定有他的风格,锺导有强烈的影像风格,但我并不会排斥,事实上这部片也很需要这样的风格。」片中的演员也是,如陈以文、戴立忍、林美秀……这些硬底子有经验的演员,他们不需要太多的指导,阿尧说:「好的演员会直接先演给你看,让你去调整,只要一两句话,他们就做出回应。」当这些前辈们将一身技能都交付给你的时候,就是新导演最大的助力。


除了视觉之外,《大佛普拉斯》的配乐一样优秀。从纪录片时期开始,黄信尧十分重视声音,短片版本的音乐也起了画龙点睛的作品;长片版本则是找来了著名的客家歌手林生祥合作,是台湾影坛少见影、音完美融合的杰作。黄信尧虽与林生祥认识但不算熟稔,他当时心想:「反正这部电影已经没有设限了,找个客家歌手来做台语电影,谁说不可以?就像很多台湾电影还不是找什麽波士顿、澳洲之类交响乐团来做配乐,我觉得这样来弄一定很有趣。」经锺导引荐,林生祥也充满兴致,一天一首快速地交出成果,最后进录音室边看影片边调整、录制,林生祥也以此片入围了今年金马奖的最佳电影音乐、最佳电影歌曲两项大奖。


大佛普拉斯 (2017)


片名《大佛普拉斯》的「普拉斯」(Plus)是十分聪明的命名,它可以是指原来短片版的延长,也可以是指在「大佛」上「附加」了什麽的意思。在短片的访谈裡,导演曾提及每个角色背后的设定和暗示,是对台湾社会的隐喻,老板启文象徵著政府或所谓的上流社会、启文的小三则是中国人、肚财跟菜脯是台湾人。将台湾现状转换成片中的人事物,短片版本转换过一次,长片则在原来的基础上,用更複杂的方式去回答短片提出的问题核心:我们到底在拜什麽?究竟为何而拜?长片新增的中正庙、美国的桥段,都可以视为短片的延伸。


虽然是剧情片,但他依旧发挥了纪录片导演的本能,不加修饰,血淋淋地置入他对现实的观察。例如片中的女性角色,大多处于被动、物化的处境,导演笑著回答:「会这样问,就表示你社会历练不够,不是我去安排,而是现实是怎麽样的情况?很多大官、立委乔事情就是在酒店乔,不是在会议室,旁边一定要有小姐,这些小姐扮演的角色是什麽?就是很物化、就是很符号。所以片子并没有去物化女性,而是现实就是如此物化,我只是把他呈现出来。」


这种「如实呈现」也成为《大佛普拉斯》最吸引人的部分,他的剧情片是另一种对现实的纪录。片中呈现了很多社会下层的支线故事,这些看似和剧情无关的故事,赋与了《大佛普拉斯》真实的血肉和重量。这些故事有些是导演的亲身经历,有些是从朋友拿听来的:「例如有一次我去海边的摊贩吃黑轮,然后就有两个工人坐在旁边,A工人训斥著B工人,说你这样被老板一直拗是不对的,不能老板叫你干嘛就干嘛,不要唯命是从,A工人说了一句名言:『老板吃肉,我们好歹也喝一下汤』。我很好奇,他们那连汤都没得喝的世界,究竟是什麽样子,对我来讲,他们就是肚财和菜埔。」


大佛普拉斯 (2017)


类似的例子很多,在小吃摊、路旁杂货店、家门口,很多工人就这样招来朋友,边喝酒边讲些「五四三」的,他们也是肚财和菜埔,肚财和菜埔无所不在,「对我来讲,我只是把生命中的这些真实的影像,浓缩幻化成他们两个在警卫室裡面,」阿尧解释道。


「但,那似乎是很悲哀的影像?」我追问。


「说实话是啊,像那天我在台中,在一间小小的杂货店门口,两个工人就买著几罐啤酒,配料是一包科学麵,对他们来讲这是很开心的事,但如果你去和连胜文20万一瓶的红酒相比,这样的开心当然很渺小,虽然他们也很自在。」这种悲哀感是相对的,他进一步说:「真正的绝望,是无法翻转,社会底层的人无法有翻转的机会,好好唸书吗?之后呢?还不是在帮人家数钱。阶级根本没什麽流动。」


大佛普拉斯 (2017)


阿尧导演曾经在技术学院教过书,排名越后面的技术学院,学生的家境往往也越差,学生为了打工赚钱,常常交不出作业,甚至缴不出学费。如果是这样一群无法翻转的绝望人们,那麽片中的「大佛」是什麽呢?黄信尧不顾剧透地说:「你想想看喔,片尾在黑暗裡一直敲、一直敲、一直敲。如果你是在电影院裡,坐在漆黑的座位上看,那麽敲的人是谁?」意思是每个人都是肚财,都是菜埔,阿尧又说:「你就是没有出口啊,你的人生没有翻转的可能,你这辈子能做的,就只能去庙裡拜拜,祈求下一辈子会更好。」当你寄託在一个虚无飘渺的来世,连膜拜的对象裡面都藏污纳垢时,让人们活下去的动力是什麽?


「要不要放弃就看大家啊!我其实觉得人类是没救了,拍完《沉ㄕㄣˇ没ㄇㄟˊ之岛》之后,很多人问我全球暖化的问题,我就会回问,如果今天放映厅没有冷气,你们会来看这部片子吗?这世界只会越来越迈向灭亡。」《大佛普拉斯》是黄信尧放在心裡20几年的故事,他这个务实的甘苦人,有著「负面」的心思和「正向」的行动,与其说他错乱,倒不如说阿尧导演的务实特质,就是在悲观和积极两股力量交叠作用下所产生。


大佛普拉斯 (2017)


「没有救赎,没有希望,我觉得人类或者人世就是这样。」这句话竟成为整段访问最后的句点。握手、合照、道别,临走前和他说了自己近况不甚顺利,那位刚刚还绝望到了谷底的导演,竟然爽朗的拍了我的肩头说:「一切都会过去的。」随后转身走进会议室,准备开始下一场的访问,那背对我的人,既是肚财也是菜埔的身影。

原载 thenewslens

作者:翁稷安

责任编辑:曾杰

核稿编辑:翁世航


长按二维码随意赞赏


电影书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近期文章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导筒专访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电影节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导演访谈


原文中此处为链接,暂不支持采集


扫描二维码关注[导筒]

微信号 : directube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