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皖承

《爱与恨》“拍攝花絮”——新式文体探险

皖承  · 简书  ·  · 2020-07-17 10:02

做成一篇文章(就是刚刚发在新浪微博上的《杀戮!杀戮?》,也可叫做《爱与恨》),余下一筐下脚料。原打算倒掉的。翻抖了一下,不舍得了。除了敝帚自珍之外,想起了小时候裁衣服剩下的小布头(那是一点也不会浪费的),又想到了电视剧的拍攝花絮。突然想到,不妨东施效颦一下,那怕邯郸学步,于我也没什么?可能还会生出别一种意味来。最起码保证了不浪费。未知是否如意,试验一下吧。副标题谓之探险,也未知是否有点过,算是为自己可能的不成功,找个辩解的理由。

1、关于怜悯关于爱:

我对树木的怜悯,实在是至深至切的。认为其被砍伐,如同人遭杀戮一般痛苦。这便将树人格化了。杀戮二字如同爱的呼喊,既在代替树木呻吟,又在呼唤爱心怜及树木。所以杀戮二字,此时表达的是一种爱的深沉。本应得到张扬的。遗憾的是,它在生活中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反到会被视为娇柔造作而遭受小瞧。

怜悯,这是一种因爱而起的仁心。怜及同类,已属不易,推己及物,就更可贵了。怜悯本为人之天性,但长久以来,它只在亲朋圈内发挥作用。因为隔膜、对抗、对立的阻隔,它甚至不能越过民族,更不讲国家以至于全人类了。所以,怜及同类,尚有一段路,需人类努力走完,而推己及物,怜及其它,保括草木,恐怕依然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正从这个角度,我们应充分珍惜怜及树木的情感。因其会令人体会到一种无限的伤感,从而更加珍惜草木。连草木都如此珍惜,又会反推我们对人类自己的珍惜。所以,怜悯以及这种推己及物,是非常可贵,并值得光扬的。它极富人情味,最为人性化。正是因为它,人类才有望彻底走出自我相残,并最终实现与万物的共生。

然而生活中的我们,看不到那么远。当我们怜及草木或者动物的情感稍微过头一点,就可能被视为矫揉造作,而受到小瞧。所以生活中的我们,总在无意间压抑或扼杀着怜悯。反到是在文学艺术中,作家、艺术家,主动自觉地用运它、发挥它、光扬它,被称之为拟人或通感,结果使的万物都具备了人的品性,而灵动起来。人亦因此宽广起来,走出狭隘,接纳万物,维护了世界的多样与多元,也保证了世界的和谐与共生。我的对于树木的怜悯,就属于一种靠近艺术,而超过生活之度的情感。

怜悯,特别是怜及草木这种类似于艺术家的情感,普通人并不缺乏,只是我们自己未能自觉张扬而已。虽然如此,它实际也在养育着我们,养育着人性,其潜滋暗涨之功,不可小瞧。

2、关于怨关于恨:

愤恨,这是一种积怨而起的歹心。不讲发展,即便当下,它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伤害他人,毒蚀自己。于人于己,无一可取。由怨而愤,愤而至恨,不知不觉,陷入仇域。人便变的无情、凶恶了。谁都不愿如此,却谁也免不了如此。这就是生活的无情。

人群的法则犹如冬日的豪猪,离远了,借不到温暖,靠近了,又会刺伤对方。不远不近,是理论的,生活中尚未找到。这样,怨而愤、而恨、而仇、而冲突,往往成为人类避不开的魔咒,深陷其中,深受其害。我对公园砍伐行为的愤恨,直至用杀戮来诅咒他,就要进入仇域了。这种愤恨及其这种暴跳怨怒的表现,实在没有什么可取之处。它不解决任何问题,却有可能激化矛盾。恨,伤了它人,更伤害着自己。于人于己,丝毫无益。怨以至于怒,纯属自我折磨。但愤恨中的我,是无有意识的。所以这种情感亟需自我的果断抑制,否则就惨了。更惨的是,生活中的人,往往会对这种愤恨(予以附和)抱以同情。助长着愤恨,推展着仇视。使原本的一己一事之愤,扩大到群体。人类历史上的这种教训,数不胜数。

怨恨这种情感,因泥于当下,而靠向了生活。这原本也属正常,一般人的情感生发,都是因为生活的当下,并且为了当下的生活。这就是,起,缘于生活,终,回归生活。怨恨的生发,就是这样与生活息息相关?然而,也正因此,划出了所谓普通人的泛围。限于情感,局于情感,泥于情感,就是多数的大众的情感方式。平民百姓嘛,生存第一,生活第一。也正如此,因囿于一己的情感,陷入困顿,反而不能理解广大的世界了。这又是所谓情感之困。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回避了恨,因其带给人类太多的不幸,却几乎不解决任何问题。怨恨,虽然也是人的专属,却是需要克服的。

3、爱遭限制,恨被扩展?

爱,可以导致绝对的美好,对人对己,均是如此。恨,为自己引来十足的困顿,为他人造成相当的伤害。同为人情,如此不同。

同样是人情,滋生出来的是两根反向的枝条。一根向上,努力往艺术的高处攀爬。一根向下,实在地扎入到生活的底层。前一个方向,肯定有益,令人向往,令人景仰。后一个方向,负值居多,使人狭隘,使人困毙。

就人类的整体而言,其实早已认识到爱的可贵及恨的无益了。比如几乎所有的宗教,都回避了恨,强调了爱。而现实中的人群,直到今天,仍旧未能将这种认知落实。也就是说,爱未能充分扩展,恨得不到有效限制。我的上述两情就是证明。

那么这杀戮二字,究竟有无道理。继续追寻,方才知道,它因怜悯而有道理,又因愤恨而无道理。一方面由于推己及物,怜及树木,推展出去的情感,提升着人性。也即杀戮二字,令我在体会到一种伤感之后,会倍加珍惜生命。这就是它的道理所在。另一方面,因对砍伐行为的愤恨而泥于当下,囿于一已。由怨生恨,因恨至忿。我那闪现于脑际的杀戮二字,也可以令我进入某种冲动,激烈动作,恶语伤人。这又是它的无道理。在此点上,就看哪一种情感更重一些了。偏于怜悯,人性得以提升,偏于愤恨,那就陷入人性的困顿。失去了一次升腾的机会。

有人会问,照你的说法,可以怜悯树木,却不可以同情于人?——不近人情吧!此问极易将一个是非问题弄混了。怜悯树木,首先在于,树是无辜的,其次又是爱的扩展。附和怨恨,既不存在无辜者,也无爱的存在。它首先是附和,是呼应,表达着的是对于怨恨的认可。其次又与同情不同,貌似同情,实则为应和,且与爱无关。所以不是近物远人,而是为了人,为了人变的更好。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