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消失的考拉君
若你喜欢怪人 其实我很美
今天看啥  ›  专栏  ›  消失的考拉君

为什么我一个90后看芳华哭成狗?

消失的考拉君  · 简书  ·  · 2017-12-17 15:19

我是一个90后,前天在看芳华的时候,从影片后半部分开始就一直在哭,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阿姨,她也在哭。我们之间应该隔了四十年的时光,可我们看同一部影片的时候都哭了。

阿姨从影片中应该是看到了自己的青春,就像片名一样,她看到了自己曾经的芳华和记忆。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文工团的年轻人,他们那一代人经历了一系列特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冯导选取了一些那个时代特有的符号,会让人很有代入感。我仿佛也走进了那段岁月,和片中的人物一起经历风风雨雨。

比如电影刚开始时,文工团一进大门,就是一个被鲜花簇拥的超大毛泽东画像,墙上在刷大红色标语,后来又有载着毛主席画像的巡游队伍等;都在营造一种氛围,这是一部符号感特别重的电影。

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之一,就是他们拿着磁带机,偷听邓丽君的歌。当时的文工团作为艺术团体,却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所表演的节目一定是符合主旋律的、政治正确的。这样的艺术真的算得上是艺术嘛?我不知道。

影片以几位主人公的命运沉浮为主线,描摹的是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一切都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在摆弄,这让我联想到许鞍华导演的《明月几时有》。这种影片往往会带给我命运无常的触动。

何小萍和刘峰作为影片中的主角,都有着让人唏嘘的命运。

影片中最打动我的细节共有四处:

第一、何小萍得了精神病,刘峰去看望她
何小萍是个悲剧式人物,小时候因为父亲被打成右派,母亲改嫁, 继父不接纳她,她在家里像个陌生人一样。到了部队文工团,本以为会出现转机,结果依然被排挤。她的内心一直都在渴望被认可、被接纳。后来去了野战医院,战争结束之后成了英雄,被认可和接纳的心愿达到了,精神却崩溃了。刘峰去看望她,一个身体残疾、一个精神残疾,然而两人相逢却不相识。让人看起来觉得尤为讽刺。

第二、文工团的最后一次演出
这次演出不仅是文工团解散前的最后一次演出,也是给伤员们的慰问演出。何小萍坐在第一排,一开始她并没有什么反应,直到那支高原蒙古舞开始表演时,她像是一个突然被唤醒的沉睡已久的人,随着音乐摆起动作,然后穿着病号服去到外面空旷的广场上独舞。她心中最重要的记忆,应该还是在文工团的日子,尽管这个集体后来让她失望透顶。

最后一次演出后,整个文工团的人吃了顿散伙饭,这个集体从此不复存在,这个满载了他们青春记忆的地方也不复存在。这意味着他们从集体变为个人,就此一别,天各一方。所有人都喝的烂醉如泥,让我联想到上学那会每次毕业的时候,心中的那份不舍。

第三、1991年,海口
刘峰因为战争的洗礼,丢了一只胳膊,1991年的时候他在海口做生意,但是车被扣押了,一定要交1000元罚款,而他拿不出这么多钱,昔日的战斗英雄只能低三下四去求别人。

巧的是,他被工作人员推搡的场景被同样在海口的郝淑雯看到了,郝淑雯二话不说帮他交了罚款。

我感慨的是好人为什么没有好报,刘峰这样雷锋式的人物、曾经的革命英雄,却活得如此落魄。在革命时代,他是被赞扬的“英雄”,后来,他变成了不被需要的人,穷困潦倒。


第四、1995年,蒙自
刘峰和小萍一起来祭奠在战争中逝去的战友,两人坐在长椅上,刘峰和小萍的那一席对话,斯人芳华已逝,命运蹂躏着他们,一切美好的过去都成为白月光。最后小萍说出了那一句,一直含在嘴里十几年的“能抱抱我么?”画外音告诉我们,他们没有结婚,最后却相依为命,这是片中为数不多的温暖之处吧。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