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洛洛莉ya

如何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意与素材?

洛洛莉ya  · 简书  ·  · 2017-10-08 21:23

自古以来,创新从来就不是“无中生有”和“凭空想象”出来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创新的发展过程,就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有依据的,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被挖掘”出来的。

曾经有一个关于创新的著名故事。1836年,年轻的查尔斯·达尔文在一次印度洋航行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在一座珊瑚礁中往往生活着大量的海洋生物,而珊瑚礁附近的小块陆地上,或者珊瑚礁以外的海水中生物的种类却要少得多。

年轻的达尔文在当时,并没有很快地发现这个现象背后的奥秘,但是他开始对一个灵感进行思考,而正是这个灵感,为他30年后写下巨著《物种起源》奠定了了基础。

对于达尔文来说,他的伟大创意就诞生于此。经过几十年时间的培育,最终开出了创意之花。

可见,创新并不是聪明绝顶者的专利,更加不是天才人物大脑中一瞬间的灵感乍现,而是抓住一个灵感,进行信息整理、深度思考的结果。

美国广告学大师詹姆斯在他的著作《创意的产生》中说过:

“所谓创意,只是把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

俗话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如今很多畅销的漫画、备受好评的电影中,就有不少是以古代神话《山海经》、西方《圣经》为背景进行再度创作,成为一代荧幕经典,比如我们念念不忘的《大话西游》、《倩女幽魂》。

在创意写作课中,有人提出没有素材可写,老师说:“没有素材可写就从童年故事开始,或者重述神话、传奇、民间传说,再不济也可以写历史新编。”市面上,畅销书类里有一类书越来越多,那就是历史解读、传奇再续。

所以,创意人应该深入沉浸到主题找那个去,拥有更多资料和旧元素,这样产生好创意的几率就越大。

那如何收集更多资料和就元素?搜集到这么多信息之后又该如何使用?灵感女神何时才会垂青?

日本著名信息整理和智慧创造法的开创人奥野宣之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这样说: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找回独立思考的原味,还需要一册笔记本就可以做到。”

他自己本身也是这样做的。奥野宣之每天在本子上记录“人生或生活(life)的记录(log)=生活记录lifelog”,记录自己的行动与思考,做了什么,吃了什么,想了什么,近乎完整得记录下一天生活的脉络。

在他的笔记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月前的会议纪要、两周前的企划案、一周前的剪报、三天前的读后感、昨天会面人的名片和谈话内容。而这些,都成为他之后一篇介绍产品软文的素材,其中的读后感还成为与一位新认识的朋友聊天的谈资。

奥野宣之始终觉得,记录了才有存在感

通过重读笔记,他回顾当年的自己、幼稚的话、更加可以找到进步的空间,看到今天的成熟,个人的成长和努力的成就感。通过10年记录108本手帐笔记,奥野宣之从中不断挖掘灵感,实现大量知识生产,并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总结的方法和感受编辑成一本书分享给苦于无法获得灵感的创意人士。

他说:“创意生成摘抄和评论交替进行,加深记忆理解,让原创思考遍地开花。”

这不是我们大多数苦于没有素材的一般人所急需的最有效的信息搜集方式吗?

然而,这样一本实用性创意指南并不复杂,书中结构清晰、逻辑严谨,通过自身经历和通俗的语言重点讲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整理规则、如何积累、如何产出创意。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原创内容的产生步骤:

1、用笔记整理信息的三条规则:

△一元化

什么是一元化?就是不分类别,尽情记录,将你想要记录的一切信息都纳入这一册笔记本中。

工作中的创意、读过的书、灵光一现的感想、报纸、杂志、他人的留言、信件、明信片、出息的会议、培训时的记录、打印的邮件、对电影的记录、私人日记、用完的票据等等……把这一切都记入到一册笔记中。

你可能会说,这么多信息,我要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其实不用。

将信息一股脑地放进一个笔记本,就像收拾孩子的玩具箱,你一定会找到你想要的信息,我们不用刻意去整理和分类,因为这样很容易将时间和精力耗散掉,按照一些简单的方式,我们可以轻松地记录、安心地寻找,重点是能够持续坚持下来。

那如何才能让信息容易寻找?在我们需要的时候就能准确定位出来它所在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第二个原则:

△时序化:

添加日期标签,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录。换句话说,就是从头开始按顺序使用笔记本。

这里要简单介绍一种非常有用的方式:6位日期记录法。

年份后两位+月份两位+日期两位,合计为6位数字。例如:【171008】=2017年10月8日。

作者介绍,他用这种方式记录了10年,从未发生过不清楚记录时间的情况,如果一天内多次在笔记本上记录信息,即使不添加6位标签,也可以通过内容的前后关系来得知。他举了一个小例子:

【130708】参观的宣传卡

【130709】书评《第一次普选与选举海报》

【130710】《朝日新闻》报道《对参议院选举中各党派获得议席的预测》

【130711】某次聚会的流程和收到的名片

【130712】度过的关于法国大革命的论文集锦的打印件

可能已经不记得当时为什么要记录下这些零碎的信息,但是通过将自己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可以弄清楚资料之间的关系。在上面这些信息中,后面他翻到这一页笔记时,就能够想起“2013年7月参议院选举”迫近的时候,他对关于选举和政治思想史的书籍有了兴趣并进行了大量阅读。

有了记录,后期再次阅读和提取信息的关键在于对索引整理,因此有了我们第三个原则:

△索引化:

所谓索引,并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寻找信息的线索。如果我们在寻找某一条信息的时候,有了“XX笔记在第1册的6位数字标签'130227'这一页”的话,我们脑海中浮现的素材或者零星印象将越来越清晰。

我们可以在每一册笔记结束后,为该册笔记做一份手写目录,将重要的信息编辑到首页里,手写的过程也是巩固和加深记忆的过程,在日后寻找过程中翻阅目录即可。

还可以用粘贴标签的方式代替目录,在贴标签处写好分类。

同时,在切口处涂上颜色也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还想在10年后拥有自己的数据库,那么在电脑找那个建立索引数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里,作者建议我们采用笔记本编码——日期——检索标记——条目标题的方式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笔记本数据库,这样日后查找时就非常方便了。


2、如何积累:书写和剪贴的小窍门

△字母速记法:

用罗马字首字母来略记,可以加快我们记录的速度。当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采用略记的方式,而是将我们常用的内容进行略记。例如:地名、人名等等。

△内容符号化:

我们还可以将经常写的内容用符号简单来代替,包括访谈记录和读书笔记中的高频词。

R:阅读

M:电影

T:电视

会:会议

P:计划

素:素材

A:想法

E:饮食

……

还可以自创一些只有自己看得懂的文字符号,这样翻阅笔记本时,可能还会有会心一笑的小惊喜。

△巧用分隔线:

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如果不想重复写下6位日期,可以采用不同的分隔线,让内容分块,这样阅读时也能明白上下内容的区别。

△重用“超黄金地段”:

一般来说,笔记本的开头和最后一页都不会记录任何内容,作者奥野宣之将之成为“度假胜地”。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会把让人感到心情愉悦的“珍藏品”放进去,贴在上面,有孩子玩耍的照片、有粉丝的感谢信等等。当你打开笔记本时,看到这些内容心情就会变得愉悦放松,无意间的一瞥可能会改变你此时记下关键信息的心情,也会让你变得更有斗志。

△活用剪报、腰封、纪念品:

新闻的内容一般在开头一段就做了概括总结,我们剪贴时只需要剪贴最核心的部分就够了;

书籍的腰封往往概括了书籍的作者、书本的主要内容和推荐阅读的理由,也是我们很容易忽略的地方,如果我们把它们剪贴下来,后面翻阅的时候一下子就能想起书本的内容和最精彩的地方,所以这一部分千万不要轻易丢弃。

一些纪念品能够成为我们的时间记忆的法宝,比如说咖啡店里的一个杯垫、购物时候的小票、甚至一张传单如果引起了你思绪的联想,都可以成为笔记本里的一枚重要的记忆线索。

试想一下,某一天翻开你的笔记本,想起十年前的某一瞬间你当时关于工作或生活的某一点思考的经历历在目,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也可能成为你日后创意的一部分。

3、如何产出:灵活运用素材的技巧

获取创意的过程,其实结合作者和美国创意学大师詹姆斯的说法有五个步骤:

步骤1:收集——积累尝试与作为研究课题的知识

步骤2:咀嚼——阅读、回想、深入思考积累的信息

步骤3:发酵——脱离课题,在潜意识层面思考

步骤4:顿悟——创意的产生,突然之间惊呼“明白了”“找到了”

步骤5:具体化——将创意化为成果

首先,但对于收集来说,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即便在写笔记时感觉自己的观点不够精彩,也未必是坏事。

作者提到,他有一天在报纸上读到了驻冲绳美军基地相关问题的报道,深有所感,就将报道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直接写下了自己的想法:“不停往冲绳派驻军队,真是太不像话了。”

刚落笔,他就不由感到这个想法没有意义。会做这种评论的人比比皆是,真正有意义的应该是会去思考:“该如何解决了?”

他便写下了:“这么多人都觉得不公平,为什么政府会熟视无睹?如果要讲公平承担义务,在我们自己居住的街上驻军,我们能接受吗?”“历史上,远东的军事制衡是怎样保持至今的?”

就这样,写着写着,他就引发了新的思考,并深入研究,为他之后的文章提供了素材。

所以,不是有思才写,而是为写而思。这样看来,我们一点都不愁没有素材来源,只能怪我们平日里思考太少。

其次,对于咀嚼,奥野宣之提出了一个观点:无目的地重读。

怎么做到无目的重读呢?其实开始的时候是很难的。但是我们可以在自己闲暇和无聊的时候,拿起往日的笔记本,没有目的的翻阅,最好是从前往后翻,距离我们关心的事物越远越好,你会有意外发现。

此时信息已经进入了大脑的潜意识里,然后再联想到我们的工作中,很有可能就会从中发现一些我们曾想都没有想到的视角。

通过笔记,我们接触自己过去的思想,会动摇自己当下的世界观,重读笔记与过去的自己对话,长久以来的问题意识就会浮出水面,可以进一步加深思考。

另外,我们要主动地对同一主题的内容进行对比阅读分析。这样就可以从中发现新的线索和视角,让创意的组合具有更多可能性,也会让我们的思维广度在读扩张。

最后,对于所有信息整理了一轮,如何对现有的信息组合,形成创意?作者奥野宣之提出了三种方法:卡片重组、移植信息、复印拼贴。

△卡片重组

重读笔记的过程中,将同一主题的信息整理出来,80字左右,一张卡片对应一条信息,背面留空白,然后像扑克牌一样在餐桌等较大的空间里铺开,你会重新阅读引入眼帘的内容,你会发现以前没有注意过的出人意料的组合。

△移植信息

使用大号纸张,将记录在笔记本上的资料情报移植到纸张上,赋予其新的内涵。适用于一万字以内的文章创作以及就某一主题进行的数月思考的整理。

其实这个方式可以与思维导图一起运用,整理笔记本信息的同时将脑海中的信息一同梳理一遍,将内容分条缕析地写下来,再回来重新读一遍,会发现有些信息是重点,你会一再划上记号,这就有可能是你可以使用的素材和创意点。

△复印拼贴

与移植法相同,如果觉得手写信息麻烦,可以考虑用复印的方式,将信息复印出来,然后贴到空白的大号纸上面,将各个内容都整理下来,很快,你就有厚厚一沓复印的原创素材内容了。

无论是对于在漫长人生中读的书,还是经历的事情,甚至灵光一现的瞬间,我们的记忆都是非常有限的。如何将生活中这些细微的想法和灵感记录下来,成为我们源源不断的素材和创意,有这样一个笔记本在身边,有技巧地记录和思考,就能有扎实的收获。

读书笔记帮我们改变读书方法,信息整理帮我们改变思维方式,随时带一个笔记本在身边,将重要的信息记录在案,有一天,你会发现,灵感女神就在身边。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