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hoggereli

来澳一年,想通了一件事

hoggereli  · 简书  ·  · 2018-03-13 21:47

文/绵羊 Hoggerel


Kununurra好久不来的雨近日又来光临了。

镇上的人都在说,Kununurra的雨季提前结束了,但是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似乎给了每个人一耳光。

而墨尔本也回春了。最近各大网站都充斥着毒蛇进城的新闻。

也是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拖着行李下了飞机,慌慌忙忙的定了South Yarra的一家青旅,从机场skybus一路转到火车上。


一年前在墨尔本拍下的第一张照片

一年了。好像并没有什么变化。

我的人生并没有从一个阶段跨入另一个阶段,我也并未爆发性成长,唯一可见的变化也不过是头发长长了些。

近期照片


近期照片

傍晚时分,我躺在床上,像往常一般,看着被路灯照得通亮的白色房间,盯着头顶上的天花板,听着窗外快要叫破嗓子的蛙鸣,忽然想明白了一件事,一件关于“旅行的意义”的事。

这一年里,令我最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总是那两个:值不值得,浪不浪费。

但偶尔又会嘲笑自己世故。

或许读一本书是值得的,看一场电影也算不上浪费。

那些看似无所事事的时光背后,却是五彩斑斓的生活片段。

小镇夕阳随手拍


小镇夕阳随手拍

从前总认为,旅行的意义是“体验”。去一些我没有涉猎过的地方,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了解他们是如何生活的,跟我有什么不一样。

说起来,还是觉得意义重在“见识”。

但是那天晚上,我突然觉得,去过这么多地方,其实我的见识也并未增长多少。又或者说,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无知大概是无法估量的,就算你去过了全世界,你也不敢说你的见识很长。

在打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越发坚定一个观点,那就是:旅行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增长见识,而在于它对于自己心境的影响。

以前不论做什么事,总是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一板一眼。

以前也会说要包容,但总是嘴上说说。

而现在,我似乎开始有意无意地接纳很多东西,开始真正相信世界上有许多可能性。

想起朋友跟我说,你见过西澳的海滩之后,就会发现其他地方的海滩都是垃圾。

我想她是体验过西澳的海滩的,而那些海滩一定是极美的。

但是我无法说出这句话。

因为我知道世界上还有太多的海滩,我并没有去过,而我去过的那些海滩中,让我觉得美的也不在少数。

或许是年纪渐长,我很难再说出“最美”“最好”这样的形容词,因为知道自己的见识还太过贫乏,因为知道自己要走的地方还有很多。

而我们所认为的那些美景,它们之所以美,并不全是因为本身空洞的美,而一定也是结合了你本人看美景的心境。

即使是同一个场景,同一片海滩,你在两个不同时间段去观赏,心境不同,也会导致海在你心中所打分数的不同。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去过的部分海滩或许都不如西澳海滩惊艳,但我还是认为它们美。因为在我看到它们的那一刻,我的心情是美的。)

旅途中,我曾遇到过克扣房租的二房东,遇到过私底下叫我们“强国人”“426(死阿陆)”的台湾香港人,遇到过到处批判别人不应该对阿宝(澳洲原著民)有种族歧视却从未见他结交过任何阿宝朋友的伪君子,遇到过没有同理心需要你在生活上悉心照顾的澳洲中年巨婴,当然,也遇到过把你对她的帮助当做理所当然的大陆同胞。

我写下这些人,并不是为了平息我的愤怒,抱怨我的旅途中遇到了多少奇葩。相反地,我没有任何情绪的写下这些东西,是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千奇百怪的人出现在你的生命中,不是每一个人都是你喜欢的,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跟你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但是就因为这样,我们遇见的这些人,就是不值得的吗?

我想不是的。

我通过他们了解到,这个世界上的见识或许是增长不完的,但是通过遇到的这些人,好的坏的,我可以选择成为其中的一部分人,但我也没必要因此唾弃另一部分人。

接受总是比批判来得要难。

我想,这或许才是这一年里,让我觉得最像“旅行的意义”的事情。



更多文章:

来澳341天,送走了第5位朋友

记 | 一月的炎夏

随感 | 我眼中的澳洲人(一)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