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西陆华胥

《富兰克林自传》:唯有自我成就者,才能被时代成就

西陆华胥  · 简书  ·  · 2021-02-21 14:09
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年1月17日-1790年4月17日)

这周看完了《富兰克林自传》,被富兰克林开挂一般的人生惊呆了,忍不住分享给你。

《富兰克林自传》,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写给儿子威廉.富兰克林的家书。

在书中,这位饱经风霜成就非凡的老人,以拉家常的方式,娓娓道来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行文通俗易懂,不时迸发睿智和哲理的火花,加上朴素真诚的文风,让人读起来如沐春风。

这本自传,包含了富兰克林精彩的奋斗故事、成功的真知灼见,以及诸多关于道德、人性的深刻洞察,被公认为改变无数人命运的精神读本。

确实如此,太多太多的人,通过这部自传领略了富兰克林如何一步步从印刷工成长为政治家、科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透过其神奇的人生经历,人们得以明白为什么“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美国梦,他的精神定义了什么是美国人”。

相对于后人的赞扬,自己看自己,又是另外一番景象。

在自传中,老年富兰克林特别诚恳真实地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对于过往的青年和中年经历,全都实事求是,没有去美化润色,没有去避实就虚。

他真诚坦荡地讲述,对于瑕疵污点也毫不遮掩,比如提及了年轻时候勾引朋友未婚妻未遂,如何耐不住寂寞各种鬼混。

这种真诚表述,更见人格魅力。

伟人的经历,从小就是丰富多彩。伟人的成长,从来不是一帆风顺。

作为家里17个孩子中排行15的男孩,富兰克林是怎么实现自我成长,一步一步超越了原生家庭,在多个领域创造突出成就,成为奠定了美国人精神基石的伟人呢?有着怎样的底层逻辑呢?

整体来看,我觉得,富兰克林是一个自我成就者。

在那样风云激荡的时代中,唯有像他这样的自我成就者,才会得到时代的眷顾,才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为时代大势的发展推波助澜,甚至于引领前进的方向。

作为自我成就者,富兰克林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质,尤其值得我们学习。


实干巧干的勤奋

一勤天下无难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要想能工作生活天天向上,甚至于开创一番事业,勤奋是必须的。

勤奋是富兰克林一生的底色。

正是对他父母勤俭持家的耳濡目染,少年富兰克林得到了勤奋的家传。他10岁辍学回家,成为父亲的助手,从事肥皂、蜡烛制造业,12岁时就在哥哥詹姆斯的印刷所当学徒。

这些经历都为他后续人生经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富兰克林受雇于别人家的印刷所,再到自己创办印刷所,一直都是特别的勤奋,比如晚上加班儿到很晚甚至凌晨,早上的时候依然能够很早的开工。(打工人是不是深有同感?)

除了实干,还要巧干。如果单纯一味实干,结果就会是落入蛮干的境地,也就是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富兰克林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实干的过程中,他还会认真思考、勤于动脑,想方设法把事情做好。

比如说,年轻时候,富兰克林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他是怎么办的呢?

他想出一个巧妙的方法,就是模仿报纸《旁观者》中一些优美的文章。具体怎么做的呢?

富兰克林从报纸中挑选出来文章,将每一句的要旨摘出来放在一边,在几天后,凭借自己对要旨的记忆,对原文重新表述,并且尽量做到同原文一致。

有时候,为了训练文思上的条理性,富兰克林会有意将摘录的要旨打乱,几星期后再尽力令其恢复到最好的顺序,然后整理出整个句子和整篇文章,再将其同原文进行比较。

也就是说,富兰克林尝试对优质文章进行拆解,通过条分缕析和文本对比,锻炼自己的逻辑思考和行文表述。

这个方法,实在是妙,即便在今天,也依然适用。

而且在做这些训练的时候,富兰克林都是在晚上下班以后,或者早上上班以前,又或者是在星期天。可见,时间管理也是很到位了。

得益于此,富兰克林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实干加巧干的勤奋,为富兰克林以后的开挂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孜孜不倦的求知

看完自传,深入地认识到,富兰克林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保持成长的人,也就是当今我们所说的“终身学习者”。

对于知识的学习,富兰克林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诉求,甚至是刚需。

富兰克林从小就喜欢读书,手头仅有的一点钱往往都用来买书,年轻时候自己省出伙食费去买书读书。

后来,他和朋友们成立俱乐部,每周讨论不同领域的各种问题,一起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倡议成立图书馆,大家分享知识的同时带动更多人学习。

同时,富兰克林对神学、哲学、经济、货币、消防、防务等方面的问题和事务都有研究。

能做到这些,需要持续的学习,强大的主动性,还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力。而这,富兰克林全都具备。

显而易见,他的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是为了凸显自己的智商优势来学习,也不是为了与人辩论一争高低来学习,而是为了去解决自己的一些认识问题,解决一些公益事业中的实际问题。

这样的学习是鲜活而生动的,其结果也就是富有成效的。

睿智包容的认知

今天来看,富兰克林的形象是一位极其睿智充满智慧的老人家,而事实上他也确实如此。

对于自身以及社会,富兰克林都有深刻的洞察。当然了,这种见解是基于不断的学习成长历练出来的。

但是,他并没有因为睿智而抱有一种优越感,更没有因为自己的睿智而与持有不同观念者针锋相对,更不会公开论战。

富兰克林在早年的时候就认识到:“好争辩并不是一件好事,它容易使人养成一种坏习惯,即把那种不切实际的争论带入日常生活当中,这样往往会令人很不愉快,最终不仅使交谈的气氛变得糟糕,让人们感到厌恶,甚至还有可能使朋友反目。”

对于自己提出的那些有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富兰克林也从来不采用过于肯定的表达,例如像“肯定的”,“毫无疑问的”及其他与之相似的言论;而是采用“我以为”,“我认为事情会如何如何”,“由于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我想事情是这样”或者“如果没有弄错的话,我想事情应该是这样”等方式来表达。

这样的深刻洞见和自知之明,时至今日,仍然让人钦佩。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富兰克林这份睿智中,还有一份包容,对于当时人们思想多样性的包容,可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

正是因为包容,富兰克林没有在学习中自我设限,能够学习多种语言,研究电学问题,取得诸多建树。

他的这份包容,不单是影响了自己的行为处事,锻炼出与人为善的高情商,其实也潜移默化地引导着整个社会形成开放包容的风气,有益于人们认知边界的拓展。

经年累月的自律

自律是当下一个很火的话题。

我们之中很多人都想自律,无论是学生族还是上班族,对于自律都是心心念念的。成效怎样?不得而知。

早在二百多年前,富兰克林就已经成为一个特别牛的自律者。

他的自律来自深刻的自省,源于认识到自己在很多的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这些不足无益于生活工作,甚至会带来很多麻烦。

所以,富兰克林努力做到节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自律。

他通过广泛阅读,围绕道德名目,为自己拟定了13个方面的戒律,而且设定了具体的要求,意图通过奉行这些道德准则培养成良好习惯。

为此,他制作了一个表格工具,将13条戒律逐个列出,每个星期针对其中一项检视一周中自己每天的行为举止,做得不好会划黑点儿标注,做的好的话就会消除标记,13周完成1次循环,一年完成4次循环。

如此循环往复,坚持了很久的时间,富兰克林的表格小本子也越来越清清白白,他的这种自律慢慢地就成为了一种行动的自觉,融合进了日常的习惯之中。

结果就是,富兰克林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做派,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和学习效仿。

从其自我节制的故事中不难看出,自律是人们的普遍诉求。对于自律,重要的不是怎么想,而是怎么做。

——————————

这部自传,富兰克林在1771年动笔,1788年完成,前后历时17年之久。

特别遗憾的是,因为富兰克林的病逝,这本自传的写作戛然而止。自传中的内容其实只写到了他一半多点的人生,富兰克林人生后半段的高光时刻还没有来得及展现。

但即便如此,这本自传已经是相当的精彩,对于后人有很大的启发和教育意义。

看完自传,很受触动。富兰克林的传奇经历,尤其是他坚持成长自我成就,为我们的自身成长或者说取得世俗的成功指明了方向。

在今天的时代,我们见证着无与伦比的精彩,也在创造着超乎想象的可能。我们有理由也有可能,去让自己竭尽所能的成长,通过不断的自我成就,去一步一步打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以上,和你共勉。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