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钱塘澎湃

铁十字的野望(番外篇):轴心国有可能赢得战争吗?

钱塘澎湃  · 简书  ·  · 2017-08-15 00:20

笔者在“铁十字的野望”之下篇中,着重阐述了个人对于“巴巴罗萨行动”失败原因的观点:1.纳粹德国没有在战争开始之前就转入总动员;2.基辅分兵。那么,除此之外,纳粹德国还有没有犯别的严重错误呢?如果德国人避免了这些错误,苏德战争的进程将会怎样?面对苏联和德国此消彼长的态势,日本又会做出如何的战略选择?

纳粹军队在苏德战争初期占据着明显优势

【昙花一现的“绿色恶魔”】

从二战至今,空降部队在各大军事强国武装部队里都堪称精锐中的精锐、王牌中的王牌,几乎全是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例如,美军的101空中突击师、82空降师,苏/俄军近卫第76空降师,英军第一空降师•••等等。希特勒上台后,在斯图登特将军(Kurt Arthur Benno Student,1890-1978)的建议下,投入大量的资源用于建设德军的空降兵,并给予空降部队最精良的装备和最优秀的人员。这使得空降部队成为了德军的一把尖刀,而其中最著名的一支就是“空降猎兵”(Fallschirmjäger)。

空降猎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红军根据国内战争的经验当时最早注意到了空降部队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价值。在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提出的“大纵深进攻作战”思想中,空降部队将在机械化兵团对敌方实施大规模正面进攻时被空投到敌军的后方,完成对敌军重兵集团的彻底击溃。苏联在1935年到1936年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演习。由于当时的技术还不成熟,苏军伞兵必须搭乘由TB-3轰炸机“客串”的运输机抵达演习地域上空,由顶部出口离舱,爬到机翼上再跳伞。而当时的德国因一战的遗留问题与西方大国的关系极为恶劣,与同样各大列强孤立的苏联颇有同病相怜之感。因此,两国曾一度有过一段“蜜月期”,并在军事领域进行了诸多合作交流。

苏联早期空降兵

当时,苏联空降部队的演习给普鲁士总理兼内务部长、纳粹第二号人物——赫尔曼•戈林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一战期间的德军王牌飞行员,他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新型运输工具对于军队的机动速度来说意味着什么,因此,戈林于1935年下令成立由瓦尔勒•威克少校(Walther Wecke)指挥的一支特别警察单位,即后来的德国第一支地方警备队——“威克地方警备队”(Landespolizeigruppe Wecke z.b.V.)/ “戈林地方警备队”(Landespolizeigruppe General Göring)。但戈林并不满足于此,他希望这支队伍能够拥有媲美国防军正规陆军的战斗力。

纳粹德国空军司令、帝国元帅戈林

1935年春,已成为第三帝国空军总司令的戈林将地方警备队的名称更改“戈林将军团” (Regiment General Göring,RGG),并将其纳入了德国空军的编制之中。同年,戈林在阿尔登格拉博(Altengrabow)地区设立临时训练场,招募志愿者和培训,成立了带有教导总队(“种子部队”)性质的第1伞降步兵营(1st Parachute Rifle Battalion)。1936年1月29日,德国伞兵部队正式成立。

1940年春季,德军在入侵挪威的行动中首次实施了空降作战。随后,空降猎兵部队在入侵西欧各国的战斗中,特别是在夺取“艾本-艾马尔”要塞的行动中又一次表现出了其强劲的战斗力。此次行动毫无疑问地证明了空降兵在现代战争中的价值,也为次年德军实施“水星”行动积累了经验。

德国伞兵部队的灵魂人物——斯图登特上将

克里特岛空降战役(1941.5.20-1941.6.1)是二战期间德军规模最大的空降行动,也是迄今为止世界史上唯一一次主要靠空降作为战役/战术集团机动手段的军事行动。此战还有个大名鼎鼎的别称——“水星”行动。希特勒对于空降部队寄予了厚望,他任命第四航空队司令官亚历山大•勒尔将军(Alexander Löhr,1885-1947)为进攻克里特岛的总司令,以空袭协同运输机+降落伞空降/滑翔机机降为主要进攻方式。其中,冯•里希特霍芬将军(Baron Wolfram Von Richthofen,1885-1945)指挥的第八航空军装备有约750架中型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并配属有两个侦察机联队,负责空中支援。斯图登特将军率领的德军空降部队和山地猎兵部队被统一整编为第十一航空军,其作战部队包括加强后的第7空降师(1个滑翔突击团、3个伞兵团)、第5山地师和第6山地师的1个团,以及若干个空降的防空营、工兵营以及卫生营,总兵力大约为25,000人。运输工具则包括600架左右的运输机和100架左右的滑翔机。此外,第6山地师的一个补充营和第7空降师的部分辎重有德国海军负责运输。

与空降猎兵齐名的德军精英部队——山地猎兵
生长在阿尔卑斯山脉雪线以上的雪绒花是山地猎兵的象征

相比于兵强马壮的德军,以英军为主的盟军在克里特的守备力量就显得单薄的多了——岛上仅有英联邦军队2700余人和希腊军队1400余人,以及仅仅是“有胜于无”的八辆中型坦克、16辆轻型坦克以及十余门弹药不足的火炮,力量差距十分悬殊。盟军的指挥员是新西兰的伯纳德•弗莱伯格少将(Bernard C. Freyberg,1889-1963)。

弗莱伯格少将

然而,盟军官兵面对强大的德国法西斯军队,针对其屡屡获胜产生的骄傲情绪,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备战工作。加上斯图登特犯了分散兵力、四处出击的严重错误,使得德军在战役的第一阶段遭遇了惨重损失——训练有素的伞兵/山地兵不是摔死在机降失败的滑翔机里,就是因运输机被盟军炮火击中而葬身火海,更多的则是被埋伏好的盟军士兵们用老式步枪击毙在半空。这使得德军的士气明显受挫。另外,德军并未料到英国皇家海军早已有所准备,使得大批运载山地部队的小型高速摩托艇和运送辎重的补给船在5月21日夜间被英军击沉,迫使其放弃了由海路进犯克里特岛的企图。另外,德军于此战中明显地暴露出了运输机调度混乱、且后备机队不足的问题,使得空降部队无法遂行大规模的伞降/机降行动,战局最后打成了“添油战术”,逐次添加的兵力均被盟军消灭。

德军在“水星行动”中使用的Ju-87D俯冲轰炸机
战斗中的德军伞兵

虽然德军凭借着其强大的实力最终取得了克里特岛争夺战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伤亡——德军承认有6400余人被击毙(远远超过其在整个巴尔干半岛上5600余人的伤亡),350余架飞机(约一半是运输机)被击毁。德军最精锐的第7空降师被彻底打残。此战被斯图登特将军称作“德国伞兵的坟墓”,而希特勒则转变了对空降兵价值的认知——他告诉斯图登特,伞兵的全盛时代已是明日黄花。侵苏战争开始后,由于德军的伤亡日益严重,希特勒因此撤销了空降猎兵部队遂行伞降/机降作战的只能,将其大规模作为普通步兵投入东线的战斗。德国伞兵由于其强悍的战斗力,多次在战场上扮演了“救火队”的角色。然而,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各大战场上的形势逐渐扭转,昔日逞凶一时的“绿色恶魔”终究成了过眼云烟。

二战后期的德国伞兵

真实的战史上,德军在1941年后实行过一些小规模的空降行动,如1942年的德米扬斯克口袋战役、1943年营救墨索里尼、1944年的突出部战役中,德国伞兵都有不俗表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美军、英军从克里特岛之战中得出了与希特勒截然相反的结论——空降部队具有极高的价值!因而,便有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后期波澜壮阔的诺曼底大空降和让人为之扼腕叹息的“市场-花园行动”,也有了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百看不厌的经典影视作品——《最长的一天》、《遥远的桥》、《拯救大兵瑞恩》、《兄弟连》•••值得庆幸的是,希特勒的言行使得德军的战力大大下滑,否则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必然会更加的艰苦卓绝。

HBO迷你剧《兄弟连》,讲述了101师506团3营E连从组建到战争结束的故事

【苏德战争的另一种设想】

说了那么多希特勒在战争爆发前和战争初期犯得一系列严重错误,那么我们不妨做一个设想,如果希特勒不犯这些错误,战局会如何呢?这便是所谓的“架空历史”范畴,此领域历来是文学家和编剧们的最爱。但是请注意,“架空”不是胡编乱造,是要根据既定事实做合理的推算和演绎。这一问题,我姑且说之、您姑且听之,如有不喜之处还请轻拍,本人万分感谢!

在苏联上空作战的德国空军轰炸机

前文已说,总动员会使得德军的多出相当于齐装满员的45.5个师(且机械化程度更高、装备更精良)的侵苏兵力。假如把这些生力军里的30个师加强给中央集团军群(莫斯科方向的战事最重要),10个加强给南方集团军群,5.5个加强给北方集团军群(北线有战力强劲的芬兰军队协同德军作战),并且按照勃劳希切元帅和古德里安大将的设想,自始至终一直将莫斯科作为主要进攻目标的话,斯摩棱斯克会战的进程便会比真实的历史上顺利得多。而尚处在生力军状态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的战力必将更加强大,提前一到两个月开始的布良斯克-维亚济马会战给苏军带来的损失必将会更加惨重。因此,莫斯科在冬季到来之前被攻陷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有可能在10月初就被攻陷,预备队方面军和莫斯科卫戍军区所属部队大部被歼,科涅夫、罗科索夫斯基等将领非死即俘)。这是对苏军战斗力和士气,以及苏联人民的民族感情的一次沉重打击。当然,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党政军首脑机关早已经作好了迁都古比雪夫的准备。由于莫斯科及其周边城市群已悉数被攻陷,将残存的预备队方面军和莫斯科卫戍军区余部在冬季到来之前撤往乌拉尔地区重新整编便成了当务之急。因为,此种情况下苏军已无力进行反攻,而德军的御寒能力会因为得到了城市的支持而极大提高。

苏军高效的动员机制建立在守住重工/军工城市的基础之上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德军可以高枕无忧了。苏联拥有超一流的谍报渗透和特种作战能力,苏联首脑机关在撤离莫斯科以前,必然会留下完备的抵抗组织网络,甚至有在暗处建立情报网络和交通网络齐全的“地下政府”的可能性。这一问题就属于“秘密战”、“间谍战”、“特种战”的范畴了,因篇幅所限于此处不做展开。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神出鬼没的苏军游击兵团和特种部队有足够的实力破坏德占区的基础设施和工厂设备。而德军杀人如麻、无恶不作的暴行必然会引起被占领地区人民的强烈反抗。

苏联的秘密战实力异常强大

攻陷莫斯科后,德军便可腾出手来应对别的方向的战事——唯一能够与德军将帅过招的朱可夫此时已前往乌拉尔地区,因此列宁格勒城内没有能战之将。因而,“革命圣城”不可能像真实战史上一样坚持900天。同理,西南方面军的状况也非常危险。因而,德军有能力在1941年12月以前将列宁格勒和基辅全部攻陷。列宁格勒沦陷后,苏联最重要的不冻港——摩尔曼斯克(红旗北方舰队所在地)也必然不会坚守很长时间。英、美盟国通过《租借法案》援助苏联的通道之一被切断。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朱可夫能够成为“胜利的象征”绝非偶然

至于战争的后续如何,那就完全取决于1942年德军能否顺利攻占斯大林格勒和巴库。在提前实行总动员,并已经攻占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基辅的前提下,德军的实力将比真实的战史上至少增强两到三成。而苏联的军事工业向西迁移的完成情况则会比真实情况削弱(不过,鉴于苏联独特的政体在非常时期的非常效能,我们不能把苏联的实力估算的过于弱小)。但是,从1942年下半年开始,苏军的作战方式已经开始变得灵活,其将领与德军同行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这一问题因变量太多且过于复杂,此处恕不展开,以供有兴趣的读者讨论。

1942年后,苏军已经逐渐适应高强度的机械化战争

【如果莫斯科被德军攻陷,日本的“北进”战略有成功的可能吗?】

如果当年日本不南进而北进,在1941年末至1942年初与德军交相呼应进攻苏联,战局会如何发展?

战争是实力的较量。“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后勤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现代战争更是如此。二战期间,日军的后勤能力在各大列强之中居于末位,不然日军在中国也不会大搞臭名昭著的“三光”政策并美其名曰“以战养战”了。而现代战争需要靠石油来支撑。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的石油资源并未得到开发,这就意味着日军“北进”战略首先就面临着油料不足的危险。而苏联当时的原油产地主要是巴库和西西伯利亚。并且,苏联在战前已经在乌拉尔山脉一带建立了大量工业基地。这些汽车厂、拖拉机厂、联合收割机制造厂在战时能够随时转型,生产飞机、坦克和火炮。俄国在历史上便是陆军强国,特别是到了苏联时期,T-34、KV-1/2等型号的中/重型坦克,122/130/152等各种口径的加农/榴弹炮、“喀秋莎”多管火箭炮等虽然在性能上略逊色于德军同类装备,但相比于日本陆军只能在中国战场和东南亚地区逞凶的破铜烂铁可谓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这些钢铁怪兽足够把热衷于白刃肉搏的日军打得血肉横飞。另外,苏联空军虽然不如日本海军航空兵,但却远胜于日本陆军航空兵,且在远东地区拥有数量优势。因此,我们可以设想,就算日军得以成功全歼苏联远东海军,并且在西伯利亚地区推进数千公里,但并没有推进到油田的本事。最后的燃油储备消耗完了以后,日军就将以轻步兵对抗苏军的重装机械化部队,并最终被苏军的钢铁洪流碾为齑粉。

苏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明显胜过日军

实际上,日本最后选择“南进”的目的就是为了夺取东南亚的石油,联合舰队实际上是以最后的燃油长途奔袭珍珠港,进而维持其战争进程。日本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海军假日”期间,日本一跃成为了世界上仅此于美、英的第三大海军强国。在真实历史上,由六艘航空母舰组成的第一航空战队在珍珠港一战成名,七万吨级的三艘“大和”级巨型战列舰更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奇迹。当然,大舰巨炮也好,航空战队也罢,只有在汪洋大海之上才能发挥作用,这些庞然大物总不能叫相扑手扛到西伯利亚的冻土带上去吧?因而,就算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基辅尽数被德军攻陷,日本也无法实施其“北进”战略。也就是说,日本不仅无法趁苏联丢失莫斯科时趁火打劫,反而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在太平洋上和英、美硬碰硬。这也就意味着,日本最终的结局除了战败别无他路。

日本联合舰队

【总结】

本文的标题是“轴心国有可能赢得战争吗”,相信看到这里,各位一定能得出“日本无论如何也不能赢得战争”的结论。至于德国,由于变量太多,且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我们在此仍然不能立刻判断出德国有无赢得二战的可能。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如果纳粹德国避免了上述错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必将更加艰苦卓绝。

笔者在“铁十字的野望”上中下三篇之中都谈到一个问题——德意志自完成统一以后,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宪政”制度有着十分明显的缺陷。从国家的最高权力上看,以宰相为首的内阁仅仅皇帝意志的执行机关;从历法机构与行政机构的关系上看,德意志帝国并不存在足够强大的、能够对强大的政府形成牵制的代议制机关;从社会结构来看,代表容克贵族利益的封建王朝仍然垄断着这个在经济上已经走向近代化的国家的统治权。因而,这一独特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其实质仍然是皇帝权力不受限制的君主专制制度,并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德意志在近代的两次覆灭,其根源就在于这种不完善的宪政制度。这种制度的弊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表现为——由于皇帝的无能,原本隶属于皇帝的、以总参谋部为核心的军事官僚机构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进而出现了军队凌驾于政府之上的局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表现则于一战时期完全相反——决定德军在战场上的前进与退却的不是总参谋部的职业军官们对战局进行的判读,也不是前线将帅根据瞬息万变的战场局势发布的命令,而仅仅是大独裁者一拍脑袋就做出的昏招!由此可见,专制制度对一个国家的危害远远不是军事力量的增长所能弥补的。

马克思:“德意志帝国是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

在近代德意志特殊的环境下,“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意志往往在这种畸形的政治制度下,在不正常的国家文化土壤中转化为国家意志。“当这个新兴的大国遵循欧洲大国均势原则的时候,它在和平的环境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成为欧洲第一经济强国;但是,当它试图为自己争取阳光下的地盘而发动战车后,则一败涂地。(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永远强大的国家,也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所有试图依靠战争来实现所谓“崛起”的目标的国家无一例外最后以失败告终,值得庆幸的是,今天的德意志已经彻底铲除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残渣余孽,她不再用战争来拷打世界,而是又一次地向历史上一样用思想来考问世界。风云动荡的德意志近代史留给我们的,除了一段段扣人心弦的故事以外,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所有以不切实际的妄想为出发点的“崛起”之路,其结局总是和其愿望相反。

法国总统戴高乐与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的历史性握手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