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啥推荐读物
专栏名称: 锦为
失了火,走了水。焚烧,更肆野火漫遍。水浇,远看金山漫饶。拿起,终生欢喜渐老。丢掉,哪觉纵缕青桃。亦悲亦欢,不觉黎明破晓,便纵然间,云翻雨蹈。
今天看啥  ›  专栏  ›  锦为

艺术趋于谄媚,市场等待迎合

锦为  · 简书  ·  · 2018-09-26 20:51
以下观点皆个人想法

        基于自由意志,所思所感的一点东西,不求大家都认同,但求有所染指了解。如下所述皆个人想法,且非以偏概全言论,只针对个别现象。

        我们首先来说,什么是艺术?怎样的东西可以称之为艺术?好,百度百科的词条如下:

        艺术的定义:哲学与科学的抽象实体。指凭借技巧、意愿、想像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与意识的人类用以表达既有感知的且将个人或群体体验沉淀与展现的过程。

        而艺术的分类主要是: 文学、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戏剧、建筑、电影等。

        嗯,进入正题。我为什么说艺术是趋近于谄媚呢?谄媚是什么意思,是自低身价去逢迎,是隐藏劣势,而后把自己的优势全都不假思索,一股脑丢给人看,以获得利益及自以为提升自身价值的行为过程。

        回答上面的问题,就拿艺术门类中比较火爆的影视剧来说。近几年我们的电视屏幕及电影的大银幕上总出些神剧,什么题材呢?

        抗日剧、谍战剧、翻版地道战、翻版亮剑等等,服装精美,道具齐备,名导监制,制作精良。我本来是抱着一颗噗通通的心去看,准备接受一场爱国主义教育的。

        可没看几集,就有 “我的爷爷四岁时就被日本鬼子杀害了”  “其实让子弹拐弯是有可能的,只要你在扳动扳机的一刹那猛抖手即可”  “找一个一枪能打八百里的神枪手” 等荒唐可笑,甚至堪称无脑的台词出现。

        我就关了电视不再看,可那些天几乎每天都是抗日神剧,看有的剧里全村老小都参加打鬼子。孩子在远远的山头埋伏,待鬼子来了,纷纷发射弹弓,干翻了鬼子一个小队。老太太在自家门口的台阶撒黄豆,鬼子一来个个滑得仰面栽倒,再让埋伏的八路军围剿而亡。

        不是我一个人觉得滑稽可笑,大多的网友也纷纷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发文吐槽,更有人来简书撰写文章对这种剧及出现的动机来进行披露、讽刺。

        但他们的笔并没有让剧组的导演停下来思考和调整方向,而是这种剧越来越多,剧情越来越奇怪,人物的台词也越来越无脑。

        这大大影响了这种类型剧的收视率,但好像除了观众没人在意。他们就拼命拍,拍完推到无论哪个卫视就拼命播。

        他们就好像在完成什么任务一样,导演不会在意什么自己的艺术道路或做剧本的初心,编剧也不会在意自己所写的剧本人物和人物的对话、呼吸,制片人和出品人也就只知道集数够了,可以出品发行了。

        谁会在意观众怎么想?怎么看?如果你稍露不满那就是缺少爱国主义教育,如果你骂那就是“汉奸”“走狗”。

        拍剧的人,搞“艺术”的人谄媚于跟风热潮及发行的容易性,大搞这些粉饰太平的无脑影视剧,完成可能存在的任务,无视言论,无视收视率,只拿到“做艺术”后的金钱和荣誉便可。

        还有一个是影视圈的丑恶现象,应该大家都有所耳闻。某女演员为了在某个剧本中扮演个角色或多两句词,不努力练习、提高演技,而是陪该剧导演或制片人睡觉去。

        她们天生以为凭借自己漂亮的脸蛋儿和火辣的身材,有些东西只要稍微付出一点儿代价就可以轻易得到。共进良宵后就可以既不用人后遭罪,又能人前显贵了,名利双收,一切尽在掌握中。

        说起来,她们在学校也是一样表演、练习、上舞台,虽可能有点小偷懒。但平日里所受的苦,所遭的罪是看在眼里的,学的本事是长在身上的。

        学成之日,她完全可以自豪的说以后无论挣多少钱也是完全当之无愧的,自己在艺术之舟上永远乘风破浪。可后来是什么会让一个搞艺术的,明事理、讲道德的演员如此谄媚、卑躬屈膝得给那些导演去暖床,去陪睡呢?

        后来我想了很多,写小说的为了让观众看的满意不断修改,一点点剥离自己的思想及表达,把它写成了观众们集体愿景书。

        街头卖唱的,富家少爷路过举着钱让他唱个荤歌他就唱,让他在歌里学几声狗叫他就学,最后临走把钱由中间撕了一半扔到他脸上。

        没几个人上座的小剧场,台上四小天鹅垫着脚跳着芭蕾,台下观众起哄让她们脱,姑娘们脸通红,眼眶噙满泪水。但看见幕布后面排戏老师怨毒的眼神,只能满足观众要求,使劲咬着牙,稍稍往上拉了拉裙子,观众一下子来了精神,这样下次来的人就会多一些。

        我在想,我们的艺术怎么会沦落到以谄媚于某个人或某些人才能在缝隙中艰难生长和养家糊口的悲凉境地呢?到底是怎么了?

        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没什么,他们是在不断的迎合市场。开始我确实没有听明白,迎合市场是什么意思?

        他说你看每年的苹果手机发布会了吗,一代又一代的更新,有的是内部的微小零件的调整,有的是外部形象结构的巨大变动。像 苹果5 到 苹果6 就是为了迎合市场和用户的偏好,所做的把屏幕尺寸变大来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尽管他的创始人和人们口中的乔教主压根不同意。

        我说那是商品的变动升级,所做的迎合市场及用户的商业行为。艺术怎么是呢!艺术是人们追求美、善及热切表达的高大上的存在,怎么可能沦为商品的价值衡量标准呢?

        他说,不。你看在深圳有一个地方叫大芬村,那里的村民几乎全都以画油画、卖油画为生。他们画的画多摹国外的艺术家,比如毕加索、梵高、莫奈等。

        他们画的很好,极为相似,而且不是机器印染,都是手绘,是他们一笔笔画出来的。然后大幅小幅摆在街上卖,不仅可以养家糊口,还传播给人美的享受,可谓功德无量。

        所以他们也可以说是搞艺术的,但免不了要迎合买画人的口味和想法。比如买画人跟他说让他把梵高的《向日葵》画成蓝色,只是因为女主人喜欢暗色系。让他把毕加索的抽象画,画的写实一点,只因为自己看不懂。

        但这一改完全就改变了艺术的构思和理解,也违背了一些内在要求和画者对于这门艺术的信仰和初心,那他会不会改?

        我说一定不会!怎么能践踏艺术的尊严!我的朋友摇了摇头说,他一定会改,因为如果不改人家扭头就走,到你的隔壁去买愿意改的人的画,而不愿意改的就一定饿肚子。

        当你已经存在不妥协、不迎合就会饿肚皮的时候,那你会知道你的理性、信仰和初心是不顶饿的,你就一定会改,即使你没错。

        其实不光画画的,唱歌的不迎合听众,非出点另类的,谁都不爱听的歌;跳舞的不迎合观众,非整点形式化的动作,不给观众一个爆发点;写作的不迎合读者,非故弄玄虚写点儿冷门另类,谁也看不懂的文章,这些早就该被时代所埋葬了。

        我并不赞同艺术发展趋于谄媚,但与迎合这个多元且复杂的文艺市场相结合来说,谄媚不失为一种态度,我更愿意称它为谦恭。

        只是它需要一段时间过渡,以完备我们的理论更新与实践可操性,还有就是让民众觉得艺术在崛起,人心的黑暗在一点点被照亮、被洗礼。

        而毕露于外的东西将驱散,真正的光明到来,最后有一句话送给你: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