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竹子河

我欲借山而居

竹子河  · 简书  ·  · 2018-12-12 17:55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收藏着一个自己定制的田园梦。一旦外因成熟,这个梦就呼之欲出。

        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从一家网上书店的推介信息中看到了一本名字极具诗意的书:《借山而居》。浏览了一下介绍,心中便涌起了一股急于阅读的念头。下订单购买后,展卷一读,一股久违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精神为之一振,这应该也算是缘分的一种吧!

        《借山而居》的作者冬子,是一名80后诗人、画家,他厌倦了红尘中的世俗生活方式,决心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于是便花4000元租下了终南山上的一处农家小院,租期20年,每年的租金相当于我们城市居民每月的物业管理费,开始了自己素简的田园生活。《借山而居》是他的一本随笔集,记录了他在终南山上的生活趣事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文字算不上优美,但却质朴耐读,更可贵的是,颇具哲理性和思想性。

        在书中,作者旗帜鲜明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若有隐之心,处处皆是终南山。他并不排斥现代工业革命带来的生活便宜,甚至反对走火入魔式的返璞归真。他主张“哪个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就接受哪个;哪个让你的生活变得焦虑了,就断哪个”。在作者看来,他的离群索居并非是逃避生活,相反的,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干活累了休息,休息空余喝茶,喝茶期间看书,看书乏了画画,画画完了写字,写字完了听歌,听歌听腻了做饭吃,然后边吃边看《霍比特人》”。随意、随缘、随心,这生活禅参的,让人拍案叫绝!

        喜欢这本书,除了因为羡慕作者悠游自在的耕读生活外,更多的,还在于其对世俗价值观的大胆否定与批判,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就像突然有一天你看见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史诗。于是我们开始在任何环境里都能找到诗来抚慰自己的尴尬”(《逃离的快感》);“这个夏天,万只蝉鸣,只有一只,以卡壳的悲剧,拒绝平庸”(诗歌《知了》);“抛开社会环境塑造的价值观,显然“爱”和“自由”才是人类骨子里最本能的幸福,这两个价值观贯穿人类文明史,恒久不变。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本身“一生”这道光就很短,只有爱和自由,能让这道光更亮,持续更长”(《催眠术》);“专注是爱,爱是责任,责任是自律,自律是为抑制恶的滋生,抑制丑恶的滋生可以让美好喷薄”(《自律让美好喷薄》);“先站在理想里面,再逐渐完善”(《信念和宿命》)。从这些跃动的文字里,我仿佛看见了一名率性坦荡、自得其乐的青年正在高山之巅晒着太阳沐着清风望着云彩惬意凝思……

        中国文学史上有部名著《世说新语》,里面记载了许多魏晋时期的名人轶事,大都是卓尔不群的人物,如果以当代人的视角去看,这些人似乎都有些“另类”,个别的甚至可以划入精神疾病患者的范畴。时代的不同、角度的不同、思想的不同,很难把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统一起来。就以坊间那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为例,富翁到一小岛度假,见一渔翁在海边晒太阳,就劝诫他要努力捕鱼,赚钱投资,直到有一天象自己那样有钱,就可以到海边晒晒太阳钓钓鱼,享受生活了。渔夫听后不解的问:我现在已经这样生活了,为什么还要绕个大圈子呢?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两人殊途同归,但富翁背负沉重的物欲枷锁蹒跚前行,况且人生无常,这一路势必走的辛苦,从境界上看,渔夫明显高出一筹。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个多元的世界,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和而不同,止于至善。黑格尔先生“存在即合理”的观点是有其思辨基础的。马革裹尸、浴血封侯是一种生活方式,围炉煮茗、超然物外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红尘看破无非是浮沉,人生看破不过是生死。大道至简,在开悟者眼中,人生本无玄妙。陶渊明先生笔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景象在现代城市中已成绝响,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背后,人际关系日益冷漠,生存压力与日俱增。在这种大环境下,冬子的特立独行更像天际的那一抹瑰丽云霞,让居住在水泥森林里的人们平添无限遐想。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但自由自在的过自己喜欢的生活应该是大家的共识。相较于后工业时代的喧嚣、浮躁和奢华,与作者一样,我更倾向于回归自然的宁静、平和与素简。真善美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基础,在不忘初心的前提下,我欲借山而居,也过一段“揪一块云彩嚼着吃”的日子。诚然,若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作为支撑,这样的生活必定清苦,但绝对很有味道!不是吗?

图片发自简书App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