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沙仑玫瑰花

使用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完成读书的升华

沙仑玫瑰花  · 简书  ·  · 2018-06-30 20:47
图片发自简书App

书看过了就忘,仿佛没读过一样,这是很多人的读书烦恼。怎么让读过的书物尽其用,使之融入自己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智慧,随时能被拿起来应用到生活中,是很多人希望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说,《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整本书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几个字给出作者的答案:记笔记。可能会有人觉得,就这么简单,这谁不会呢?

作者的秘诀在于:在笔记里,书本摘抄和自己的评论同时进行。摘抄一段,就留下自己当时的感想,哪怕一两个字也行。重要的就是自己站在“书本”的肩膀上得到的思想见识,而自己得出来的东西才有参考价值。作者把这种记笔记方法称之为“葱鲔火锅式”笔记法,葱鲔火锅是一种日式料理,就是葱段金枪鱼火锅,寓意主菜和配菜齐上。

作者是日本作家奥野宣之。他无论工作生活,都坚持笔记本记录。从他的其他著作中可看出,奥野宣之可以说是个笔记本作家,比如《“处方笺”读书法》,《A6全能笔记术》,《人生笔记》。在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奥野宣之从选书、购书到读书都讲了笔记贯穿在其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下面我们再进一步介绍葱鲔火锅式笔记法。我认为全书的核心内容在这一段:“摘抄和评论交替进行,是为了在摘抄以后,趁着印象还鲜明写下自己的感想。要是等摘抄完所有文章,再去从头开始按顺序写评论,一定会忘记之前看文章时的感想。自己的思考需要立即落实到纸上。”

思考马上落实到纸上,还带着连贯读书的思考脉络,留下的是新鲜活泼的思考。等过段时间,有了新的生活体验,眼光思想有所变化,再读书写笔记,可能不会想起当初读到此段时想了些什么,也可能因为读书的不连贯而没有思想的一脉相承性。再者,留下当时的思考,也便于与日后“更成熟”的自己相对照。自己与自己比较,在其中像磨刀一样琢磨自己的思想、文字。

留下当初自己即时的思考,也在为以后的创意提供源源不断的素材。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韦伯.杨在《创意的生成》一书中说“所谓创意,只是那原有的元素重新组合而已”,筑山节医生把这句话诠释得更加清楚:“儿时的体验,父母和老师的教导,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我提高时获取的信息,最近读过的书里写的东西,朋友说过的话,工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学到的知识,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再加上临时集中收集的信息,能组合出别人意想不到的独特创意”。

书上写的东西如果没有变成自己的生产力,就永远是别人的思考。在《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奥野宣之也用自己写评论为例,来讲解了这种创意从诞生到产出结果的过程。

奥野宣之认为摘抄可以是书中段落的精髓,不必整段一字不差地摘抄。这样也会带着输出来输入,也就是你需要总结书中精髓,所以你必然会带着问题来读书,或许会读个三五遍,这样一下来就把书的内容理解了。

如果轮不到自己来写,永远以为自己知道得挺多,其实自己知道的不过是一些零碎知识和表面现象。《小狗钱钱》里记载了一个事,一个自以为对投资很懂的男孩,听说有人没听过股票,他傲慢地说“连股票都不懂!”后来别人请他讲讲什么是股票,他结结巴巴说不清楚。因为一旦需要你讲清楚一个事情,你会发现原来你有那么多知识漏洞,何谈建立一个知识体系!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看完书后要写书评。写书评就是一个很好的输出的过程。知道自己看完书后要写书评,你会看书时问自己问题,比如:整本书的重点是什么,如果用一句话来说,是什么?你也会根据书评区分出主次,重点内容细细读,直至完全理解,次要内容快速略过。

而葱鲔火锅式笔记法,很适合写书评时用。因为合上一本书后,你往往会想不起来自己读书时的感动,与书中文字共鸣时自己想了些什么,这些都需要在读书时记录下来。在写书评时,就可以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把这些新鲜的想法组织起来。

读书笔记和书评都是输出。读书笔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输出。用书中的话说就是,读书笔记帮助我们把读书活动从生搬硬套升华为独创思维的飞跃。

奥野宣之认为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只记住1%,而是记住尽可能多的内容,读书笔记就能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在日本作家印南敦史的《快速阅读术》中却提到,我们读书不是为了复制100%,而是为了邂逅1%的精华内容。具体怎么选择,要看每个人的需求,在长期读书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读书门道。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中还讲了怎么选择笔记本、做笔记、用什么笔、其他所需工具等,这些如果觉得有必要可以参考,如果觉得没有多少信息量可以快速略过。如果刚开始阅读,可以参考书中介绍的方法,再慢慢在实践中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奥野宣之在书中也告诉我们,他认为书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把笔记本带到读书生活中,而这是他对读者最大的贡献。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