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康康2022

多读书就能成长?快醒醒

康康2022  · 简书  ·  · 2022-04-13 10:40

这是《这样读书就够了》的第三篇读书札记,记录本人阅读的心得、疑问、关联、运用、反思、评论, 粗体字 为书中原文。

职场人遇到的问题通常不在于硬盘里的文件不够多,而在于中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不够强。思路不升级,再努力也是初级学习者,往往还是”知识消化不良症“患者。

这段话是《这样读书就够了》一书中核心思想,说出一个浅显的道理:很多人的问题不是读书读得太少,而是不会用、不去用。就像如果消化系统功能出现问题,脾胃不好,再怎么补,再怎么饮食搭配,都是无效举措。

这是一个常识,却很少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总是愿意去追求新奇和复杂,看起来高大上的新知,而忽略常识。明明早睡早起就能让身体保持健康,头脑保持清醒,偏偏要制定一系列冥想、健身、调心的复合健康管理计划,动用一堆APP。

阅读是输入,将知识存进大脑。

借用作者的比方,阅读就是吃饭,这是让身体维持正常运行,保持健康活力的根本。吃什么?什么时间吃?吃多少合适?都很重要,每个人体质不一样,对健康的要求不一样,也该吃得不一样。

同理,阅读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阅读目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方法。很多人觉得读书无用的原因是读错了书。阅读是源头,在源头如果已经出现了问题,那么后面就是一错再错,步步错。

饭菜吃进去了,如果不消化处理,化为身体和营养,只是”酒肉穿肠过”的话,这是浪费食材,浪费时间,浪费生命。

困此,读书最重要不是读什么书,读多少,做什么类型的笔记,而是认清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消化处理知识的能力,这样才能保证好的阅读效果。

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才能称得上是好的学习?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一本,作者给到了一个简单的办法——RIA,阅读理解原文(R),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I),将知识内化(A1),并运用到工作、生活、学习中去。


“RIA”拆书读书又称为“标签法”

这个方法是作者独创的吗?是,也不是。

说它是,是因为在此之前,我们都知道“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这么概念,只有赵周老师创新了这么一个简单可行又好用的工具,让我们把运用所学拆解,并把每一步要达到什么效果,完成什么目标,用什么样的方式,讲得清清楚楚,让我们觉得运用知识也不是那么难,是一件让人愉悦又有成就感的事情。(《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作者从史蒂芬柯维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受到启发,把柯维在其书中所用的思维方式提取出来,运用在“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这件事上,创新了RIA这一套方法论)

说它不是,因为无论是要学以致用的理念也好,还是三个标签中标签内容也好,都是什么重大发明。很巧的是,我在上个月研讨《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经典时,见到相同的观点。

I: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126页是这样讲的:检验你是否理解作者的主旨,最好的办法是用你自己怕话复核一遍刚才学到的内容,如果你发现自己只是在重复作者的思路和言语,那么你只是在记忆 书本的内容,没有让书本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A1:描述自己的相关经验

见《如何阅读一本书》第47页:读任何一本述说性作品,主动阅读的读者必须能提出四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本书给了你什么启发?和你有什么关系?

A2:我的应用(目标与行动)

见《如何阅读一本书》第338页:一本书写完了,作者的任务就完成了,而读者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如果你接受了作者的建议,就应该按照作者的建议去做。

我非常认可和接受《这样读书就够了》一本中作者的建议:要把知识用起来,上面我已经运用了自己的话复述了作者的观点,并把它和另外一本阅读指导书做了对比,接下来就该关联自身经验和应用行动了。

目前我在学习写作,边读边写的那种 ,因为我一直以为自己的知识储备比写作技能更匮乏。

学习了这本书以后,打开了我的思路,书不一定读得越多越好,学到的东西如果不用起来,一方面很快就会忘记,另外一方面不在实践中去检验,对知识的领悟也只有十之一二,更谈下上创造和创新。

我打算继续写阅读笔记,在每一篇读书笔记中都要关联自己的经验,关联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结合生活工作中案例思考,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构建自己知识体系。

《这样读书就够了》系列读书笔记:

1. 伪学习之我见

2. 细节就是力量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