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山密斯荣
心中有束光 眼中有片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今天看啥  ›  专栏  ›  南山密斯荣

美学教育的缺失,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黑洞

南山密斯荣  · 简书  ·  · 2019-02-22 12:06

即使在物质条件相对丰富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正在上学的孩子们书包里的美术书或音乐书仍然只是一本教材。仔细翻看里面的内容,与过去没什么两样。有的图片或乐曲居然与我们小时候所教相同。与其他学科相比,这两科好像一直是无足轻重的存在着。可是我想表达的是,美学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在相对公平的环境下,每个孩子才能够有机会接触并了解这些,难道不该从小进行渗透和培养?

席勒讲,美学是跟心灵做游戏,它带来一种自由感,就是解脱束缚的。我深以为然。美学教育不仅是艺术方面的教育,更要透过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丰富并美化人们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音乐之声》等,透过音乐的表现形式,帮助孩子成长,为孩子们完成了美学教育和品德的塑造。

美学教育不分阶层,高度可以平实,可以厚重。在发达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或画展里,常有老师带着很多年龄不一的孩子来观摩、学习、欣赏。这一次次的播种和灌溉,为每个孩子的未来注入了新的生命色彩。与深圳相邻的香港也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而我们现在的学校则几乎少见。音乐或美术的不重要还体现在常常为主课让步的现象,比如考前经常会遇调课或停课。在孩子们的意识里,这些课是不重要的,自然没必要认真对待。这样的理解是不是很熟悉,与20年前正在受教育的我们感受如此相同。而现在这些艺术类的基础教育越来越多地转向课外。就这样,很多的孩子因此失去了接触和产生兴趣的机会。

如果说教育能够让人产生遐想,那么美学教育更能让人赏人悦目,受用终身。回看过去30年的影像记录或图片,不难发现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穿着中,黑白灰蓝的中色系成了主流,人们的面部表情上鲜有轻松愉悦的。如今,物质的丰富,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干净雅致,精神面貌自信富有朝气。社会的文明程度代表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层面已然不同。我们欣赏那些穿着适宜讲究的人,不仅赏心悦目,那是一种文明和进步。当然,在我们身边即使受过高等教育,不懂穿着打扮,困于日常穿衣搭配的人还是不在少数。这种基本技能的不足,当然就无法轻松应对各种社交礼仪场合。

美学教育的目的更在于让人们懂得美,丰富人生,同时拥有审美和鉴赏能力。无论是发现自然之美或是欣赏文明之美,都会使人的生命或生活更有意义。我想,如若不缺失那些基础的美学教育,是不是会多一些有趣的灵魂?

一篇旧文,回看,仍然客观现实。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