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福尔摩琪

《在人间》:出淤泥而不染

福尔摩琪  · 简书  ·  · 2019-02-14 15:19

       

《在人间》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第一部《童年》我已经看完了并且写完读后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的读后感。看完这本书我就在想用怎样的一句话来总结这本书和主人公呢,突然脑袋出现一句话“出淤泥而不染”,为什么是这句话呢?因为我知道把一个人放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中很难不会改变,更何况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然而这本书的主人公能做到,那么到底是什么使他不改变,保持初心呢?

  《在人间》讲的是主人公阿廖沙十一岁时父母死了,外公外婆没有能力养他,所以他不得不到社会上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历经坎坷,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对待,饱尝了世间的痛苦。感觉很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主人公保尔。保尔也是一个人在外面打工,受了许多苦。

    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由于白天阿廖沙必须工作,所以阿廖沙只能黑夜读书,有时候只能偷主人家的蜡烛躲在主人看不到的地方看书,如果被发现读书还要被打,因为主人不允许他读书,认为读书是一件害人的事情,所以他不得不小心翼翼的读书,有时候读书就是一个小时,但也只有读书才能让他的内心得到很大的温暖。

    除了读书,也有很多人出现在阿廖沙生命中,带给他许多正确的价值观,其实我最欣赏他的是,当所有人都跟他说女人就是不好的,并且粗鲁的对待女性时,他的想法是

我看过许多书,我认为女人是生活中最美好、最重要的。使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的是外婆和她讲的关于圣母及大智大慧的瓦西里萨的故事,是不幸的洗衣女工纳塔利娅,是我见到的千百次女人的眼神和微笑。她们,生活之母,用这眼神和微笑装点着这种缺乏欢乐、缺乏爱心的生活。
屠格涅夫的书歌颂了女性的光荣。我把我所知道的关于女性的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部集中在令我永志不忘的玛尔格王后身上,使她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海涅和屠格涅夫对此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还有当阿廖沙面对人们恶意对待时或者看到有人受到不公平的对待时明知道自己打不过也会出面反抗,也有对自己能力不足的无奈,但他从来没有想过丢掉自己。在这本书,有太多人因为环境而改变,变得堕落,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让人看着有点同情,能勇敢做自己的人太少。

      在阿廖沙身上有两种人,其中一个知道许多卑鄙龌龊的事,因此而变得有点怯懦。他了解日常生活中那些可怕的事,深受折磨,变得心灰意冷,对生活,对人们开始产生不信任,产生怀疑,对所有的人,甚至包括自己,都抱着一种无奈的怜悯。这个人幻想着宁静的、离群索居的生活,只求与书为伍;幻想着修道院的生活,护林人和铁路的岗亭;幻想着波斯和城郊某个地方的守夜人,希望到人少一些,离他们远一些的地方……

      另一个人读过大量诚实而睿智的书,受到这些书籍之圣灵的洗礼,观察着日常生活中可怕的事情那种不可战胜的力量,感到这种力量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拧掉他的脑袋,用脏脚踩碎他的心。于是,他紧张地处处设防自卫,咬紧牙齿,握紧拳头,随时准备对付各种争吵与斗殴。这个人敢于表现自己的爱心与怜悯,浑身充溢着勃勃活力,像法国小说中骁勇的主人公,说不到三句话,便拔剑出鞘,走向战场。

    我现在还是在校读的大学生,没有正式接触过社会,通过其他途径也明白在社会中不像在学校只要你努力复习功课就可以得到好的成绩,在社会中你想要过得成功需要许多许多因素,而且还存在许多不公平,所以我对社会还存在一些害怕,但看完这本书我想成为阿廖沙所说的那两种人,始终能坚持自我。所以我也要坚持读书学习,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最后引用这本书的最后一段来激励自己,也是高尔基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的开头,迫不及待想看了。

    我思索道:

“必须干点什么事来充实自己,要不然我会毁掉的……”

秋天的天气阴沉沉的,不仅看不见太阳,而且也感觉不到太阳,甚至把太阳都给忘记了。在这样的天气里,常常会在森林里迷路。一旦迷失大路,连一条小路也别想找到,最后找累了,索性咬紧牙,在密林里穿行,踏着糟烂的枯树枝和沼地上溜滑的草墩——终有一天会走出一条路来!

我就这样决定了。

这年秋天,我满怀希望地到喀山去了,也许我会在那里找到一所学校,去上学读书。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