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mediaview

汉代的地方官如何维护稳定?——读《资治通鉴》点滴(三十)

mediaview  · 简书  ·  · 2019-02-23 20:02

汉宣帝时期非常重视地方官员培养,往往从郡守中提拔九卿,中央和地方干部交流比较频繁,所以一批拥有丰富地方治理经验、民间口碑甚好的官员受重要。《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些地方郡守的治理故事,读来比较有启发,比如龚遂的例子。

当时,渤海郡出现饥荒,盗贼并起闹事,连地方郡守都没办法。这时候,时任丞相和御史推荐了在昌邑郡任过职的龚遂。这位龚遂正是屡次劝谏昌邑王刘贺、少数幸免于死的谋臣。于是,汉宣帝就提拔龚遂当了渤海太守。

离京赴任前,汉宣帝问龚遂打算如何治理渤海乱局?龚遂回答说,“渤海这地方文化落后,老百姓又饥又寒,加上官吏不体恤民情,导致一些人变成贼侵扰地方治安。您是希望我打赢他们他们,还是安抚他们?”

汉宣帝说,“如果能选用一些贤良的干部,当然还是希望安抚他们。”

龚遂这时说了句值得原文摘录的话,“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就是说,治理乱民像解开一团乱麻绳一样,得慢慢来,不能着急。然后又说,“我希望丞相和御史大夫给我充分授权,允许我根据实际情况处置应对。”汉宣帝答应了。

听到龚遂即将就任,渤海政府准备派兵护卫他。龚遂让这些兵回去,并给渤海郡各县负责人下达一条指令:“请大家把追捕盗贼的这些官吏都撤下来。今后,我们分辨良民和盗贼的标准很明确:拿着锄头等耕作农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不得侵扰他们;拿着武器的都是导则。”然后,他独自乘车到政府报到。渤海郡的盗贼看到这个新政策,喜大普奔,纷纷丢下武器换成农具。于是,社会治安一下子好转,老百姓也安居乐业。

同时,龚遂还开仓赈灾,并且选用一些好干部来发展生产。同时,他还以身作则来发展农业生产、移风易俗,改变本地不崇尚农业的奢靡之风。一时间,老百姓不再带剑佩刀了,纷纷把刀剑棍棒卖了,换成耕牛和牛犊。这之后,渤海郡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地方财政充盈,各类治安案件大幅度下降。

这个故事读起来很美好,很符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暴力国家机器和意识形态的辨证规律。如果按照一般逻辑,既然有人闹事,那龚遂完全可以派兵剿匪,按人头数量到皇帝佬儿那里封侯领赏。后世镇压李自成起义的那些官员就是这么做的,只是把敌人搞得越来越多,自己搞得越来越少,直至倒台。

龚遂的做法是一方面发展生产,一方面移风易俗,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都巩固了,就可以把敌人搞得少少的,把自己人(良民)搞得多多的,也就没有“盗贼”大规模增长的经济和文化土壤。

当然,这样做,先得获得领导充分授权。古人有这种眼光,难得!后来,龚遂升任水衡都尉,主掌皇室财政,隶属大司农,老死任上。

- END -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