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霖小姐慢半拍
专注个人成长、自我提升类干活,持续产出有价值...
今天看啥  ›  专栏  ›  霖小姐慢半拍

重要又紧急的任务优先做?高效人士都不会这么做!

霖小姐慢半拍  · 简书  ·  · 2019-05-02 16:04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近在准备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想到我一个同学,我俩初高中都同班,在一起学习了六年。

那时候我很纳闷一件事:为什么课间她都在玩,但每次都考得很好?

当时刚上初中,我只能想到:她真聪明。

高中的时候,她还是一如既往地「会玩又会考」,我觉得:她一定在放学后的时间里下足了苦工。

后来上大学、入社会......慢慢知道了「效率」、「时间管理」,再想到她,疑惑好像解开了。

今天的文章,和「时间管理」、「效率」有关。

先来看:什么是「时间管理」?

我的理解是:运用一些方法和工具,预先对「时间」和「任务」进行配对,找到两者搭配的最优组合。

再来,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时间管理呢?

搜索「时间管理」四个字,你会发现,它大多数时候和企业管理者绑在一起,其实每个人都需要管理自己的时间。

一方面,每天时间有限,但任务越来越多,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如果不做好规划,是不可能的,我们都不愿在激烈的竞争中处在劣势。

从这个方面来看,管理时间也是情势所逼。

另一方面,重复的事如果能一次比一次完成的更快、更好,对于节省时间和注意力是有利的,而这两点,恰恰是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里,我们最应该重视的。

就拿做饭这件事来说,假如今天晚餐的安排是这样的:

烤鸡翅:腌制30分钟、烤15分钟、需要占用烤箱;

炒西兰花:8分钟、需要占用炒锅;

青椒肉丝:10分钟、需要占用炒锅;

黄瓜生吃:2分钟去皮、只需一个盘子;

米饭:40分钟、需要占用电饭煲;

白菜汤:20分钟、需要占用汤锅。

你会从哪里开始着手做?应该没人会做完一道菜再做下一道吧?:)

主要区别在于:同样做这样一顿饭,有人需要一个多小时,有人通过对时间进行组合、叠加,四十几分钟就能开始享用美味,这就是时间管理的重要性。

为什么要进行时间管理?最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帮我们提高效率。

所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你参与策划一本面向家庭主妇出版的菜谱,除了一本菜谱必要的食材、重量、制作方法等元素外,站在时间管理的角度,还可以从哪些方面优化它?

最后,进入今天文章的核心部分:我们该如何管理时间?

网上、书里有很多时间管理的方法,其中有一个经典的模型,说到时间管理,一定会被提到:「重要-迫切性模型」,由美国第34任总统艾森豪威尔提出。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个模型。

「重要-迫切性模型」根据任务的重要程度和时间的急迫程度,把任务分为四种类型:

「重要-迫切」任务

「重要-非迫切」任务

「迫切-非重要」任务

「非迫切-非重要」任务

艾森豪威尔为这四种类型的任务排了序,如果你还不太了解这个模型,没关系,现在可以试着为它们排序。

第三和第四种类型的任务该放在什么位置,应该不难,问题来了:「重要-迫切」任务一定要排第一吗?

不见得。

到底哪种任务该排在第一,我们需要把任务细分为「短期任务」和「长期任务」。

为「短期任务」做规划的时候,把「重要-迫切」任务放在首位;

为「长期任务」做规划的时候,把「重要-非迫切」任务放在首位。

遵循这样的任务排序原则,可以最大化的提高效率。

那怎么区分「短期任务」和「长期任务」呢?

我们预先进行规划后,理论上大部分任务都属于「长期任务」,即便它们需要每天都做,但我们无法避免突发状况,这种无法预先规划的情况,它就属于「短期任务」。

所以,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每天首先要做的是「重要-非迫切」任务,只有出现突发状况的时候,才需要临时调整任务顺序,立即停止「重要-非迫切」的「长期任务」,去做「重要-迫切」的「短期任务」。

做好规划,就没有那么多紧急状况,千万不要让自己周旋在莫名其妙的「急事」里,重要的事,务必最先做!

当我们依据「重要-迫切性模型」将任务和时间预先规划好后,就可以放心的执行了。

在执行过程中,有两个技巧和时间管理与效率有关,在这里分享给你们:

拒绝多任务模式

图片发自简书App

前天上午我正在做计划书,领导突然临时插进一个任务,要的急,我只能暂停做计划书,先做这个临时任务。

谁知道刚开始没几分钟,电话响了,供货商已经到楼下了,我必须马上去验货。

货物入库后,我回到办公室,接着做那个临时任务,一个多小时后,终于才又绕回了计划书,但那时已经感到非常疲惫了。

我们在不停切换任务的时候,大脑会开始大量消耗一种叫做「氧化葡萄糖」的物质,它是让我们保持专注力的燃料,「氧化葡萄糖」被大量消耗后,我们就会感到疲惫。

一段时间里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氧化葡萄糖」的消耗量比起多任务切换要少得多,专注度能持续更久,这样做事,想不高效都难。

记住:「疲惫感」是「高效」的杀手。

另一个技巧是:「放空模式」与「专注模式」交替进行。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丹尼尔·列维汀在他的书里把「放空模式」描述为:一种大脑漫游、放松的状态,类似突然出神、或是坐在车里看着窗外的风景,什么都不想,任由一种思绪流向另一种思绪。

这是大脑的一种自然状态,它和晚上做梦时的感觉一样,大脑在放空状态下,思绪间的无缝转移、联结,让感觉和概念进入无障碍状态,这时候,大脑开始进行一种非线性思维。

这是神经科学过去20年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做事卡壳的时候,让大脑神游一会儿,再回来,会突然找到解决方法;

头一天感觉陷入僵局的事,睡一觉,第二天也许就突然想出打破僵局的办法。

这些都是「放空模式」在起作用。

所以,遵循大脑的这种特性,更高效的做法是:专注于任务一段时间后,无论顺利与否,都该叫停,切换到「放空模式」:看看窗外的景色、下楼买杯咖啡什么的。

放空的要点是:别有意识控制思绪,让它自由流动。

来到这里,你也许会问:前面不是说要避免来回切换吗?

这个问题还是涉及到「氧化葡萄糖」的消耗量,我们遵循的原则是:消耗量越大的做法、越应该避免。

那么,多任务切换、专注于单任务、「放空模式」与「专注模式」之间的切换,三者之间的「氧化葡萄糖」消耗量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我做了一个图来表示:

图片发自简书App

根据图里表示的关系,我们知道了,平时进行任务的时候:

优先选择「专注于单任务」;

最应该避免「多任务切换」;

想要有所突破又要避免疲劳,需要在「放空模式」与「专注模式」之间切换。

今天文章里介绍的这些方法,我自己平时都在用,觉得挺有效的,如果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或是想要再提高效率的话,不妨也试着用用看,说不定会有惊喜喔!:)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些调整,摸索出一套自己专属的「时间管理法则」,那就更好啦!:)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