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贤哉飞也

伤人一语,利如刀割

贤哉飞也  · 简书  ·  · 2020-12-20 08:18

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伤人一语,利如刀割。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这个“杀人一万,自损三千”是劝人向善,教人学好吗?如果它描述的大致是一种事实,那么布局的人,应该考虑得到,仍然要做出这种决定,必定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了。至于指挥官是不是有脑子,或者说是不是有这样的脑子,那谁说得准呢?我只能说,按照常理来说,如果这种“杀损”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事件,这样的选择,我能理解,是不是认同呢?我不知道具体的情况是什么样子,不能作出是否认同的评价。

伤人一语,利如刀割。这个是肯定的,甚至是由于人们得敏感程度不一样,会有人受到更重的伤害。同样一句话,都不用说是伤人的语言,就是咱们自己以为普通的一句话,由于听者有心,或者听众之中有些人有过什么特殊的经历,会被一句话深深伤到,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人么,总有机会在不知不觉中就伤害到了别人,更惨的是自己还不知道。言多语失,少说话,讲真的,说话是一门太重要的艺术,有些人掌握不了,就知难而退,知难而绕。比如有人说话很伤人,还说自己是忠言逆耳,自己为人就是比较直。这个毛病(从我目前的观点来看,姑且称之为毛病吧)我认为挺好纠正的,或者说有个办法能让它变得柔和一点,至少是让听者有个缓冲的余地。具体怎么办呢?那就是平时别开口(希望能忍得住吧,要不然也没治了,只好等嘴疼了才长记性,才能改),如果对方来问自己的意见的时候,自己再说。先得跟听者打个预防针,告诉他,自己说话可能比较直白,要是对方不愿意听了,那咱也就别说了。我觉得,这是对双方都比较合适的一种处理办法了。从自己做起,少说话,至少不得罪人,也能让自己周围的环境轻松一些。

我记得之前有个故事这样说的,一个小朋友跟父亲吐槽,说同学们都不喜欢他。爸爸把他带到了一个篱笆面前,对他说,下次你要是在班里做了不好的事,你就在这个板子上钉一颗钉子。很快,板子上的钉子都钉满了,然后父亲(换做是我可能崩溃了,钉满了,这是多少坏事啊)又对他说,从今以后,你在班里做了件好事,你就取下一枚钉子,结果等到钉子都取干净了,孩子又对父亲说,我已经做了这么多好事了,为什么同学们还不喜欢自己呢?爸爸指着板子上的孔说到,钉子虽然取掉了,但是木板上却永远留下了伤痕。不知道孩子是不是能理解这是什么意思。我第一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28岁了,当时有点感悟。毕竟我之前应该也钉了不少钉子吧。没有想教育别人什么,如果您能有所收获,我当然是非常开心了。几乎所有的事情,只要做了,就一定有痕迹留下,不可能像没有发生的时候一样了。与诸君共勉。

我现在回忆过去,都是十年前怎么样,二十年前怎么样,三十年前怎么样了。当咱们再觉得时间过得慢的时候,就回忆回忆过去,时间是最近不起回忆折腾的。如果一个人能活到80岁,你经过多少了?是一半?三分之一?还是四分之一了?我记得上高中的时候,16岁吧,班里组织了一次活动,主题是:珍惜眼前+将爱情进行到底(当是正是《将爱情进行到底》这部电视剧热映的时候,我作为住宿生没有看着,或者说当时的我,根本对这类题材的节目没有兴趣)。这两个主题,当时的我都没有感觉,因为我当时就觉得时间过得好慢,为什么要珍惜眼前?从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我,就浑浑噩噩,跟着大家的节奏读书考试,比一比成绩的高低,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等我知道了,也到了现在这个年纪,终于明白年轻的好了,可是回不去了。多少人希望自己一觉醒来是在自己高中课堂上?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过去回不去了,希望咱们的将来都有可期待的成绩。

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