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书林萌主

原来孩子也会把妈妈分裂成魔鬼和天使

书林萌主  · 简书  ·  · 2019-02-23 23:09

我们常说孩子睡着的时候是天使,醒来是魔鬼。原来在孩子的心里,也会把妈妈分裂成两个人。

1~6个月的婴儿会使用“偏执分裂”的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简单地说,就是把妈妈分裂成两个人:一个是温柔呵护、及时哺乳的妈妈,就像完全好的“天使”;另一个是冷漠甚至攻击自己的妈妈,就像完全坏的“魔鬼”。

当婴儿认为妈妈是魔鬼的时候,就会拼尽全力攻击妈妈,想把妈妈撕碎。如果这时妈妈给予温柔的抱持,婴儿发现原来充满攻击性的自己也会得到爱,巨大的焦虑得到化解,就会内化宽容友善的自我意象。这种爱帮助婴儿度过偏执分裂期,进入抑郁期。婴儿逐渐明白,妈妈既不是完美的天使,也不是邪恶的魔鬼——她是一个人,她也会疼,也会受伤,从而为先前歇斯底里的攻击行为感到内疚,变得有些“抑郁”。顺利成长到抑郁期的孩子,会不再使用或很少使用偏执分裂机制,而有了基本的宽容,为后面自我意识的形成打下基础。

如果妈妈自身也很脆弱、焦虑,就会对婴儿的攻击感到冷漠、愤怒,甚至还击婴儿。这时候,婴儿的焦虑不仅没有化解,反而加重了,更大的焦虑迫使婴儿继续使用偏执分裂机制来保护微弱的“好客体”。当妈妈攻击剧烈之时,“好客体”彻底没有了,婴儿的偏执分裂机制甚至会崩塌。这种痛苦难以用语言形容,当人体会到它时,宁愿自残以转移精神痛苦,杀死自己的渴望极其强烈。所以,这种情况更可能造成精神分裂症或者自杀,而不仅仅是偏执型人格障碍。

未能过渡到抑郁期的孩子,会一直使用偏执分裂机制。不到半岁的婴儿即使拼尽全力攻击,成人感受到的也不过是一点点疼痛,比较容易接受。但随着孩子长大,杀伤力越来越强,父母和周围人就会越来越难以忍受,这更加固化了孩子的信念——“没有人会爱我,别人都是邪恶的”。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我就是那个自己很脆弱很焦虑的妈妈,小时候真的感觉小家伙特别难带,超级爱哭,我带的实在是烦死了,有时真的对他很生气。现在看来,真的对他伤害太大了,要是早点遇见这本书就好了。希望现在认识到也不晚。

在人的攻击行为背后,是对爱的强烈渴望——渴望有一个人能够宽容自己所有的攻击,能够无条件地爱自己,能够把自己从无尽的痛苦中拯救出来。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明白了这背后,心将变得更加柔软,对人更加包容。

我是书林萌主, 正在学习育儿知识。

以上为阅读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的读书笔记, 如果你也喜欢本书的观点, 可以去买纸质书深入阅读哈, 如果你想与我交流, 欢迎添加shulinmengzhu噢。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