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谷宁农夫

他是唐玄宗养子,中唐第一名将,本该有更好的人生

谷宁农夫  · 简书  ·  · 2021-02-22 22:58

坊间一直有个说法,如果王忠嗣不死,安禄山就不敢叛乱,安史之乱也许就不会发生。

一、中唐第一名将

王忠嗣原名王训,父亲王海宾官至太子右卫率,在陕甘一带以骁勇善战而闻名。

开元二年(714年)七月,吐蕃(bo,一声)进犯陕甘西部,唐玄宗命防御使薛讷率军抵御。

薛讷派王海滨为先锋,王海滨初战就取得了胜利,可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众将由于嫉妒他的战功,竟然按兵不动,原地观望,王海宾因兵少寡不敌众而战死。

唐朝大军乘机进攻,在长城堡击败吐蕃军。

唐玄宗深知内情,怜惜王海宾,追赠他为左金吾大将军。

王训当时年仅九岁,进宫拜见唐玄宗时伏地大哭。

唐玄宗对他十分爱怜,并赐名“忠嗣”,将他收养在宫中,还让皇子(忠王李亨)和他做朋友。

王忠嗣虽然长在宫中,但沉默寡言,一心读书习武。随着年岁渐长,王忠嗣越来越勇猛刚毅,善于用兵,极富谋略。

有时唐玄宗和他讨论兵法,王忠嗣对答如流,唐玄宗很欣慰,心知这将是大唐难得的良将。

王忠嗣画像

有一次,朝廷派他暂时代理代州主管,当地望族豪强马上关门闭户,收敛举止,不敢胡作非为。

王忠嗣艺高胆大,时常单枪匹马,轻骑出塞,皇子好友李亨担心他会遭遇不测,赶紧禀告唐玄宗,下令将他召回。

不久,河西节度使萧嵩(后梁萧衍之后,官至宰相)好几次想收王忠嗣为自己的部下,唐玄宗最终同意了,但考虑到王忠嗣年轻气盛,怕他急于为父报仇,命令萧嵩不许任他为重要将领。

有一次,王忠嗣向萧嵩请求,率精兵几百骑袭击敌人,不巧正碰上吐蕃官兵操练。部下劝他返回,王忠嗣不听,提刀冲入敌阵,斩杀几千人并缴获羊马数以万计。

萧嵩立即向朝廷奏报王忠嗣的战功,唐玄宗非常高兴,多次为他升职。

可是不久,王忠嗣由于与皇甫惟明斗狠,互争高低,皇甫惟明诬陷他有罪,王忠嗣被贬官。

就在这一年,吐蕃大举出兵进攻,逼近大唐边疆阵地,唐军担心寡不敌众,全军恐惧。这时,被节度使召回的王忠嗣单骑挺进敌阵,左冲右突,一人杀死数百人,吐蕃军大乱,相互践踏,唐军趁机从侧翼袭击,吐蕃军大败。

天宝元年(742年),王忠嗣北伐,与突厥部落奚怒皆在桑干河作战,三次将他打败,俘获了大量人马。王忠嗣再次扬威漠北,凯旋而归。

战场上

接着,王忠嗣使用反间计,平定突厥余部,迫使突厥将领及其部落一千多人进京朝拜。

天宝二年(743年),王忠嗣又击败吐蕃及突厥其余部队。

王忠嗣的大名威震边疆,经久传扬,从此塞外安定,突厥不敢来犯。

唐玄宗当然对他步步升职加封,最高授予御史大夫,不久被封为清源县国公,此时王忠嗣才刚40岁。

二、因仁慈惹祸

后来王忠嗣兼任四镇节度使,佩带四镇将印,控制万里边疆,统领劲兵把手重镇,这是自唐朝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事。

宰相李林甫看到王忠嗣的功劳和名望越来越高,十分嫉妒,担心他替代自己成为宰相,于是勾结安禄山里应外合陷害王忠嗣。

王忠嗣早就觉察到节度使安禄山包藏祸心,有意反叛朝廷,屡次向皇帝控诉安禄山。

无奈,此时的唐玄宗早已不是年轻时励精图治的状态,开元盛世使他自我陶醉,越来越沉迷享乐,偏宠奸臣李林甫,甚至听信谗言杀害了自己的三个皇子。

而且唐玄宗越来越好大喜功,竟然想攻占吐蕃的石堡城,王忠嗣及时上奏说:“石堡城地势险要,吐蕃军在全力守卫它。

如果以疲惫之师攻打坚固的城池,必然会使我军损失数万人才可能取胜,那是得不偿失,请允许兵马休养,观察势态发展再行动。”

王忠嗣的意见让唐玄宗很不高兴。

王忠嗣画像

李林甫抓住这个机会,授意董延光献计,请求攻占石堡城,唐玄宗下诏命令王忠嗣分兵接应他,王忠嗣只是勉强服从,并不积极行动。

忠良之士李光弼觉察到王忠嗣的态度,以告危为由离开军营,跑来劝告王忠嗣不能这样做,虽然王忠嗣是因为爱惜士兵而不想打仗,但是皇帝已经下令进攻了,如果这时候王忠嗣由于消极应战而贻误战机,破坏董延光的战略,导致这场战斗不能取胜,必定惹来谗言甚至招来罪责。

但王忠嗣坚持己见,认为不能因为担心个人得失而让万千军人送死。他对李光弼表示感谢,自己做好了获罪的准备。

李光弼无奈,恭敬退出。果然董延光失败,推责给王忠嗣。

这边李林甫又命令小人诬告王忠嗣,编排他曾经说过“早年与忠王在宫中一起生活,我愿意尊奉太子”这样的悖逆之言。

意思是,王忠嗣想拥立忠王李亨为帝,这是自小就饱受宫廷政变之苦的唐玄宗的终生大忌,他曾为此屈杀了三个皇子。

就这样,王忠嗣不听军令,已经让唐玄宗怒不可遏,再加上有悖逆之心,唐玄宗命令三司详细审讯,王忠嗣几乎被陷害致死。

幸亏得力部下哥舒翰深受唐玄宗宠爱,因此有机会上奏,说明王忠嗣的冤情,言辞用语十分恳切,涕泪交加,并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俸禄来替王忠嗣赎罪。

唐玄宗的怒气这才略微有所消减,不过仍将王忠嗣贬为汉阳太守,后转为东郡太守。第二年,王忠嗣突然死亡,终年45岁。

6年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由盛而衰,国势急转直下,不堪一击。

安史之乱

三、王忠嗣悲剧启示

要说是唐玄宗帮助安禄山清除了“拦路虎”,顺利发动了安史之乱,实在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唐玄宗在李林甫和杨贵妃的作用下,极度宠信安禄山,让他身兼三镇节度使,成为当时唐朝势力最强的藩镇。

王忠嗣在任期间,就已经对安禄山有所防范,多次上奏朝廷,提醒皇帝。而安禄山实力远不及王忠嗣,因此非常顾忌、害怕王忠嗣。

表面看来,王忠嗣的悲剧有两个原因,明祸是不听军令,让唐玄宗生气,暗祸是李林甫屡次陷害,导致这场灾祸无可避免。

其实王忠嗣作为智勇双全、极富谋略的中唐时期第一名将,又是皇帝的养子,既然已经将个人荣辱置之度外,就不应该允许自己发生这样的低级事故。

王忠嗣画像

因为王忠嗣的父亲就是由于被妒忌而战死,自己又在宫廷中长大,见到了后期唐玄宗的刚愎自用,多疑滥杀。他本该比一般武将更懂人性复杂,更善于保全自己,不仅为自己,也为大唐亿万子民。

所以他本该多发挥自己善谋略的特长,韬光养晦,处好和宠臣李林甫的关系,对有野心的安禄山敬而防之。

同时,既然他看到了唐玄宗被迷失了心智,宠信包藏祸心的奸臣,不听劝谏,那就要重新统筹全局,蛰伏待时。

这样,在唐玄宗坚持攻占吐蕃要塞石堡城时,王忠嗣就能少一些武将的个人意气而顺从董延光,积极服从命令。如此,既能保全自己,又能长期守卫大唐亿万子民,不比仅仅爱护自己部下的千万士兵更重要吗?这才是大仁大义啊。

战场上

所以说,以王忠嗣的足智善谋、不计个人得失的格局以及保卫万众的志向,他不应该允许自己犯这样的低级错误,落到这样的悲惨结局。而是告诉自己看清时局,灵活应对,陪群魔共舞,为大众成仁取义。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