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啥  ›  专栏  ›  清樽愿长久

盛名之下的秦晋之好,竟是表面兄弟?

清樽愿长久  · 简书  ·  · 2021-03-01 21:38

秦晋之好

在华夏五千年文明,情义二字始终贯穿于这条漫长的时间线中,提到异姓之情,我们会说义结金兰;描绘两家交好,我们想到秦晋之好。义结金兰中的“金”“兰”分别指金属和兰花,寓意兄弟齐心、齐力。为君子事。对于秦晋之好,大多始于重耳继位,终于烛之武解郑国之围,这显然是不完整的。那么秦晋之好到底从何时开始呢?后人对秦晋之好又有哪些误解呢?

一、为入主中原,穆公三嫁其女以求秦晋之好。

秦穆公在位时,一改秦国用人唯亲的祖制,任命百里奚、由余为谋臣,大治,随着国家不断富强,秦穆公意图入主中原,又恐陷于孤立之围,政治求亲于实力不俗的邻国晋国,以求取支持进而扬名于中原。晋献公晚年昏庸,逼死太子申生;待其去世,里克迎立公子夷吾,是为惠公,惠公继位伐秦大败,遣子圉入秦为质,秦穆公嫁女怀赢于公子圉,两国修好。惠公死,公子圉怕王位被夺,只身连夜逃回晋国继位,是为怀公;然而怀公继位后却与秦国断绝往来。穆公大怒,恰逢流亡的公子重耳流亡至楚地,穆公邀其入秦,又以小女怀赢改嫁于重耳,重耳回国夺权,复还秦晋之盟。

二、以联姻为基础的秦晋之盟为何仍然不能长久?

夏商之时,社会生产力低下,各部族为了生存,常常以捕猎、掠夺为生,为了壮大部族,增添人口,女子常常被视为掠夺的物品对象,延至春秋之时,虽然礼乐制度已深入民心,但是女子的地位仍然没有提高,被视为士大夫阶级相交,乃至国家政治关系之中交换的筹码。这一点,从秦穆公为称霸中原,屡次嫁女,甚至一女嫁二夫的荒唐事中亦可以得出,秦穆公本意就为吞并他国,寻求同盟只是权益之策。秦晋之间又怎么会有永固的同盟呢。况且,秦穆公时的秦国与晋国虽然幅员广阔,但二国战力却在伯仲之间,和则两立是最优策略。所谓的联姻颇有抱团取暖之意,而后晋文公执牛耳引起秦穆公的嫉妒,双方兵戈相向,盟约不攻自破。

三、既然“秦晋之好”并不牢固,为何后世子孙仍欲纷纷效仿呢?

首先,春秋时期,物质种类的匮乏使得人们只能从精神层面来充实内心的欲望,礼乐制度深入人心使得重信守义被看作衡量是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前有诸侯尊王攘夷,后有孔子周游列国欲恢复礼乐秩序,这些行为都体现着重信守义的社会风气。而这样的品质正是促成秦晋之盟必不可少的要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粮食的富足,人们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思想也从最初的“重农耕”转变为“重商业”,在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社会中,物质种类的极大丰富使人们更加看重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忽视抽象的精神品质塑造,趋利避害的天性被不断放大,当需要维持关系付出的成本大大多余自己的既得利益之时,官商勾结,为富不仁的现象就弥漫起来。为了在社会中博取他人信任,大家常常以先祖之事迹为代指。。

由此可见,后人们所追崇的“秦晋之好”是春秋时期先贤们重信守义品质之缩影,而这种品质,才是我辈子孙纷纷效仿的原因。




原文地址:访问原文地址
快照地址: 访问文章快照